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老戲骨李成儒是一名大器晚成型的演員,他是一個演起戲來就非常投入的北京爺們。
他十幾年的商海浮沉經歷,讓他懂得了更多的人情世故,頗為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即便是本色引出,也可以對這種角色把握得都十分精準。
從《我這一輩子》到《王府井》,從《重案六組》到《龍須溝》,盡管年代角色身份全然不同,但是永遠不失風骨傲立的北京爺們兒。
相比之下,作品中的人物再精彩,都不及李成儒本身的故事。
李成儒在人世間浮浮沉沉數十載,有過一擲千金的黃粱一夢,也有過家喻戶曉的名利雙收, 閱盡千帆之后,他仍然本色不改、初心不忘。
在綜藝《演員請就位》中,李成儒炮轟選手拙劣的演技,對郭敬明小情小愛的作品更是嗤之以鼻,當面嘲諷。
李成儒的毒舌不止于此,公然指責《甄嬛傳》、張藝謀等等,這都是家常便飯。
李成儒到底是什么來頭,為何他敢這么說話?而網傳的拋妻棄子又是不是真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李成儒這波瀾壯闊的一生。
李成儒出生于1954年,他從小在北京的胡同里長大,他上面還有十個哥哥姐姐。
李家曾經也是豪門大戶,在別人都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李成儒的父親隨手就能掏出兩塊大洋買蛐蛐罐。
不過這些都是李成儒出生前的事了,等到他出生時,家道早已中落,往日風光不在。
更慘的是,李成儒不到兩歲時,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李母一個人拉扯大了11個孩子。
當時的環境可想而知,食不果腹、衣服只限于蔽體。
母親為了養家,去鐵路段出苦力,一二百斤的枕木扛起來,不壓垮自己就要壓垮家里十幾個孩子。
做手工、廚娘、保姆、泥瓦匠,這些都是母親幫補家用的活計。
即便是這樣,孩子們還是經常吃不飽。
李成儒和哥哥姐姐把周邊能挖出來的野菜都吃光了,他們甚至偷偷跑到公社,偷吃喂驢的豆餅子充饑。
母親把大哥送去學二胡,惦記著總算是門手藝,以后不至于餓死。
也就是這個時候,李成儒對曲藝有了最初的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別看李家條件窮困,但是他家的位置可是正宗的皇城根。
李成儒小時候在院子里放風箏,風箏經常掛在故宮的房檐上。
除了放風箏,李成儒童年里的亮色就是跟著哥哥學二胡、學戲。
1970年,李成儒初中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景山服裝八廠熨衣服。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話劇這種演出形式爆火。當時的北京人藝和北京最優秀的話劇班子合作,門票每天都一售而空。
李成儒家離人藝非常近,走路不用十分鐘。下了班沒什么娛樂的李成儒,經常徘徊在人藝門口。
沒錢買票,他就趁著人多逃票混進去看話劇。他對舞臺上演員的表演如癡如醉,一天不去看就心癢癢。
尤其是話劇名角董行佶,那就是李成儒的偶像。
少年李成儒那時候偷偷幻想:要是能拜董行佶為師該有多好。
可一個是話劇名家,一個是逃票的窮小子,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不過這個天方夜譚卻真的實現了。
一次李成儒擠在人群中準備渾水摸魚的時候,發現董行佶站在自己身后。
小迷弟突然近距離見到了偶像,他立馬興奮地搭話。董行佶卻也沒有架子,真的和他聊上了。
李成儒鼓起勇氣說:“董老師,我想和您學唱戲。”董老師絲毫不嫌棄,問道:“有作品嗎?”
