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會后,食品屆和娛樂界同時大地震。
先不說用腳踩出來的老壇酸菜,掉在地上還繼續封包的雙匯火腿,光是鄧倫漏稅被罰1.05億這件事,就驚爆了熱搜。
這邊當紅流量小生偷稅漏稅;那邊老藝術家也被曝翻車:
有媒體爆料,潘長江在直播賣白酒時,聲稱“我和茅臺董事長認識十幾年了,昨晚我把他灌醉后,讓他簽合同給我定價權。
市場價一直都是4萬多,我2萬多就賣。”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如果這是真的,將牽扯到國有資產的流失,相關人員也將涉嫌違法。
不過很快,茅臺官方發文辟謠:“子虛烏有,一派胡言!”
潘長江也發了視頻自證清白:“我從來沒說過這樣的話,完全是造謠。
我算是見識到了網絡暴力的可怕,干了一輩子,特別寒心。”
經過多方澄清,基本可以判斷這件事是無良媒體的炒作。
但隨后大家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一開始所有人都對這個謠言深信不疑?
無疑是因為,近兩年“老藝術家”潘長江的名聲,實在是不太好。
這還要從著名的“潘嘎之交”講起。
勸嘎之人終成嘎
2020 年,《小兵張嘎》中嘎子的扮演者謝孟偉因為生意不順,直播賣起了假酒,遭到網友質疑后,在直播間暗自神傷。
看到晚輩犯了錯,5G沖浪的潘長江對嘎子進行了一場正能量的規勸:
“聽叔一句勸,網絡的東西都是虛擬的,水太深,你把握不住。
你缺W(指錢)嗎,你不缺!你直播可以,不要上鏈接,給大家帶來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肺腑之言,催人淚下,嘎子聽后大受感動,淚灑直播間。
網友紛紛稱贊:不愧是老藝術家,格局就是不一樣。
可沒過多久,潘長江竟然也開始了直播,賣起了酒。
嫻熟的話術,信口開河的架勢讓大家直呼“勸嘎之人終成嘎”,“師嘎長技以制嘎”。
潘叔之前那些誠懇的勸告瞬間淪為眾人的笑柄。
他甚至還因此為大家貢獻了一個年度熱詞——潘嘎之交。
走上直播帶貨的不歸路后,潘長江的操作越來越令人迷惑。
文章開頭提到的直播間2萬一箱的茅臺酒,每瓶4799元,網友卻發現這款酒的市場價僅為4500元;
為了更快地融入直播行業,也可能是因為志同道合,他認曾經的帶貨一哥辛巴做干兒子,但很快,辛巴因為售賣假燕窩被封殺;
他張口就來,夸大其詞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原價幾百一瓶的白酒在他這里只賣幾十元,還稱酒瓶蓋上的的鉆石價值百萬;
粉絲明明在直播間下單的是“五糧液集團的酒”,收到貨卻發現是某不知名酒廠的貼牌酒,買過的粉絲都反映酒的味道很奇怪;
面對網友的質疑,潘長江選擇置之不理,甚至看到反詐警察陳警官的連麥申請,他都選擇性裝瞎……
可以說直播賣酒這件事,讓他前半生積累下來的人氣消失殆盡。
其實說實話,明星直播帶貨并不稀奇。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些藝人就在本職工作之外進行演出,這一行為被叫做“走穴”。
19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播出后,歌手、相聲演員、小品演員們接到的商演邀約絡繹不絕,走穴成為藝人們很大一部分收入的來源。
而現如今,線下的商演因為疫情被陸續取消,沒有演出可接的明星相繼轉戰互聯網。
都說直播是明星的照妖鏡,但大量的例子表明,態度誠懇,認真帶貨的明星并不會讓人反感。
劉濤在抖音成功再就業
正如《讓子彈飛》里面那句經典的臺詞“掙錢嘛,生意,不寒磣!”
