《欲見包法利夫人》是根據福樓拜經典名作《包法利夫人》所改編的作品,描述輕的艾瑪嫁給包法利醫生后,離開家鄉隨夫住在法國鄉間小鎮上。但小鎮生活平淡無聊,丈夫又不解風情,心情郁悶的艾瑪開始靠著向鎮上商人采購、或者發展婚外情來排解寂寞。電影開始沒多久,就以一場更衣戲,用當時女性的服裝,暗喻大多數女人的處境艾瑪那件綠色洋裝與馬甲是無法自己卸下的,若非女傭幫忙,就一定得靠老公。
丈夫掌握著女性身體欲望的鑰匙,女性無法自己決定。那場戲里,在老公幫她卸下衣服上密密麻麻的細繩后,伴隨的就是一場男方有發泄到、女方卻只是等男方完事的性愛,再度強調了女體的工具性與財產性。
艾瑪對人生的期待,與社會對她這樣的女人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她的婚姻是改變人生的唯一希望,當這個希望也落空之后,她不可能有正當的出路可以彌補人生缺憾。包法利夫人不想一輩子壓抑自己的情欲,也不想一成不變地過完此生,但她無法離婚也無法經濟獨立、出去賺錢,剩下的選擇也就不多了。
更糟的是,艾瑪生命中沒有任何人可以適時引導她、警告她。在修道院她學到的是如何做個淑女、當個好妻子,其他時候她幾乎沒能接觸到女性,出嫁時她離開的是父親,結婚后她遇到的是她老公與他的同事們,以及不懷好意的商人。唯一可以講心事的女性,是她的女傭,但女傭的生活更封閉、單調、無望,根本不知如何安慰艾瑪,更不知如何警告她。可以說,只要艾瑪對人生有更多渴望,根本沒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不過,很可能是因為電影形式的關系,《欲見包法利夫人》沒辦法將社會情況,以及包法利夫人的痛苦、無望、自毀欲給表達得夠深刻,艾瑪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對老公無情、舉債沉浸在錦衣玉食的女人。她需要有野心的丈夫,需要能在都市執業的丈夫,當現實無法達到她的要求,她就以非常致命的方式去實現夢想。或許編劇與導演也明白,難以在短時間刻畫包法利夫人的心境與其復雜性,因此試著讓她少傷點人,例如原著里的女兒就被刪掉了,但這些做法的效果,不足以抵抗整部片的倉促感。
另外,我對本片紛雜的口音感到頗困擾。這是發生在法國發生的故事,理論上全片都該法語發音,但我可接受為了國際市場而采用英語。只是,起碼口音應該要一致些吧?本片有法國腔英文,有英國腔英文,有美國腔英文,每一場戲都令我分心不已,大家好像各從不同的地方與劇型而來,不象是會一同出現在某個北法小鎮的人們。
好在《欲見包法利夫人》還是有一些亮點可以彌補上述問題,尤其我必須強調,片中女主角穿的服裝實在非常美麗,賞心悅目之余,又可讓觀眾欣賞學習到當時法國服裝的許多細節。此外,蜜雅娃絲柯思卡的演技也很不錯,雖然我認為她與她的小情夫埃茲拉·米勒兩人選角并不夠好,但娃絲柯思卡的演技彌補不少問題。
她到接近片尾一幕,與狠心商人商量債務問題時,演出非常精彩,她那時已經全然放棄自己,只求能有方法抵掉債務,她眼神的空洞與自我放棄讓人心痛不已。娃絲柯思卡的角色很不討喜,但在她詮釋之下依舊能令人有一點同情,頗不簡單。 倒是有個選角非常有意思,影集《唐頓莊園》里的三小姐伊迪絲小姐,來這邊當包法利家的女傭。
過去已經有很多導演試著把包法利夫人搬上大銀幕,但大多數成果都不佳,此次挑戰的法國導演蘇菲·巴瑟斯,是第一位嘗試的女導演,可惜的是并沒有帶來令人眼睛一亮的觀點。或許有些文學作品實在不適合改編成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