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對王牌》對于冷眼來說,是一檔特別的節目。在《王牌對王牌》第一季節目上線時,冷眼曾質疑過《王牌對王牌》模式的可行性,放話“王牌只能做一季。”
然而,從2016年起至今,《王牌對王牌》已然走過7季。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戶外、垂類等等全新類型真人秀強勢擠占綜藝市場的情況下,《王牌對王牌》作為一檔棚內的、合家歡模式的綜藝仍始終占據著絕對的市場保有率,穩坐收視第一。
帶著些許疑惑,在《王牌對王牌》全新一季錄制即將收官之際,冷眼看電視邀請《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展開了一次深度對話,聊聊《王牌對王牌》節目一路上的成長與對王牌全新一季的不破不立。
在真內容時代下,從娛樂優先到價值輸出
“笑中有淚”是《王牌對王牌》在前幾季制作中的核心訴求。
吳彤表示,在初期為了保證節目能獲得足夠的流量順利出圈,團隊一致認為,《王牌對王牌》需要足夠的歡樂才能以極致的娛樂特質吸引受眾關注。而加之節目的主創團隊恰好是一群都比較懷舊的年輕人,《王牌對王牌》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啟了用經典IP喚醒過往情懷的節目玩法。
隨著節目錄制到全新一季,觀眾群體日益穩固,《王牌對王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對流量的擔憂,節目組開始重新對節目的內容與價值展開思考。
“早期做節目,最大的目標就是想讓節目被更多的人看到,能讓觀眾覺得歡樂。節目越做越多之后,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以前更多的是要考慮流量,考慮有多少觀眾喜歡看,現在在制作中我們更希望節目自身能有一些價值,對于《王牌對王牌》而言,我不想讓它只是‘歡樂’的代名詞。”
從節目制作的角度來看,全新一季最明顯的改動是對情節落點的調整。此前,類似于“武林外傳重聚”“老佛爺現身晴兒淚奔”等大IP劇組的重聚話題構成著《王牌對王牌》的內容重點。
雖然IP情懷讓《王牌對王牌》在初期成功出圈,也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節目的核心競爭力。但不可避免的是,《王牌對王牌》節目本身的內容深度也在被IP情懷所不斷擠壓。
全新一季,《王牌對王牌》終于跳出了IP情懷的框架。
以第一期宋韻主題中《千里江山圖》的故事為例,整期的主體情節圍繞尋找和收集《千里江山圖》所用的特殊顏料為線索進行。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千里江山圖》傾注著作者王希孟對家國的美好祈愿。而當顏料密碼被破解,一場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在劉濤與張天陽飾演的“王希孟”之間展開,從宋韻中的“千里江山”,到當下時代發展的“綠水青山”。
這一段對話成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嘉賓,感動不再是附著于任何IP之上,而是由一整期節目的完整敘事而營造出的情感落點。
同時,正如《王牌對王牌》團隊所期待的一樣,這樣的情感落點確確實實地給予了觀眾更多時代意義上的思考與感動,讓節目在情懷溫度之上拓展出了內容深度的可能。
對于新一季的制作,吳彤著重強調了節目對“內容策劃”的側重。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在完整的故事線之下,《王牌對王牌》全新一季不再是追著IP在跑,而是做到了將IP為己所用,服務于每一期的主題設計。
以第二期節目為例,在反詐主題中,每位嘉賓都代表了各自的IP角色,例如白敬亭所飾演過的警察邢克壘,《小歡喜》中的“英子爹”沙溢。節目的嘉賓陣容跳脫出了單一IP的束縛,用看似“IP大亂燉”的模式共同構成了一場飽滿且精彩的反詐演習。
第五期的國漫主題,懶羊羊、齊天大圣、白蛇、熊出沒等橫跨了多年齡段多類型的IP角色們齊聚一堂,“國漫”的主題瞬間擁有了更宏觀的視角,拓寬了節目的敘事格局。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極致
無論主題如何變化,“游戲”始終是《王牌對王牌》的核心亮點,吳彤表示,“我們必須要將對知識的傳播融入在游戲當中,因為對于多數受眾來說,游戲才是吸引他們持續觀看的重點。”
整體來看,全新一季《王牌對王牌》中,“主題先行”的底層邏輯愈發清晰,節目中所有的游戲設計都要緊密圍繞于當期的節目主題。
“要保證游戲好玩好看又能契合主題,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
在第一期的游戲設計中,宋代最出名的“蹴鞠”其實是節目組最先考量的游戲環節,然而在多次嘗試后,受到棚內錄制的限制,最終遺憾以失敗告終。而在第五期國漫主題的設計中,節目組了解到動漫形象最早是以黏土的形式制作并拍攝而成,便以黏土為線索展開了對游戲類型的層層檢索。
