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上線后,坊間爭論不休。
有人說:濾鏡黑不代表質(zhì)感好,我要看瞎了

也有人說:場景、燈光、服飾真的非常用心

僅打光這個問題,就在觀劇群體中產(chǎn)生了截然相反的評價。
喜歡的人打5星,不喜歡的人打1星。

說實話我感覺挺扎心的,看了幾集之后,興致勃勃地翻開網(wǎng)上的劇評,以為大家會說又出了一部古裝好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一堆人在吐槽……瞬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眼光出了問題。
吐槽的點,無非就是“畫面昏暗”、“現(xiàn)代化詞匯”、“楊穎演女主角”這些。
此篇我就一條一條地剖析,他們說得有沒有道理。
電影般的光影質(zhì)感能否用在電視上
很多夸贊《風起隴西》的觀眾,說這部劇拍得像電影質(zhì)感一樣,屋中火光搖曳,給所有人的臉都蒙上了天然的古樸濾鏡。

完美的構(gòu)圖
這種說法實際上也是走入了一種誤區(qū)。
還原燭光、火光照明下的自然光影,并非是電影專屬。
而是近年來,只有電影才愿意在這方面下功夫,打造純粹自然的光線效果。
電視劇原本也應該這么做的,可是隨著偶像劇的興起,導演們更注重展現(xiàn)角色的容貌,所以會人為地補充光線。

上圖是某部古裝劇里夜半三更的場景。兩位女主的臉跟衣服一樣白,身后的樹木也清晰可見。這得多亮的月光才能照成這樣。
室內(nèi)的就更不用說了,燭光比咱們現(xiàn)代白熾燈的效果還好。
美則美矣,古裝的那種風味質(zhì)感卻丟了。

正常的屋外光線如上圖
再往前翻一些年份,我們的古裝劇其實并不是這般糊弄的。
劉曉慶版的《武則天》,便是還原真實的打光。被太監(jiān)接出來時,她身旁只有幾盞燈籠照亮,畫面呈現(xiàn)的效果就是這樣:

身后的燈籠把人蒙上了一層光暈,更顯媚娘的美貌,以及她忐忑的心情。
正因為大家已經(jīng)習慣了亮晃晃的打光,所以一時無法接受《風起隴西》里接近真實的光影畫面,我倒也很理解。
但以此一個片面而否定整部劇,我不理解,也不服氣。
《風起隴西》并非全劇都是昏暗色調(diào),只有在夜晚、屋內(nèi)才會如此。

荀詡初見柳瑩時,在林間小憩,草木被陽光暈染得發(fā)亮,明暗對比強烈,這個畫面充滿了極致的東方古典美,哪里昏暗了?
再說打光在鏡頭美學里的重要性。
在某些場景,燭光搖曳導致人物臉龐忽明忽暗,配合角色當前的心態(tài),可加深躊躇忐忑、陰晴不定、深藏不露等情緒的表達。


這是明亮的打光下很難達到的鏡頭語言效果。
好演技+好鏡頭,buff加成是翻倍的。
現(xiàn)代化詞匯
臺詞方面,有兩種爭論的聲音。
有人說臺詞里有很多現(xiàn)代化詞匯,質(zhì)疑古人為何不說文言文。另有人說這部劇晦澀難懂。
聽起來很矛盾。
《風起隴西》里確實有不少現(xiàn)代化的詞匯,比如“掛了”“鋤奸行動”等等。

實際上馬伯庸原著也就是這個調(diào)調(diào),如果把這部劇當成正劇看肯定是不行的,它就是戲說歷史——以三國作為背景,北伐失敗為引子,著重描述各方細作之間的斗智斗勇。
正確的打開姿勢其實是:三國版無間道。
看到古人說出現(xiàn)代詞匯確實也讓我偶爾出戲,不古不今,但若習慣了馬伯庸的行文風格,倒是很容易接受的。

至于晦澀難懂,其實是因為很多人養(yǎng)成了快餐式看劇的習慣,看幾眼就玩幾下手機,錯過了一段臺詞,馬上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看這部劇不能分心,一分心準懵逼。
楊穎演女主角?
《風起隴西》收視率低,不少人歸結(jié)于陳坤不扛劇,以及楊穎演了女主角。
一部群像戲讓某個演員決定收視率非常不合理。

何況陳坤前期的戲份甚至不如白宇的多,楊穎的戲份更是少得可憐,只能相當于客串。
不過我著實沒想到,楊穎以前演爛劇的“威力”能夠持續(xù)到現(xiàn)在。
以致于一些觀眾一聽到演員陣容里有她,就起了拒絕的心思。

其實楊穎從《摩天大廈》這部劇里,演技就有明顯的進步了,事實證明她成為演技地板標桿以及決定“單干”了之后,業(yè)務能力就開始上漲,人還是要在逆境里逼出來的。
《風起隴西》中,楊穎扮演的是煙花女子柳瑩,其實她真正的身份是曹魏間諜。
柳瑩林中遇險被荀詡搭救的那一幕非常驚艷,一臉塵土,我見猶憐。

楊穎的眼睛里有內(nèi)容了。
與荀詡相處時的純情,使計勾搭馮膺時的輕浮,和高糖餅交換情報時的鎮(zhèn)定……都不會讓人出戲。

或許是戲份不多不易出錯,柳瑩這個角色是立得住的。
以楊穎客串了戲份而瞧不起整部劇未免太過片面。
這部劇有后勁
《風起隴西》一開始留不住觀眾,是因為開頭幾集出場人物太多,人物著裝比較相似,不少網(wǎng)友抱怨認不清人。
而且場景轉(zhuǎn)換比較頻繁。

雖然字幕已經(jīng)有了很明顯的提示,方便觀眾弄清楚背景在哪里、出場人物叫什么名字……但如此多的細節(jié)堆積到一起,劇情緊湊,確實有些費腦子。
劇組的求生欲體現(xiàn)在每一集的末尾——常遠的單口相聲小劇場。

他不僅會把一集的劇情挑出重點來概括,還會承上啟下引出對下一集的猜想。
這對于沒有看明白的觀眾十分友好,有了這個小劇場,也就不會存在“分不清敵我”的問題了。
就我這個臉盲重度患者自身的感受,看到第三集弄懂了各個人物的關系之后,才覺得漸入佳境:腦子開始跟著劇情走,觀察每一個可疑人物,猜測“燭龍”是誰。
后勁很足。

其實看進去了才知道劇情是很簡單的一條線,那就是挖出燭龍的真正身份與幕后主使。
各方人物相繼登場,不過是擾亂視聽,給最終結(jié)局增添反轉(zhuǎn)的戲劇性效果。
若將此劇當成正劇看,只會平添煩惱,它不是復原歷史,而是在氛圍上盡量符合三國的背景與時代感。劇中禮儀、著裝等都充分遵循了規(guī)制。

以三國為背景去刻畫小人物的悲喜,無疑更為厚重。
諜中諜計中計,無數(shù)孤勇者為家國大義舍生忘死,誰是正誰又是邪呢,不過是立場不同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