李成儒如實回答:“會讀散文。”董老師竟然真的同意了:“好,明天下午來人藝宿舍找我吧。”
李成儒鬼馬精靈,一般小孩子可能會說沒有作品。他卻想到了讀課文。
第二天李成儒拿著上學時的課本來到董行佶的宿舍,他讀的就是魏巍寫的那篇《誰是最可愛的人》。
他剛讀到第一句“在朝~鮮的每一天”就被叫停了,董行佶非常不滿意。
李成儒把“在朝~鮮”這三個字重復讀了無數遍,三個半小時后汗水已經浸濕了他的衣衫,但董行佶仍不滿意。
不過董行佶卻十分欣賞這個追求完美的執著少年,還是收了李成儒這個徒弟。
在這之后,每天太陽剛剛升起,故宮后門就會出現李成儒練臺詞的身影。風霜雪雨,四季變換,李成儒從少年變成青年的十年間,從未有一日缺席。
十年后,李成儒要實現演員夢,而不是在工廠里十年如一日地做個熨衣工。
他憑借自己扎實的臺詞功底,進入了北電業余表演進修班。趙寶剛、張光北等人都是他的同班同學。
不過李成儒長得比較尷尬,他既不屬于傳統的濃眉大眼正面人物形象,去做丑角他也不夠突出。
就在他舉步維艱的時候,中央電視臺《西游記》劇組開始籌備。
李成儒一開始報名想演唐僧,毫無懸念地被拒絕了。不過導演楊潔看他有才華,把他留下做了場記。
李成儒就這樣跟著“取經四人組”風餐露宿,為整個劇組提供各種后勤保障。
李成儒在《西游記》劇組的時候,每天忙于在山里拍戲。兒子李大海出生的三天后,他才知道自己當了爹。
他本以為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他也能求取真經——進入央視。結果還是事與愿違。
央視沒進去,服裝廠的工作也辭了,《西游記》殺青后,養家糊口成了李成儒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頭腦精明的李成儒決定下海經商,什么文藝、曲藝,都不如吃飽穿暖來得實際。
他從練攤兒開始,賣炒肝、鹵煮,搗騰年貨,批發帶魚,倒賣香煙……什么時候賺錢就做什么。
最后,還是服裝生意打開了他的新世界。
李成儒和北京本地服裝廠合作,把服裝銷往各大商店。運輸成本低,款式新穎,這成了李成儒的優勢。
他在西單商業街創建了“特別特”服裝店,一千平米的店面,就是他商業帝國的一部分。
九十年代初,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就一二百塊錢的時候,李成儒的服裝店每天就能賣出幾十萬。
那時候的李成儒,終于告別了從小到大的貧困,成了一擲千金的豪客。
出門給小費抬手就是一兩百美金,一雙襪子也要一百多美金。一套西服七八萬塊錢,一條領帶一萬多。別人騎自行車擠公交,他出手就是幾萬美金的小轎車。
僅在1991年,他外匯倉里的美金換算成人民幣就有六七千萬。
從偷吃豆餅的窮小子,變成聞名京城的大富豪,李成儒膨脹起來。
每天過著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日子,李成儒不覺得有什么問題。他卻忽略了妻子和兒子。
在外面揮金如土,而對妻兒卻仍然不拔一毛。久而久之,妻子決定和他離婚,獨自帶著兒子李大海生活。
李大海和母親生活在18平米的小屋子,廚房要和別人共用,廁所要出去二十多米外的公廁。
小時候的李大海,對父親十分陌生。李成儒常年不回家,回了家看兒子淘氣就大打出手。
就在李成儒人生巔峰的時候,毫無金融知識的他,把自己所有的資金都拿出來買外匯。
剛好趕上1993年的美日貿易大戰, 李成儒全軍覆沒,所有家產賠了個底兒掉。
破產后的李成儒開始嚴重脫發,一頭秀發和曾經的富豪生活一樣,和他漸行漸遠。
他決心轉戰影視圈,重拾演員夢。
這些年他也有陸陸續續地拍過一些戲,《編輯部的故事》、《過把癮》等等,雖然戲份不多,但是都很有亮點。
破產后,他在老同學趙寶剛的幫助下,選定了《重案六組》。
果然,上天沒有把所有的門都關上。
李成儒憑借《重案六組》中的“大曾”火遍全國,直到現在這部電視劇仍是豆瓣國產劇的天花板之一。
后來的《龍須溝》更是李成儒自己改編、自己導演、自己演出的作品。
尤其是在馮小剛的賀歲大片《大腕》中,李成儒飾演的精神病商人,長達1分26秒的一鏡到底的鏡頭,李成儒共說了328個字的臺詞。
