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開拍,17年殺青,今年4月才得以播出。這劇被壓了5年。播出后,拋開網大質感,很多人對內容給出了高度肯定:“完爆同期所有流量劇。”
它是正在播出的網劇《異物志》,也不是什么大制作。但不少觀眾早已把它列入必看清單,紛紛寄予厚望。為啥?源自背后的“明星”團隊——一個國劇史上絕對奇葩的存在,優映文化。說它明星,是因為2010-2015年間,他們拍過堪稱國產第一網劇的《毛騙》系列,其終結篇高達豆瓣9.7。與《紅樓夢》《大明王朝1566》并列國劇前三。
但跟前兩者端正畫風不同,這系列劇長這樣:主角團人均殺馬特。
廉價的服化道和糊糊的畫質……就是這么肉眼可見的土味和窮酸。可為啥偏偏就坐穩了最高分的寶座?在動輒投資過億,S+大制作劇集一個比一個撲的今天。肉叔想回過頭盤一盤創下逆天成績的團隊:#這個草根小作坊,怎么炮制出天花板神作?#
在那個網劇=low的年代,盡管他們脫穎而出,但不代表脫俗。總導演+編劇李洪綢曾給劇粉寫過一封信。信里他對《毛騙》的第一形容是:劇名“難登大雅之堂”。劇播出后很火,但主流電視臺因為這個低俗的片名都不大想報道它。網劇剛剛興起那會兒,他們也跟風搞標題黨,起些打擦邊球的劇名:《大學生同居的事兒》《快樂的小2B》《麻辣隔壁》。
劇名打擦邊球,題材也搞噱頭——或挑大學生同居這種讓人浮想翩翩的主題,或選一群街頭騙子這類較獵奇的群體作主人公……沒錯,這團隊也沒啥超脫,有著同一個網絡時代的內容團隊慣有的“俗”。也有著早期網劇被詬病粗制濫造的“粗”。拿代表作《毛騙》來說。服化道一眼看過去就糙到不行。比如劇組需要一個青花瓷道具,條件有限找不著,就找一個痰盂頂上。
打戲更是離大譜,因為沒有武指,素人演員們到了開打的關鍵時刻,就會…消失。鏡頭立馬切掉,給你看房子里的雨,然后配點哐當的打斗BGM。
演技也是摳腳級別,雖然幾年里有所進步,但還是談不上多好。我隨手截個圖,給你們感受下主角小寶不受控制的眉毛。
問題來了——“粗俗”都占了,憑什么這部劇得到了觀眾的“寬容”?首先,故事題材夠有趣,先說下《毛騙》講啥:5個“臭味相投”的青年組成一個騙子團,每日專注設局行騙,以單元劇的形式一集宰一只肥羊。但他們其實在以壞制壞,專挑貪財好色,為富不仁的壞人下手。說白了,這劇講的是5個騙子一邊撈錢,一邊劫富濟貧的傳奇人生。
作為懸疑犯罪劇,他們有個制勝法寶——神反轉+逢坑必填的精巧劇本。每次反轉都不會只翻一層,而是兩層,三層地翻,就像點著一根接連N個炸點的引燃線,讓你邊看邊直呼:啊這,之前第X集原來早就埋過這個點!比如《終結篇》第2集主角小寶,成功從大反派高賀勝騙到手一百萬巨款。這里騙錢只是第一層反轉,第二層是同時成功從高賀勝那撕毀了一張坑人合同,而小寶設局的這條長線直接可以連到上一季第14集的劇情。再來第三層,觀眾看到這才大悟,小寶原來在利用這次騙局同時檢驗自家隊友是不是內鬼。總之,要是你細心留意每集埋下的坑和引線,就會越看越燃。
再說到團隊成員和這劇的拍攝背景。主創們大多是就讀于河北傳媒學院的大學生,08年大家聚一塊拍出了《大學生同居的事兒》,放到網上播出后起了水花。后來決定開拍《毛騙》。6萬塊錢,一臺攝影機,一個話筒,一個三腳架,這就是他們當時擁有的全部裝備。團隊成員個個要身兼數職,導演,編劇,剪輯,錄音,演員等等,都是大家能干則干。拍到第二季窮得支撐不下去,就發起眾籌,一開始只有支持100的選項,但100塊怕沒人慷慨解囊,就把資助門檻降低到30。在沒錢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努力窮拍:出門拍外景戲大家都公交出行,主創之一的邢冬冬說,因為“打的都覺得是罪過”。沒錢請群演就從身邊朋友下手,實在找不到了便現場現抓。沒場地時上微博求助熱心網友,沒打光就找燈夠亮的地方拍。主演安寧的微博上,到現在還能看到他們當年拍攝找群演的微博,還強調來幫忙群演的話記得自備兩身衣服。
