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心居》屢屢登上熱搜,前陣子終于迎來了大結局。
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熱播劇,集合了海清、童瑤、馮紹峰、張頌文等一眾實力派演員,演繹了大上海的人間百態。
話題涉及到買房、上海戶口、假結婚、小三等系列熱門話題,雖然總有些聲音認為劇情太過狗血,不符合現實,可影視作品必然有藝術加工的成分。
劇中,海清飾演的馮曉琴和童瑤飾演的顧清俞,代表了大上海的兩類女性。
她們的故事更是直戳現實,展示了現代女性面臨的不同困境和不屈的精神。
正如海報中的一句文案所言:生活便是如此,每個人都在艱難而又孜孜不倦地活著。
而《心居》又以這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揭示了許多深刻的婚戀真相。
這些道理雖然扎心卻入心,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01
找對象重要的不是門第,而是同頻
在這部電視劇里,由童瑤飾演的顧清俞,拿著鐵鐵的大女主劇本。
住在大平層,家里有保姆伺候,十指不沾陽春水,身上隨便一套服裝便要五位數,原生家庭也很富足,出身書香門第。
而作為投行精英的她,一個單子就能拿七位數的提成。
這么好的條件多年未婚,追她的人可以排隊到黃浦江,可見她心中的擇偶條件是非常苛刻的。
千挑萬選,陰差陽錯卻偏偏碰上了心中的白月光:少女時代的男神施源。
可惜這施源,在各個方面都處在顧清俞的反面。
顧清俞經濟實力雄厚,可以在上海買豪宅,而施源雖然是個高管,卻因為給母親看病負債累累。
顧清俞上進自律,做瑜伽、做健身、抓住一切機會鍛煉提升自己。
施源看似體面的工作背后,卻有著原生家庭帶來的懶散,只有打起麻將來才如魚得水。
可如果你以為門不當戶不對就是這兩人不幸的根源,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二人最大的區別在于頻率遠遠不搭。
顧清俞自信積極,什么事都運籌帷幄,并且因為自己足夠富足,愿意傾盡全力幫助施源。
而施源因為多年的窮困,造成了內心的極度匱乏和自卑,這種自卑讓他無法坦然接受顧清俞的愛和付出。
許多人認為“狗血”的一場戲,是施源母親重病需要錢,顧清俞偷偷幫他出錢給施母治病,不僅沒有得到施源只言片語的感謝,還被他大聲訓斥。
施源甚至不惜冒著工作上出賣顧清俞的風險弄錢,也不肯接受顧清俞的幫助。
網友們紛紛表示“不李姐”,怎么可能有這么傻的男人,自己母親病重,不想法子弄到錢再說,還在考慮自己的自尊心?
可如果結合施源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會發現施源的行為是符合邏輯的。
童年時本來家境不錯,后來卻家道中落,這種落差極易造成人心態的失衡。
再加上有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母親,整日把面子掛在嘴上,原生家庭的信念深深植入到施源心里:尊嚴比什么都重要。
而顧清俞的人生則是低開高走,與自己截然相反,以前不如自己的人如今處處高自己一頭……
哪怕顧清俞什么都不說不做,施源的內心卻早已千瘡百孔,隨便撒點鹽都會痛不欲生。
他這種低頻的能量狀態,注定無法與顧清俞長久。
02
精明是家庭中的一把利刃
《心居》中的雙女主,別看層次天差地別,經濟實力也相差巨大,但智商和精明實則在伯仲之間,故事也圍繞著這二人的斗智斗勇而展開。
馮曉琴很聰明,知道要想在上海立足,依附顧家這棵大樹是最快的捷徑。
而找有錢的顧清俞——老公的姐姐借錢則是她搞錢買房的重要途徑。
顧清俞則更不是省油的燈,她有手段,可以查到馮曉琴有私生子一事;
她有智商,可以分析出馮曉琴那些小九九;
她也有警惕性,知道弟弟全然不是弟媳的對手,害怕弟弟的利益旁落。
