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位中國記者來到俄羅斯莫斯科西北部的一戶普通住宅中,對生活在這里的馬加麗達姑娘進行了采訪。
記者敲開門的那一刻,一位充滿青春氣息的俄羅斯姑娘映入大家的眼簾,她有著深邃的眼眸,有著高挺的鼻梁,同時也有著東方面孔的幾分韻味,皮膚細膩,談吐間充滿了自信與優雅。
單憑她的長相和性格,很難將她與中國聯系到一起,更不會想到她竟然會是中國的開國元勛之后。除了馬加麗達這個名字之外,她還有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字——劉麗達。

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出了大概,沒錯,她的曾祖父就是開國元勛劉少奇同志,而她的祖父則是劉少奇同志的長子劉允斌。
形勢所迫,骨肉分離
提起劉允斌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身為劉少奇的長子,他的命運注定了不平凡。
劉允斌出生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那時候國內的形勢動亂不堪,由于革命和社會環境等原因,他不能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
那時候,劉少奇夫婦都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帶著孩子實在不方便開展革命活動,加上也不是太安全,無奈只能將劉允斌托付給老家人撫養。

被送回老家的時候,劉允斌還不到一周歲,尚在襁褓中的他并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童年時期,他都沒能與親生父母相見,也只能從其他人的口中了解父母在做什么。
起初,劉允斌還不懂事的時候,他也不能理解父母為什么要狠心將他“拋棄”,直到年齡大一些之后,他才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時隔多年之后,劉少奇與夫人何寶珍被調到廣州工作時,他們才將五歲的劉允斌接回了自己身邊。
只可惜,這一次的相聚匆匆,隨著國內革命形勢的嚴峻,劉允斌再次被迫與父母分離。命運有時候就是這么無情,明明他才享受了短暫的母愛,就被戰爭無情地剝。
戰爭年代,總是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在槍林彈雨中穿梭,誰都無法保證意外會在什么時候到來。這次分別后沒多久,何寶珍便在雨花臺英勇就義。

母親去世的時候,劉允斌還遠在老家幫著六伯放牛,每天都背著一個跟自己身高差不多大的籮筐,從天微微亮一直放到太陽落山。
慢慢地,劉允斌對父母的印象越來越模糊,他甚至已經忘了父母的樣子,也不知道父母正在做什么。就這樣,時間過去了一年又一年,劉允斌每天都在山頭上默默地等待著。
直到劉允斌14歲的時候,他才被父親接到延安生活,只可惜他再也無法見到自己的母親,這件事也成了他心中永遠的遺憾。
或許是因為離開父親太久,再次見到父親的時候,劉允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動,反而是很膽怯,原本準備了一籮筐的話想要對父親說,可真正見面的那一刻,劉允斌卻無語凝噎,所有的話都咽了回去,不知如何表達,也不知該如何開口。

當然了,在見到兒子之前,劉少奇也是激動地整晚都沒有睡著,整整14年的時間,除了在廣州陪了兒子一段時間之后,他再也沒有機會和兒子一起生活。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如果不是革命形勢緊迫,誰又愿意骨肉分離呢?
父子兩人再次見面時,劉允斌已經成長為一名意氣風發的少年,談吐間充滿了朝氣,這也讓劉少奇十分欣慰??粗约旱暮⒆映砷L得這么優秀,他的內心頗有感慨。
由于此前劉允斌一直在六伯家生活,家里的條件又很艱難,因此并沒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劉少奇同志決定送兒子出國讀書。
雖說他也想把孩子一直留在自己身邊,但他很清楚,只有把孩子送出國才能讓他們遠離戰火,學成之后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在父親身邊生活的這一年,劉允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也更加明白了奮斗的意義。每天看著在延安艱苦奮斗的戰士們,他的內心都無比有力量,立志自己將來也要像他們一樣,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一年之后,劉允斌和妹妹在父親的安排下,一起前往蘇聯學習生活。雖說生活很苦,但有妹妹在身邊,他就覺得一切都充滿了希望,學習也很努力,一直名列前茅。
學業有成,邂逅愛情
剛到蘇聯的時候,劉允斌只是在當地的一所國際兒童學院學習,這里有很多跟他有著相似經歷的小伙伴,大家在一起相處得十分融洽。
蘇聯境內尚未燃起戰火,劉允斌和妹妹的生活還算穩定,平時除了學習也沒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去做。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德國向蘇聯發動進攻,他才被迫安排到工廠工作。

直到蘇聯形勢稍微緩和之后,劉允斌才結束了在工廠打工的生活,再次回歸校園,并且順利考入了莫斯科鋼鐵學院。這個專業在當時雖然是熱門專業,但劉允斌心里很清楚,想要國家變得強大,必須有足夠的科學技術,有強硬的武器裝備。
隨著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枚原子彈,劉允斌的這種意識更加強烈。不久之后,他便報考了莫斯科大學,進修化學專業,立志學成之后回國效力,為中國的“毀滅性武器”制造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化學專業的學術性很強,平時除了學習理論知識外,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為了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劉允斌時常泡在實驗室中,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很少有時間參加其他活動。
說來也巧,劉允斌的這種上進的態度,剛好吸引了俄羅斯姑娘瑪拉的喜歡,兩人有著相似的出身,對未來也有著共同的憧憬。慢慢地,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越拉越近,確定了戀愛關系。