你可能要說了,這劇組再窮,觀眾也沒有義務體諒他們吧?是的,接下我就要進正題了。制作的短板,應了他們的劇名《毛騙》——“毛片”一般的粗糙。這種“不入流”,同時也彰顯出他們的“非常規”。這個團隊的真正超脫之處。
喜歡其作品的人經常夸他們把歐美劇的形式很好“本土化”。《毛騙》借鑒英劇《飛天大盜》,同樣是單元劇的形式,一集一個案節奏明快,最初也是半小時一集的短劇時長。但他們沒有照搬《飛天大盜》去凹倫敦大都市+精英的畫風。扎根于2010s石家莊的他們,拍出那個時代下獨有的城鄉結合部氣息,穩穩拿捏住地方特色。
講街頭騙子團伙,保留了他們天南地北的口音,像冬冬來自安徽阜陽,一口淳樸鄉音就鬧出過不少笑話。行騙涉及的案例也很咱這邊的特色,比如重金求子,算命先生,倒賣腎臟的黑心醫生……
他們本土化做得的確不錯,但肉叔覺得說不到點上。扣回我前面提到的,他們拍片時的粗糲感,其實襯出了——他們作為草根“野蠻生長”的生命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啥“草根”總能吸引人,這個詞指向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光是去年就火過不少草根,比如研究海德格爾哲學的農民工,出身貧寒但一戰成名的全紅嬋……他們的共同點?普通老百姓實現了超乎所謂“階層認知”的,甚至不可能的事。于優映文化來說,他們的草根魅力,一來是——一種扎根于日常,編織出腦洞的創造力。主創團隊堅持原創劇集,他們的創作就應了那句樸素的老話,“藝術源于生活”。他們不僅從自己人身邊人搜刮被騙真實案例,而且人均沖浪好手,刷微博看新聞尋找劇本靈感。李洪綢就曾在微博上現場示例哪些新聞很適合加進劇本里,呼吁大家多多貢獻素材。
他們這種活用熱點新聞的能力創造出了不少劇集名場面。瞅瞅下面這個片段,包哥頭插著刀去醫院,還在從容排隊就診,借的就是“淡定哥”的梗。-你頭都這樣了怎么還排隊呀-這不是和諧社會嘛,我也是文明人
這段一下調出觀眾以前刷新聞回憶里的笑點,又給劇中人物的荒誕沙雕人設疊上一層真實性,一石二鳥666。再看終結篇里有一集,就拿我們耳熟能詳的桃花源記來大開腦洞。都知道,原本《桃花源記》說的是一個漁人發現一塊隱秘的富饒之地,而后他帶著官兵去找這地卻沒找著。再后來,一個名叫劉子驥的人也出發去找,結果不僅沒找到,人也很快病逝。但《毛騙》腦洞了一個野史版本——其實漁人帶著官兵找到了桃花源,他們不僅將那里洗劫一空,而且把那的人也屠殺殆盡。而劉子驥后來也的確找到了那,看到尸橫遍野的景象嚇出了病而死。再借這個暗黑版桃花源記巧妙串起這劇的主線劇情,也就是主角團一直想解開六大公司的秘密。
他們的草根魅力,二來是——戲里戲外的“爽感反轉”劇本。有個細節很值得留意,主演團其實都是用他們現實里原名或花名在演戲。他們扮演的街頭小騙子,專挑黑心有錢人下手。他們每次行騙某種程度上就是底層vs富人的階級打擂臺。雙方博弈+層層反轉的劇情,帶來的爽感不僅來自劇作上燒腦的反轉,更疊加了草根成功突襲上層的快意。比如這段平行剪輯:一邊是成功騙到一百萬瀟灑離去的主角團,一邊是惱羞成怒撕合同的資本家。
這群戲外的草根,同樣也像戲中人一樣在創造奇跡。一群幾乎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執著要拍一個好故事。而這種草根團隊做出的劇集,放在現在再看,顯得格外珍貴。
現在的國劇怎么了?流量+IP的大制作劇正在大行其道。“懸浮”早成了觀眾常掛嘴邊上,用來吐槽國劇的詞。20年末21年初,號稱投資近3億《有翡》拉開這一年“S級大劇”的序幕。觀眾有眼福了?
