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來以為祺貴人是被甄嬛算計了,誰知。看到最后卻發現,她是被自己的親爹“算計”了。盡管她爹也是身不由己、迫不得已,可事實就是事實,若沒有她爹在背后推波助瀾,祺貴人根本不會死得這么快。

1:祺貴人與甄嬛結怨,幕后有推手
祺貴人的父親與甄嬛的父親原本是好友。在原著中,她們還是一墻之隔的鄰居,甄嬛的大妹妹玉姚與祺貴人的哥哥有婚約在身。因此,兩家的關系十分親厚。
祺貴人進宮后,皇后見祺貴人胸大無腦,又頗有幾分姿色,覺得這是一枚好炮灰,自己一定要善加利用,讓她好好為自己效勞。
當時,皇后的敵人有兩個,一個是明敵華妃,另一個就是暗敵甄嬛。皇后的計劃是:等拿下了華妃,再集中火力對付甄嬛。
甄嬛不僅有相貌上的優勢,酷似純元,而且,還十分聰明睿智,又懂得收斂鋒芒韜光養晦。假以時日,甄嬛必然前途光明、不可限量。倘若再生下個皇子母憑子貴,就愈發了不得了,彼時會比華妃更難對付。

所以,皇后要未雨綢繆,時刻保持戰備狀態。手中的秘密武器一定不能少,而安陵容和祺貴人就是她儲備好的最佳武器。尤其是頭腦簡單的祺貴人,必要的時候,可以對甄嬛發動“自殺式襲擊”。
比如“滴血驗親”事件,祺貴人就是被皇后扔出去的一枚炮彈。這枚炮彈不出意外地話,可以把甄嬛炸得粉身碎骨,倘若成了啞彈或不幸在自己的陣地上引爆了,那最多也只是把祺貴人炸毀,皇后橫豎是在安全地帶,隨時可以撇清關系、全身而退。
安陵容與祺貴人原本就是甄嬛的“好姐妹”,都不用皇后去刻意安插接近了,只在原地保持不動就可以。彼時,把一些關鍵情報以非常隱秘的方式傳遞過來就行了。

最初,皇后讓額敏去搜集年羹堯和華妃買賣官職的罪證,也只是皇后個人的意愿。后來竟也成了皇帝的意愿。額敏一見“帝后同心”,都要絆倒年氏一族,更加放心大膽地干事了。
只要扳倒年氏一族,不僅自己可以加官進祿,光宗耀祖,就連自己的女兒也會跟著水漲船高、倍受皇恩。果然,額敏的第一步棋走對了,除掉華妃和年羹堯以后,不僅自己得到了重用,自己的女兒也從一個小小貴人晉升為“嬪”。
從此,額敏更加堅信:聽皇后安排沒錯的,皇后的意思就代表了皇帝的意思。于是,又開始了第二步——幫皇后除掉甄嬛,以及治罪她的父親甄遠道。

原著中,甄嬛也有一個手握兵權的哥哥。扳倒年羹堯后,甄嬛的哥哥便成為了后起之秀,這也令皇帝十分忌憚,他不想讓甄嬛的哥哥再成為第二個年羹堯了。所以,打壓要趁早。
再加上甄嬛構陷華妃縱火,又逼迫華妃撞墻而亡的事,讓皇帝對甄嬛更加懷恨于心,此時正愁找不到借口打壓一下她的氣焰呢。恰好皇后設計甄嬛誤穿純元故衣一事,皇帝便順水推舟,將甄遠道降罪判刑,外地流放了。雖然甄嬛因懷孕暫時躲過一劫,可事后還是去了甘露寺修行了。
從此,額敏父女更加受到皇帝與皇后的信賴與倚重。而額敏父女也更加堅定了“要聽皇后話、跟皇后走”的信心與決心。

然而,正應了那句話:“事不過三”。有了前兩次的甜頭后,額敏就該適可而止了,若不然,物極必反,甜頭后面就只能是“苦頭”。
2:額敏被皇后唆使,卻不慎踩踏了皇帝的紅線
正所謂,“得意忘形”,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哪里會顧及那么多?所以,當皇后授意額敏盡快幫自己說服皇帝——立弘時為太子時,額敏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在他看來,這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弘時是“皇長子”,目前又被皇后撫養在膝下,成為名副其實的“嫡長子”。自古帝王立太子,都是首選“嫡與長”,其次才是“賢”。

所以,弘時做太子是遲早的事兒。自己不過做個順水人情而已。可是,恰恰因為額敏的這個行為,才徹底惹怒了皇帝,自此將他打入“不友好臣民”的黑名單。
甄嬛回宮后,順利生下了一對雙胞胎,母憑子貴,站穩了腳跟。之后,甄嬛便多次要求皇帝重審一下她父親的陳年冤案,還父親一個清白。
當年的事是被祺貴人的父親額敏告發的,又有“真憑實證”,皇帝再三推諉說:沒有正當理由不好再反查舊案了,涉案人員太多,牽一發而動全身,只為了還甄遠道一個清白,弄的整個朝堂人心惶惶劃不來。甄嬛只得作罷。

然而,令甄嬛萬萬沒想到的是,原本皇帝要放過額敏,可額敏卻偏偏“地獄無門自來投”,居然主動撞在了皇帝的“槍口上。”
某一日,皇帝來永壽宮閑坐,與甄嬛說起了額敏上本請求:為國本考慮,皇上應該立弘時為太子了。
甄嬛一聽,趁機煽風點火道:“說這話的人,就該亂棍打死,皇上春秋鼎盛,怎么就早早議起國本來了?”甄嬛言下之意,提議立太子的人不是在變相詛咒皇帝早死么?
一旦立了太子,就等于確定了未來的新帝,那些太子黨必會盼著老皇帝早死,以便扶持新皇登基。也好實現他們各自的政治抱負和“被承諾下”的高官厚祿。皇帝是在九龍奪嫡中勝出的,自然知道其中利害。所以,怎么可能早早地為自己埋下炸雷?

立一個太子,就相當于給自己確立了一位政敵和競爭對手。他的父皇之所以沒有事先立太子,就是怕自己的皇位被人覬覦,然后想方設法把他架空——最終成為一個大權旁落的名義皇帝。
而額敏呢,卻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居然在這個時候提議立太子。皇上豈能不懷恨在心?
皇帝對皇后的行為也有所耳聞,皇后宜修為了能讓皇帝早一點立弘時為太子,不斷在幕后操作運營,拉攏朝中大臣為弘時拉選票。其中為首的大臣就是額敏。這無異于在皇帝背后捅刀子啊,皇帝怎能甘心坐以待斃?反擊是一定的了。

于是,皇帝又玩起了借刀殺人,先答應玉嬈會重啟甄遠道的舊案,之后命紀檢委的人員去查一查額敏的“問題”。不管哪個官員,最怕查了。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上級要查你,就不怕查不出問題來。毫無懸念的,額敏最終被“罪證確鑿”、鋃鐺入獄了
為了釜底抽薪,皇帝與弘時斷絕了父子關系,讓他永遠失去了做太子的機會。宜修也被禁足景仁宮,從此徹底打入冷宮。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如此一來,祺嬪還會有好下場么?說到底,還是額敏思慮不周,跟隨了皇后,錯打了算盤,以至于讓全家人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