最終團隊將黏土與猜題的模式相結合,創造出了“黏土傳送帶”,嘉賓們需要在有限時間內用黏土捏出相應的人物供其他嘉賓猜測。節目將黏土猜詞的游戲在第一個呈現,一下子帶領觀眾進入到了動漫的創作過程中,的確新穎、生動且有趣。
另一方面,將嘉賓特點融入到老的游戲中,并以當期的主題相結合,也讓全新一季的游戲環節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第一期中,用英語翻譯詩詞的游戲雖看似簡單,但卻精準地捕捉到了嘉賓的特質,沈騰在猜詞的過程中制造出了大量的笑點,而英語水平較高的鄭愷其閃光點則得到了明確的凸顯。同時,用簡單的英語與肢體語言“翻譯”詩詞的設計也較為有利于詩詞的多維度呈現,讓觀眾能以一個十分輕松的方式去感受詩詞的魅力。
在游戲的整體設計上,吳彤強調,《王牌對王牌》始終遵循著“多錄內容,擇優篩選”的制作邏輯。吳彤表示,幾乎在每一期都會多錄制2套以上的游戲環節,而最終通過不斷地比對篩選,從而保證讓每一秒的內容都盡可能是最極致的看點。
誠然,這并不是一個能讓所有節目都予以借鑒的節目邏輯,吳彤也承認,在這樣的設計下節目確實會面臨剪輯連貫性的較大壓力。但這就是《王牌對王牌》團隊一直以來堅守的創作觀念“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極致”。
合家歡模式背后的深度打磨與精準捕捉
如何能在被垂類真人秀占據的綜藝市場中依然以“合家歡”的模式突出重圍?是《王牌對王牌》讓冷眼最百思不得其解的一點。
在本次對談中,吳彤分享了《王牌對王牌》的終極秘籍。在每一季的主題策劃會中,導演都會邀請衛視中各個年齡段的老師們作為顧問參與探討,其中最大的老師將近六十歲。
由于導演組的成員們均較為年輕,若完全依靠年輕人的角度,節目在主題與內容的設計上很容易不夠全面,因此,每一期節目的主題設定,實則都是節目組與各年齡段老師們群策群力的結果。
本季第五期的國漫主題,就是策劃會中突如其來的驚喜。在大眾視角下,國漫乍一聽更像是一個屬于當下年輕人的潮流,但令導演們意想不到的是,年長的老師們心中也有他們的國漫情懷。
面對這樣能符合全年齡段人群,且每個年齡段的受眾又有著截然不同的感悟的主題,導演組立刻意識到,國漫一定是值得做的,不僅為了致敬百年歷史,也追憶那些始終熱愛國漫的少年情懷。而顯然,節目的最終效果并沒有辜負團隊的預期。
《王牌對王牌》一直以來對多年齡層次受眾喜好的反復探索,讓節目每一期的主題都承載了更多的情感維度,也成功構建了《王牌對王牌》老少皆宜的情緒價值體系。
此外,在冷眼看來,《王牌對王牌》對時效性的絕對把握也是節目能歷經七季一直常青的關鍵。而這不僅因為是《王牌對王牌》的嘉賓陣容能與當下熱點所契合,更是源于《王牌對王牌》節目中諸多的細節設計。
例如,第二期的反詐主題正巧趕上了冬奧的節目熱點,導演組就細心地將眾多嘉賓的角色經歷都與冬奧進行了緊密的結合,其中沙溢扮演的“英子爹”想讓孩子跟著“谷愛凌”學滑雪,譚松韻的角色“李尖尖”被騙的理由是因為要找人代購“冰墩墩”。
同時,為了更好地進行主題相關的反詐知識教育傳播,節目組還邀請到了在前段時間剛剛因宣傳反詐而走紅網絡的陳國平警官共同參與錄制。
現如今,“緊跟熱點”幾乎成為了所有真人秀節目制作的核心要義。然而,相較而言,很多節目其實只看到了“時代大熱點”例如“女性議題”、“內卷焦慮”。
但實際上,過大的議題很容易導致節目內容空洞,或門檻過高,不適用于“合家歡”式觀看邏輯,“當下熱點”與“小切口”的精準捕捉才能讓觀眾們體會到一檔綜藝節目的深度陪伴感,仿佛節目中角色們所經歷的事,也在自己的生活中時時刻刻地發生著。
全新一季的《王牌對王牌》勇敢地走出了此前“IP情懷”與“娛樂為主”的舒適區,向價值輸出進行過渡。這樣的轉型對于任何一檔節目,尤其是風格已然穩固的綜N代而言實則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戰,但很顯然,相較于大刀闊斧地對節目進行改版,《王牌對王牌》選用了一條更為溫和的策略,將文化與知識的傳播融入在了節目的兩大核心優勢,“游戲”與“影視IP”之中。
最終,模式的轉型反而讓《王牌對王牌》對于IP的掌控與內容的策劃更加成熟,《王牌對王牌》不僅滿足了節目忠實觀眾的觀看需求,更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合家歡”模式的輕松、有趣的價值輸出方式。
改變可以容易,只是“穩中求進”的改變很難。
一季節目成為爆款可以說是題材或市場的偶然,但在持續七季的收視冠軍背后,我們必須認識到,《王牌對王牌》有其成功的必然。
“求變”是《王牌對王牌》全新一季的核心定位,但在與吳彤的對談中,冷眼愈發感覺到,在節目“求變”背后的,“不變”才是《王牌對王牌》得以七季常青的關鍵。
在冷眼看來,《王牌對王牌》與其他節目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王牌對王牌》始終十分清楚并信任自己的核心優勢。在綜藝市場不斷緊追熱點,各大節目紛紛需求轉型時,《王牌對王牌》不急不躁地找到了最合適自己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