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一龍生九種,九種各不同。
這意思是龍的九個兒子都不一樣,從長相到性格,完全超出人們的認知。
但對于阿蘭·德龍來說,一輩子總共生了四個孩子。
他們雖然擁有同一個大明星父親,可所得到的人生卻一點都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同爹不同命?
不過有一點可以相信,擁有受到父親承認的身份很重要,比如安東尼、阿努什卡以及法比安,這三個孩子都走進了娛樂圈。
美好的說法叫繼承父親衣缽,而現實點則是借了明星父親的東風。
雖然這三個孩子之中,只有安東尼是阿蘭·德龍的婚內孩子的“正規軍”,但阿努什卡與法比安同樣得到了阿蘭·德龍的認可,而且,他對女兒阿努什卡非常寵愛。
對此,法比安就說過:“父親的愛都給了姐姐阿努什卡”。
這語氣之中,有著太多太多的意味深長,一個被忽略的兒子形象躍然紙上。
對于法比安來說,自己雖然也是阿蘭·德龍的兒子,但卻沒辦法與姐姐阿努什卡相比,更沒辦法與安東尼對比。
當年,安東尼出生的時候,阿蘭·德龍沒少顯擺,帶著他出入各種場合,甚至因為兒子,他才拍下了被當時圈內認為泡泡劇的《佐羅》。
可阿蘭·德龍是這樣說的:“我只是因為兒子(安東尼)喜歡而已。”
你看,一個寵溺兒子無下限的父親形象就這樣脫穎而出了。
而阿努什卡呢?直到現在,依舊是那個與父親關系最好的孩子,在父親住醫院的時候,都是她守在身旁。
平日里,也是她去父親的居所探望,甚至帶著自己的孩子給父親增加一點生活的幸福感。
顯然,與這樣受父親認可,并從內心重視的孩子相比,法比安算是邊緣化的一個兒子。
為此,他很無奈,為此,也沒少曝料父親的“惡劣”。
但又怎么樣呢?如今法比安已經與父親阿蘭·德龍達成了和解,而且,年老的阿蘭·德龍這樣告訴媒體:“他(法比安)向我尋求意見與建議。”
你看,父子之間,關系可能會有不好的一段時間,可一旦和解,那就一切都不是問題了,因為血脈相連是不變的事實。
但說到這里問題又來了,畢竟,阿蘭·德龍的傳說之中,還有另外一個孩子,也就是那個不被他所承認的私生子阿里。
阿里出生于1962年,母親是一名模特,按年紀來算的話,他要比安東尼還大一歲,那才是阿蘭·德龍真正的長子。
可惜,阿蘭·德龍對此百般回避,從來沒有承認過這個孩子,哪怕當年阿里的母親抱著他走上雜志封面,向世界大聲說:“這個孩子的父親,叫做阿蘭·德龍。”
可又有什么用呢?直到現在,阿蘭·德龍也沒承認過阿里的身份,他甚至親口告訴阿里:我與你母親只在一起一次,你根本不是我的兒子。
誰說在一起一次就不會生孩子的?
阿蘭·德龍恐怕都沒辦法確認這件事,所以,哪怕阿里再三將他告上法庭,但他始終不予理會。
其實,現在這個時代,想要驗一下親子關系的事實太簡單了。
可見,阿蘭·德龍對于阿里只是一種單方面的不想認可而已,這也算是一種命運吧?
明明是一個爹生的4個孩子,可命運就差得太多了。
安東尼被寵愛童年,阿努什卡被寵愛一生,法比安被認可關系,阿里卻是永遠的不存在。
所以,安東尼與阿努什卡還有法比安都走了父親的舊路,進入了娛樂圈,過著他們想要獨立、自由的人生。
而阿里呢?雖然說是一名攝影師,可從照片中我們看到的,分明是一個已經瘋癲無狀的形象:長長的頭發,沒一點藝術家的氣質,只有一份凌亂存在。那口早已經脫落的牙齒,分外訴說自己的悲涼。
這如果就是現實,不得不說:阿里,你出生的意義就在于還債,你上輩子很可能用腳碾死了阿蘭·德龍,所以這一生,你注定要被他還碾于腳下。
不過,阿蘭·德龍對此根本不想提及,如今他已經80多歲了,而且就在不久前,他對外發表了聲明:將接受安樂死。
對此,安東尼表示認可,說:
“父親心意已決,已經為自己準備好了葬禮,以及墓地,甚至是遺囑都寫好了,作為子女,他們兄弟尊重父親的心愿。”
其實,插一句話來表達個人想法:阿蘭·德龍的遺囑與財產都已經到位了,內容會是什么呢?會不會給阿里留一份?這件事還真不好說。
這些年以來,阿蘭·德龍已經見多了生死,對生命有了不同的看法。從他接受安樂死的決定就已經看出來:對人生已經參透了,與其活著受罪,不如有尊嚴地死去。
一個擁有這樣思想的人,又是不是會回顧了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對自己所欠下的“債”有所愧疚?
但顯然,阿里在阿蘭·德龍活著的時刻,是完全不能存在的人物。
因為安東尼被父親委托:在我人生的最后,將守在我的身邊。
對此,安東尼表示接受。不管是什么樣的要求,一個將死之人,安東尼是不會拒絕的吧?
雖然他自己也聲稱:童年中沒有得到父親的愛。
可現實是,比安東尼不被愛的童年相比,還有人更無助。
法比安與阿努什卡同父同母,可命運卻完全不同,一度連被父親看一眼都是奢侈。
有一次,法比安與阿蘭·德龍兩年未見。
他們偶然在巴黎街頭的一家飯館相遇了:阿蘭·德龍連看都沒看法比安一眼,徑直坐去了自己的位置,法比安除了在風中凌亂之外,就只剩下各種恥辱與憤怒。
你看,這樣的父子關系,如何能說起點相同,命運相似呢?
阿蘭·德龍一手寫下4個孩子的人生,但卻用不同的“筆”繪出不同的“顏色”,讓他們擁有各自境遇的生命之花。
有人說阿蘭·德龍當年背棄羅密只是因為向往美好的家庭生活,所以迫不得已與娜塔莉奉子成婚。
可從他對自己這幾個孩子的態度來看,似乎沒一點珍惜家庭生活的現實。
這是不是也就表明一個事實:在阿蘭·德龍的世界里,孩子不過是他一種曾經來過這個世界的證明,而非他想要的家庭溫馨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