認識瑪拉之后,劉允斌再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背井離鄉這么多年,他始終都沒有感受過愛意和關懷,突然有這么一位姑娘出現,他自然滿心歡喜。
熱戀了一段時間之后,劉允斌確定善良的瑪拉就是自己這一生要找的姑娘,便主動把自己戀愛的事情告知了家里。當時,劉少奇同志已經和王光美組建了新的家庭,得知兒子戀愛后,劉少奇非但沒有反對這段跨國婚姻,反而還給予了支持。
得到家人的認可和祝福之后,劉允斌在蘇聯迎娶了瑪拉,婚后兩人的生活依然很甜蜜。如果劉允斌一直留在蘇聯發展,他和妻子的感情一定會很好,但作為一個中國人,劉允斌深知自己有更重要的使命。

國內一切安排妥當之后,劉允斌便帶著妻兒踏上了回鄉之路。雖然瑪拉也很喜歡中國的大好河山,但她畢竟是個土生土長的俄羅斯姑娘,早已適應了俄羅斯的生活。
因此,來到中國生活之后,瑪拉產生了諸多不適,除了語言不通外,還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無奈之下,妻子瑪拉只好帶著孩子回到蘇聯生活,他們夫妻的緣分也就此終止。
對于劉允斌來說,祖國的發展高于一切,為了能全心投入到中國的“核武器事業”研究當中,劉允斌只能舍棄自己的小家。他也思念遠在蘇聯的妻兒,可也只能將這份思念放在心底。
作為祖父,劉少奇甚至沒有機會看看自己的孫子和孫女,直到1960年,他才趁著去蘇聯開會的機會抽空看了孩子一眼,這也是兩個孩子唯一一次和爺爺近距離接觸。

特殊時期,劉少奇同志一家都受到了波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風云過去之后,遠在蘇聯的瑪拉和孩子們也早已沒有了劉允斌的消息。后來,還是劉允斌的妹妹親口告訴阿廖沙:“你的父親已經過世了?!?/p>
尋根問祖,搭建“橋梁”
阿廖沙這才明白,原來自己的爺爺是開國元勛,父親也是新中國首批核武器專家之一,這樣的出身讓他無比自豪。
雖說阿廖沙一直在蘇聯生活,但他骨子里流淌的始終是中國人的熱血,他對中國充滿了美好的期待和向往,一心只想回到中國生活。
按照相關的規定,阿廖沙一直等到退休三年之后方才帶著妻兒回到中國,并為自己取名“劉維寧”,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

初到中國之時,由于女兒劉麗達的年紀比較小,尚未完成學業,劉維寧便把她留在俄羅斯學習生活。直到大學畢業之后,劉麗達才來到中國廣州與父親和哥哥團聚。
來到中國之后,劉麗達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對這個美麗的國度更是滿心向往。她覺得,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和俄羅斯人的后代,完全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紐帶作用,為兩個國家做些什么。
為此,她特地請了中文老師,苦練漢語,學習中國的文化,了解中國的歷史,短短一年的時間,她就可以用漢語正常交流,完全適應了中國的生活。
得知中央電視臺要招聘俄語主持人的消息后,劉麗達在第一時間參加了報名,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層層篩選,最終如愿以償地進入央視。

在央視工作期間,劉麗達跟隨節目組走過了中國的很多地方,見過太多秀美山川,感受過大山大河的氣魄,她深深地熱愛著這片有包容性,有著璀璨文明歷史的國度。
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之后,劉麗達更加堅定自己一定要為中俄的友好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雖然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她依舊愿意為了兩國的交流合作貢獻努力奔走。
多年的時間里,劉麗達一直在積極宣傳中國文化,鼓勵更多的俄羅斯企業來到中國投資發展,并且擔任了中俄友好經濟合作組織的負責人。
哪怕劉麗達常年在俄羅斯生活,她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始終如一地從事著與中國有關的工作,默默搭建著中俄友好交往的橋梁。如今,除了劉麗達之外,只有她一個人還留在俄羅斯的老房子里生活。

這里,有奶奶生活過的痕跡,也是劉麗達記憶中最溫暖的地方,雖然家人都在廣州定居,但心若有安息的地方,哪里都是家。對于劉麗達來說,家庭背景確實給自己帶來了很強的榮譽感,這種榮譽感會督促她一直向前走。
在說起曾祖父的時候,劉麗達總是一臉驕傲,雖然從未見過曾祖父,但她卻看過很多相關的歷史資料和文獻,對曾祖父的經歷和事跡也有充分的了解。
在劉麗達的心中,曾祖父是一個真正善良、正直的英雄,無論時間過去多久,他都是令人敬仰的,哪怕期間有一段烏云密布的時光,他依舊熠熠生輝。
無論身在哪里,劉麗達始終記得,自己身體里流淌的是中國人的血,過去、現在、未來她都會繼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