底下還有投資過億的《長歌行》我們看到的卻是,這些擁有頂級資源的國劇接連翻車的影視怪相。未播前到處吹S級大作,播出后?不過及格線的一抓一把,《長歌行》《千古玦塵》《斛珠夫人》《雪中悍刀行》……再到今年年初,2022年第一部S+級的古偶《鏡·雙城》同樣也是開播就一路撲,目前豆瓣停在3.9。
各大網絡平臺把劇集劃分出個三六九等,S、A、B、C級別。一般能上S級別的,很看咖位,要有1個及以上的top流量明星。想想也知道,平臺看中的是頂流們的粉絲購買力,他們的流量和話題度。結果呢,拿著S級的錢拍著C級的爛劇,讓分級本身成了個笑話。精品劇的精,也早成了生意場上精明的“精”。就說《有翡》這部“大作”。請來12位編劇,卻用多快好省的偷懶方式,把原本相對宏大的武俠作品縮水成一部爛俗古偶。
還有它斥巨資拍出來質感是怎樣的?這奇奇怪怪的特效,莫名其妙的招數,如此拙劣的旋轉跳躍……這么有錢的劇組不至于請不起武指吧?
就這,錢到底花在哪了?懂自懂。說回優映文化。對這些白手起家的主創們來說,作品意味著什么?不是流量變現的工具,也不是ABC任何級別的流水線產品。《毛騙·終結篇》發布后,主創邢冬冬被問到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說:像一直懷孕不敢見人,滿月酒把孩子抱出來給大伙兒瞅瞅,很希望得到別人的夸獎,滿足一下成就感,但又有孩子終有離開自己那天的失落。是自己含辛茹苦,懷著熱愛拉扯大的孩子。《毛騙》鐵粉們有這么一句話:看服化,請走開,看明星,請走開,看特效,請走開。看劇情,請進來。總結來說,要花錢的東西,沒有,但用心就能做到的,絕對有。你可以說他們的作品中沒啥多高深的內核。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有著現在越來越少見的匠人精神——一種踏實創作的韌勁和打磨劇本的耐心。所以制作上的粗糙,掩不住劇作上的精巧。他們也沒有咱現在常吐槽的“創作者的傲慢”,而是尊重觀眾,“悄悄地”讓觀眾參與創作。這個“悄悄地”怎么說?這部劇的一大特點是,邊拍邊播。主創們就經常上貼吧看觀眾的反饋和劇情討論,看看他們怎么猜后邊的劇情發展。但凡觀眾能想到的,他們就不拍,趕緊改劇本;發現有紕漏的,趕緊修補。李洪綢甚至會自己把劇集里待填的坑在微博上一一列出來。
再分享個他們的拍片小細節。雖然文章前面說到這劇制作上很粗糙,但其實能做到精細的他們也不含糊。毛騙終結篇的結尾,冬冬被埋進沙子的那場戲。他是真的被埋,也真的吃沙。主演們后來回憶這段,說冬冬當時被挖出來的時候雙腿不少塊青黑,而他吃進去的那口沙,因為那段時間有人在在那放羊,還混著羊屎的味道。
細節:木板蓋掀開后,可以看到埋在冬冬身上的沙特意做了些橫杠痕跡最后我還是想說,也希望以后能少說這話:真的再也不想看千篇一律的美顏濾鏡。不想看有殼無魂的流量明星。不想看侮辱觀眾眼睛+智商的劇情。S級也好,S+級也罷,再“高級”的劇作,照樣能爛成一堆工業垃圾。而優映這樣的團隊,最終在快餐化的內娛里打下屬于他們的一片天嗎,誰知道呢。但他們有句話,值得被聽見:我們不奢望走多快,只希望能走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