她和馮曉琴數次交鋒,二人都不分勝負,誰也占不到便宜,誰也沒吃到虧。
可惜,她們二人都忽視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家終究不是算計的地方。
一旦開始了算計、戒心,就有了傷害、防備和謊言。
婚姻和家庭中一旦摻雜了這些東西,離分崩離析就不遠了。
之前這二人還能維持表面上虛假的和諧,可當有天顧清俞又摻合進弟弟的婚姻,讓他提防著弟媳。
馮曉琴最終忍無可忍,二人矛盾激化,弟弟因意外跌下樓梯死亡。
這樣離奇的事情也許在生活中很難發生,但因為算計、防備,心生芥蒂,一些小矛盾漸漸積累,最終釀成大事故的情況比比皆是。
人們總認為提高警惕,保持“防人之心”,可以讓自己免受傷害。
實際上在婚姻、家庭里,防人之心最是要不得,多少傷害正是由防備而起。
因為被防備的人,內心必定是壓抑、委屈的,這種委屈總有一天爆發,會成為一柄捅向關系的利刃。
可嘆顧清俞和馮曉琴,明明能力、智商過人,卻在家庭的蠅頭小利中迷失,造成雙輸的局面,二人都后悔莫及,可惜為時晚矣。
03
婚戀的挫折是女人成長的契機
一個女人的覺醒,往往發生在靈魂暗夜之后。
有人說,婚姻是女人的二次投胎,決定了女人離開原生家庭后的命運。
我卻認為,如何能在婚姻中學到東西,才是女人成長的契機。
而大多數情況下,能讓女人覺醒的,恰恰是受挫的婚戀關系。
《心居》中的顧清俞,看似是個完美無缺的女人,卻偏偏是個戀愛腦,對愛情和伴侶有著許多幼稚的幻想。
她幻想愛人會像少年時代一樣一成不變,幻想只要自己愿意付出,就能得到回報,更幻想她的愛人是靈魂伴侶,可以滿足她一切需求。
現實是最好的老師,無數次事與愿違,雖然讓人沮喪傷心,卻可以讓人從睡夢中清醒,勇敢面對真實的人生。
對于一帆風順的顧清俞來講,這是人生中重要的“喪失”。
“喪失”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人或事物的失去。
接受喪失這門功課,對于心智的成熟有著重要的意義。
而無數女性正是像顧清俞一樣,對愛情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失望是必然會發生的。
海清扮演的馮曉琴則更是一個女人的成長史詩。
出身低微,渴望能在上海立足的她,剛開始就目標明確,通過嫁給上海人顧磊獲得一個寶貴的上海戶口。
為此,她任勞任怨,愿意承擔一切繁重的家務,全身心為家庭付出。
只是馮曉琴忽視了自己情感上的需求,她哪里僅僅需要上海的戶口。
她真正想要的,是家庭的溫暖,家人的接納、理解和尊重,她不想卑躬屈膝地獲得這一切。
轉變發生在馮曉琴自以為可以依賴的老公去世之后。
扶不上墻的老公意外去世,斷了她依靠老公的所有幻想,當自己被逼上絕路,有了破釜沉舟之勢后,反而爆發出巨大的潛力。
為了掙錢,寧愿去送外賣;為了尊嚴,拒絕了公公的資助。
將放在老公身上的精力收回到自己身上的馮曉琴,發現了商機,并熱忱地投入到事業中,成功吸引到展翔為她投資開辦養老院,活成了真正的“大女主”。
馮曉琴的成長歷程,比起顧清俞這樣的天之驕女其實更加有普適性。
在我們身邊也有無數女性,在婚戀中遭遇挫折,放棄了依靠老公、改造老公的幻想之后,爆發出了自身的小宇宙,活出了豐盛和自信。
《心居》的故事結束了,導演給了個開放式結局,我們可以給故事中的人物想象一個美好的結局,而生活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導演提到《心居》這個名字,指的是心靈安定的居所。
在婚姻、家庭這場修行中,我們都是跌跌撞撞,摸索中走過無數個檻,才能獲得心靈上的救贖。
愿每個女人可以少走彎路,修煉出通達、強大的內心。
作者 | 止水 療愈師,擁有中科院心理咨詢師資格證,IHNMA 國際催眠師資格證,致力于探索人性的深邃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