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某論壇有個帖子引發網友熱議。
帖子標題:2022年才過去四分之一,已經爆了三個頂流了。
網友們苦思冥想,勉強找出兩位小爆劇男主角。
一位是《開端》白敬亭,一位是《獵罪圖鑒》檀健次。

這第三位,死活就是想不出。
后經提醒,說的是《一閃一閃亮星星》屈楚蕭,也是挺出乎意料的。
現在“頂流”的門檻已經這么低了嗎?帖子標題真的不是在開玩笑嗎?
樓主說:“你們現在覺得他們不是頂流,一年后回頭看,他們已經是爆的上限。”
意味深長的一句話仿佛當頭棒喝,讓所有人都愣住了。

認真想想,樓主的話不無道理。
國產劇可拍攝的題材越來越少, 以往備受關注的古裝劇(包括仙俠、宮斗、古偶等)已經逐漸被各種現實主義題材所取代。
文娛產業口子一再收緊,再加上題材受限,讓白敬亭、檀健次和屈楚蕭成為目前爆的下限,卻也有可能是未來爆的上限。
現實主義題材爆劇不爆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現實主義題材只爆劇不爆人。
當然,話也不能說得這么絕對。
像《三十而已》就帶火了童瑤,順便把她捧上主流視后的寶座。
但是大部分收視口碑齊飛的現實主義題材劇,都順應著這條規律。

請注意,我們這里討論的“爆”是“火”的最高級,指的是人氣上的飛升。
每當說起哪位藝人爆了,我們約定俗成說的是爆成流量。
以《喬家的兒女》為例,播出效果非常好,網上討論度居高不下。
各個平臺的視頻片段播放量數字都很漂亮。
可以說,《喬家的兒女》絕對是一部爆劇。
幾位主演例如白宇,他的演技已經不需要再被“考核”,從《沉默的真相》到他正在播出的《風起隴西》,他儼然已經成為質量的保障。

一部高質量并且播出效果很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劇,會給演員帶來資源上的加成嗎?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以前總被說沒有代表作,也接不到好戲的宋祖兒,也憑借“喬四美”的絕美哭戲被廣泛認可。
但是,脫離了角色,對于演員本人,大家就失去了討論的興趣。
只有借著角色的姓名,才擁有被討論的熱度。
或者直白點說,演員本人的人氣與劇爆的程度不成正比。
這就是所謂的爆劇不爆人。

從網友吃瓜的角度上來說,沒有新的大流量出現,內娛少了幾分熱鬧。
但從演員長遠發展角度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讓“演員”回歸本質,重新變成一個純粹的職業。
讓角色帶來討論價值,而不是藝人本身。
失去了討論價值的演員本人,就可以更好地塑造下一個角色,不至于讓觀眾在看他們表演時,下意識帶入他們本人的氣質和靈魂,從而出戲。
很多演員在談到不愿意長期錄制綜藝節目時都說到,不在鏡頭下暴露太多真實的自己,是為了在詮釋不同風格的角色時,讓觀眾更好的帶入。

不過,我們還是更希望國產影視劇能百花齊放。
娛樂圈需要實力派藝人,也需要流量系藝人,以滿足不同風格的需求。
需要現實主義題材,也需要仙俠古偶宮斗穿越,以滿足不同觀眾的喜好。
我們樂意看到優質接地氣,能引起共鳴的《心居》、《親愛的小孩》和《人世間》。
也盼望著在工作繁忙勞累,下班回家后,能嗑一口甜甜的偶像劇中的cp.

這本該是一個實現起來再容易不過的夢想,現在卻提心吊膽著,不知道哪一天某個題材就不復存在了。
如同這位樓主口吻中那一絲不易被察覺到的失落,也許熱熱鬧鬧、快速崛起的內娛,真的要這么冷下來了。
一線藝人很難連爆
可能有人要反駁:楊冪可是連爆三部劇,趙麗穎幾乎播一部爆一部。
看看她們爆的是什么劇。
楊冪的《宮鎖心玉》、《古劍奇譚》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是古偶,趙麗穎的《杉杉來了》、《楚喬傳》也都是偶像劇。
《知否》倒是長尾效應不錯,但趙麗穎復出還是要拿一部古偶,才能換取地位的穩固。

說到底,一線藝人再拍偶像劇加成不大,不過就是保證自己不要被沖擊的太嚴重而已。
趙麗穎后面的《幸福到萬家》和《野蠻生長》還沒播,能不能轉型成功,現在討論為時尚早。
但前面也不是沒有人打樣,劉詩詩接連兩部轉型之作,《親愛的自己》播出效果和預期相差甚遠,《流金歲月》沖進了熱播榜,但然后呢?
成績沒有好到超出預期,已經是一線藝人的她們就沒辦法再上一步。

所以我們能看到,楊冪下部戲是《嬌藏》,劉詩詩是《狐妖小紅娘》,趙麗穎是《與鳳行》。
(以上請以官宣為準)
網上轟轟烈烈嘲了半個月之久的“85花下半年齊聚橫店”,已然能夠說明問題。
流量已經不再是萬能鑰匙,身處流量旋渦的他們,無論是出于被迫還是自愿,都要刻意減少曝光,去流量化,尋求新的賽道。
但新賽道“水土不服”,再回到安全區也不過是炒冷飯,大家連討論的興趣都寥寥無幾。

題材受限,平臺制約,讓“爆”變得比以前更加難得。
主動去流量,讓本來就寒冰的內娛更加無聊。
一線藝人齊齊轉型,已經播出的效果不佳,沒播的艱難審核,等不及熱度流失,又回頭去拍古偶。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你再看看白敬亭和檀健次會發現,原來他們真的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