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熱度值強勢破萬!
張譯、王俊凱主演的《重生之門》再創佳績,成為平臺第二部“萬”元戶,這讓一向被同行吊打的優酷激動不已,發文表示自己又可以“支棱”了。

其實,早在播放平臺站內熱度值爆表之前,《重生之門》已經有了爆款牌面,它在各項數據上長期處于霸榜狀態,是同期新劇里當之無愧的“人氣王”。

關于《重生之門》劇情細節的分析討論,也一直在社交平臺電視劇熱榜上飄著,無論劇粉還是路人觀眾,大部分都會稱贊一句“實至名歸”。

但在《重生之門》播出之前,不看好該劇的網友很多,畢竟近兩年人氣偶像與實力派演員搭配的懸疑IP不少,卻經常處于只熱不火狀態。
七話也曾預測過《重生之門》可能會是一部討喜的作品,卻完全沒想到它會在影視寒冬、觀眾追劇積極性下滑的大環境下一路高歌,成為Q2季度最靚的崽。

能打破常規逆勢而行,不僅從眾多卡司陣容強大的新劇里脫穎而出,還讓國產懸疑劇再次回歸“爆”款行列,《重生之門》的成功,很值得探討。
原創劇本,反道而行
《重生之門》是新劇里難得的純原創劇本,所有設定都是編劇團隊為影視劇打造而成,不僅能讓觀眾享受純原創的魅力,還規避了“劇透”風險。

不要小瞧“劇透”對追劇體驗的影響。
爆款系列電影每次上線新作,第一周最受熱議的話題永遠是“劇透”之爭,已看得想找小伙伴討論劇情,未看的則害怕提前知道結局會失去興奮感。

來到懸疑IP,劇情的“未知性”更是觀眾持續上頭的核心看點之一。
它能推動觀眾進行頭腦風暴,將精彩從劇內延續到劇外,《重生之門》熱鬧的劇情推測便是典型證明,無論觀眾腦洞是否與編劇一致,追劇的快樂都會翻倍。

已知BOSS身份追劇,和未知BOSS身份追劇,觀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按結果找細節,后者是通過細節腦洞結果,新穎刺激感明顯后者更強。
《重生之門》開播之前,最大且受觀眾熱議最多的謎題,便是大BOSS的真實身份與行為目的,原創劇本邏輯與伏筆張力,調動起了觀眾的積極性。

這是影視原創劇本的獨有魅力,也是IP翻拍很難給予的效果,但目前的創作市場,行業對IP翻拍的青睞值遠遠高于原創,翻拍泛濫,原創罕見。
我們不可否認,IP翻拍曾給觀眾帶來過很多精彩的回憶,有其重要的藝術呈現價值,但我們也需要面對一個現實,過度依賴IP翻拍,后遺癥很多。

當國民基數強大的待拍IP越來越少,當影視行業翻拍開始沖擊網文創作節奏時,觀眾便越來越難等到全新的故事,創作者們越來越失去原創動力。
觀眾追劇體驗的多樣性被壓縮,影視藝術的創造力也會降低。
很幸運,影視行業仍舊有逆流而行的創作者們,本年度僅懸疑劇便誕生了《獵罪圖鑒》、《重生之門》兩部優秀的原創劇本,內容一部比一部扎實。

原創劇本的魅力,也在觀眾的反饋中得到印證,希望《獵罪圖鑒》的受寵、《重生之門》的大爆之后,原創,能慢慢回歸主流,而不是一味被翻拍替代。
新穎視角,盜竊出彩
“得類型者得天下”,這是爆款影視作品早幾年便總結出來的成功密碼,但知道密碼得多,能創造新密碼的卻很少,大多數作品更傾向走別人成功的路。

這便造成某一類題材、話題甚至設定爆紅之后,便會有同樣的選題扎堆面世。
《歡樂頌》、《都挺好》用原生家庭論點引發輿論熱議后,至少有20部以上作品跟進探討了同一命題,仙俠題材大爆了,平均每年便要產出多部仙俠大制作。

選擇同一題材、相近命題本身沒有錯,但如果沒能有更深入、新穎的突破,很難給觀眾帶來驚喜,往往會陷入不功不過的狀態,質量未必差,破圈卻很難。
已經擁有多部爆款的懸疑題材,對創作者來說同樣是一個非常難突破的領域,在這方面,《重生之門》制作團隊打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板。

它沒有拘泥于已經大火過的社會派推理,也沒有重復雙男主多樣案件偵探的模式,而是另辟蹊徑,把故事聚焦到了細分且小熒屏沒有深挖過的盜竊。
能讓觀眾眼前一亮的元素便這么出現了,無論是開局丁生火團隊十幾秒的盜竊行業極限挑戰,還是月神案一套接一套的連環盜竊,都是小熒屏新鮮的東西。

大家一邊驚嘆于現代飛賊的高智商,另一邊又被眼花繚亂的盜竊手段突破腦洞。
劇本選題既不跟風,也不逃避已經成功的熱門領域,而是從熱門里找突破,在懸疑里創造盜竊的燒腦魅力,這是《重生之門》故事成功的重要基石。
節奏燒腦,審美夠味
選好故事視角,擺正原創態度,這讓《重生之門》的劇本已經成功了一半,在具體呈現上,編劇的功底也很扎實,細節伏筆埋得很巧妙。

羅隊鐘愛找充電寶、邊充電邊睡覺曾讓觀眾覺得喜感又真實,但揭開羅隊因電量不足錯過師傅的求救電話后,觀眾才發現這是一條非常心酸的伏筆。
這份功底運用到單元案件,更是精彩不斷,經常讓觀眾忍不住驚嘆“原來如此”,有做好故事的追求,又擁有寫好故事的實力,委實難得。

不過,七話覺得《重生之門》的成功,導演楊冬的審美與創作態度也功不可沒,他在《重生之門》的節奏把控非常出色,剪輯流暢,畫面遞進緊湊燒腦。
不少環境的鏡頭語言張力,更讓觀眾津津樂道,夯實了《重生之門》的優秀質感,這種呈現水平很有競爭力,畢竟,國產劇導演審美拉垮的現場普遍存在。

有人拍不好“風華絕代”的出場氛圍感,有人頻繁把高能鏡頭拍得極其清水,有人甚至控制不好敘事節奏,白白浪費了好劇本,導演審美,及待提升。
客觀來說,在作品開播之前,七話一度將《重生之門》的導演楊冬放在風險項里,因為他拍得系列開山之作《重生》,委實不盡如人意。

不僅節奏把控奇差,邏輯梳理也不夠扎實,很多人沖著張譯與懸疑這兩大元素而來,卻敗興而歸,但這些問題,在《重生之門》幾乎都被規避了。
為何進步如此之大?導演楊冬的自述里,或許有答案。

他幾乎看完了《重生》所有的評論,從中反省自己的表達是否清晰準確、思考如何改進……把踩過的雷都一一拿出來分析,避免再加同樣的錯誤。
直面觀眾差評加以提升,而不是質疑觀眾審美,從導演與觀眾的雙重視角出發看問題,而不是堅持高高在上的孤芳自賞,這才是創作者應有的態度。
導演愿意不斷自我糾錯,編劇團隊堅持優質劇本,演員用心演繹,制作方保持精品創作取向,這樣的作品,觀眾永遠會給予最真誠的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