演出狀態完全契合角色的形象,僅憑一個鏡頭就得到了主創人員和萬千觀眾的喝彩聲,李成儒作為演員還是相當有功底的。
這個“魔性”的鏡頭,也讓李成儒原地“封神”,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段之一。
這期間李成儒二婚又離婚,但是他一直都和兒子李大海保持聯系。
李大海在父母離異后,受盡白眼。母親忙于賺錢養兒子、交學費,便把李大海送去了寄宿學校。
孤單的李大海沒有父母的關愛,在學校還要忍受老師和同學的嘲諷。他對父親不是沒有怨氣。
父親風生水起時,李大海和媽媽住在18平米的小屋無人問津;父親重返演藝圈大火之后,李大海的生活也沒有改變;父親再婚后,李大海更是見不到父親了。
生活上的窘迫,加上在學校受到排擠,李大海十七歲就輟學打工,在酒吧做服務員,偶爾上臺彈琴唱歌。
他看見父親的新家里有一架不要的鋼琴,便開口向父親索要,卻被父親嚴厲拒絕:“這個家里的東西,你想都不要想。”
李成儒雖然話說得難聽,但事后他仍買了一臺嶄新的鋼琴送去了李大海的錄音棚。
就在父子關系有所緩和的時候,又因為李大海“染黃毛”、打耳釘、穿奇裝異服,父子二人在次大吵一番。
李大海認為父親要么常年缺席,要么指手畫腳,叛逆期的青少年自然是不服氣的。
從此之后李大海輾轉于各個劇組,到處毛遂自薦,寧愿當學徒也要一圓自己的演員夢。
后來推出自己第一張專輯后,李大海萌生了買房的想法。七拼八湊還是不夠,他選擇向父親借錢。
李成儒仍然拒絕:“沒錢?沒錢你買什么房?借給你,你拿什么還?”李大海趕緊放起了買房的念頭。
不過李成儒也不是鐵石心腸,他聯系了業內的老友,動用人脈推薦兒子去參演了很多影視作品。
對于兒子的音樂作品,李成儒聽都沒聽過。記者問李成儒:“你覺得李大海成功嗎?”
李成儒再飚毒舌金句:“你覺得呢?臺球沒打出世界冠軍,演戲沒有自己的代表作,歌也沒有自己的作品。”
而李大海也不再是那個和父親針鋒相對的叛逆少年了,他明白了父親的苦心,他知道這一切都是這個天生不會說軟話的父親變相的激勵。
是的,李成儒輝煌時期沒有嬌慣兒子,沒有讓李大海變成不可一世的“富二代”。
雖然在李大海的成長過程中,李成儒的缺席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同樣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在教導兒子。
當年的李成儒,就是富貴來的太容易,讓他不懂得珍惜。
所以在李大海剛出了專輯想買房的時候,李成儒持反對意見,他不想兒子太累,也不想兒子得到得太容易,走上自己的路。
不過愛子心切的李成儒,事后還是送了套房子給李大海和前妻居住。
就像鋼琴一樣,不能你開口要我就給你。但是在嚴厲的批評之后,老父親的一顆心還是按捺不住解決兒子的一切需要。
從那個艱苦歲月長大的李成儒,不懂得現在流行的正面鼓勵的育兒觀。他就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老派父親。
和很多那個年紀的父母一樣,李成儒認為只有打擊、批評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不過和很多這個年紀的人一樣,李大海也不再怨天尤人,懂得了父親的苦心,也接受了父親的毒舌。
如今的李成儒,住在北京昌平,有一個可以種五百棵櫻桃樹的大院子。
家里收藏著很多價值連城的古董、字畫以及金絲楠木家具。
他時不時和朋友在家小聚,每天和兒子通話,關心兒子的事業和生活。
雖然李成儒依舊毒舌,依舊傲慢,但是李大海卻甘之如飴,因為這是專屬于他的父愛,這份父愛就是有些與眾不同,但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
最后祝福“大曾”李成儒晚年生活幸福如意,也祝愿李大海的事業蒸蒸日上!
友情提示:文章為本人原創內容,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