說到底,大家并不是反感潘長江帶貨這件事,而是反感他前后言行不一致,反感他把粉絲當做欺騙的對象,牟利的工具。
這種反感,源于他難看的吃相和“德藝雙馨老藝術家”形象的割裂。
其實只要對潘長江的經歷稍作梳理,就會發現這種割裂感一直都有跡可尋。
“扮丑”的一生
潘長江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父母都是著名的評劇演員,從小受藝術熏陶的他,精通唱、念、做、打四樣功夫。
早些年他在鐵嶺民工團工作,演過評劇、二人轉,雖然樣貌不出眾,卻總能靠滑稽的表演贏得觀眾的喝彩。
1983年,潘長江與趙本山合作的《大觀燈》在東三省引發轟動,他也因此被譽為“東北丑王”。
從那時起,潘長江的藝術創作便圍繞著“扮丑”展開。
1993年,潘長江第一次出現春晚舞臺上,以小品《橋》走出東三省,為全國人民所熟知。
《橋》講述的是一個屌絲男追求白富美的故事,作品中充滿了對他身高外貌的戲謔。
1996年,春晚音樂小品《過河》橫空出世。
“哥哥面前一條彎彎的河,妹妹對面唱著一支甜甜的歌。”
這段經典的旋律火了,舞臺上潘長江靈活機智、“濃縮的都是精華”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全國觀眾的心上。
2002年,抗日電影《舉起手來》的熱映讓潘長江家喻戶曉,幾乎沒有人不認識那個羅圈腿、斗雞眼的“日本鬼子”。
到后來,蔡明和潘長江的組合變成了春晚的固定節目,但他們的小品仍然脫離不了“女強男弱”,“調侃身高”的邏輯。
舞臺上,蔡明總是美麗大方,毒舌腹黑,而潘長江獲得了無數外號:微縮的人、小矮人、小陀螺、小蘿卜、小土豆……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小品的內核是什么,扮丑和自嘲都是潘長江藝術作品中永恒的外殼。
一旦失去這個外殼,幾乎都不能稱之為潘長江的小品。
雖說扮丑也是藝術,但對于潘長江來說,這樣的選擇頗有一種宿命般的無奈感。
小時候,他得了尿崩癥,嗜水貪尿,醫生判斷他活不過25歲,所幸平安長大,但身高卻永遠停留在160cm。
小矮子的形象注定他只能作為一個丑角出道,某種程度上,他也因為與眾不同的身高獲得了別人得不到的關注。
可以說,潘長江是一個合格且成功的丑角。他也因此獲得許多榮譽和觀眾的喜歡。
但隨著自媒體的興起,丑角比比皆是,網絡上從不缺為了流量刻意扮丑供人取笑的網紅,很少有人再找他拍戲。
所以,年近70的潘長江面臨著失業的風險。
很多人不理解:70歲了,也該頤養天年了,捧著老藝術家的稱號,還不夠安享晚年嗎?何故要來蹚直播這趟渾水,落得晚節不保的地步?
思來想去,可能根本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只是他們給的W太多了。
天還會晴嗎
曾有數據顯示,潘長江一個月的銷售額高達9615.4萬,嘗到甜頭后怎會輕易停下?
至于雙標打臉,割粉絲韭菜,晚節不保,在利益面前都不重要了。畢竟他曾親口說過:“面子值幾個錢?面子一分錢都不值!”
這讓我想起另一位“老藝術家”——六小齡童。
在信息閉塞的年代里,提起孫悟空,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六小齡童。
可是久而久之,他似乎真的把自己和孫悟空畫上了等號:
他試圖將《西游記》整個劇組成果據為己有,拋下導演楊潔單獨接商演,更是堅信“一千個人心中只能有一個孫悟空”。
因此,當周星馳在《大話西游》中塑造出一個全新的孫悟空形象“至尊寶”時,六小齡童對此多次進行暗諷和嘲弄,痛批周星馳版西游記顛倒是非、侮辱原著,應該向孫悟空道歉,向全國人民道歉。
如果僅僅止步于此,他在我們心中還只是一個思想固執的演員。
但是,他一邊抵制他人改編西游記,一邊蹭孫悟空的熱度接廣告,其中不乏惡搞悟空的手游,明顯消費孫悟空的皮鞋和熱水器廣告……
一系列行為可謂對“雙標”二字的實力演繹。
不過,讓六小齡童路人緣徹底崩塌的,還是在導演楊潔的悼念視頻里宣傳自己新電影一事。
利益大過天的六小齡童,還能稱得上一句“德藝雙馨”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越來越多的演員顯現出德不配位的跡象來,但仍有很多真正的老藝術家們堅守著初心,給大眾帶來積極正面地影響:
為文藝界獻言獻計、敢于批判國足的鞏漢林;
擔任文聯副主席、在政界發光發熱的馮鞏;
致力于培養徒弟、投身慈善的趙本山……
他們才配得上一句德藝雙馨。
時代的巨浪不能磨滅人身上的光芒,卻能沖走掩蓋在他們之上的塵土。
浪潮退去之時,我們會清楚地看到,是誰在堅守底線,是誰已經隨波逐流。
“涉嫌虛假宣傳”事件過后,潘長江在采訪中眼角泛紅,求網友放過自己,并在抖音發布了一條視頻,風格與以往的搞怪大相徑庭。
視頻中大雪紛飛,他在院子里獨自靜坐,等到積雪落滿了肩頭才起身回家。
漸漸遠去的背影看起來十分落寞。
視頻配文:“下雪了,等天晴。”
可是翻看評論區,大家并不買賬。
希望潘叔知道,如果不放下割粉絲韭菜的心思,不愿意老老實實憑良心做事,天,是不會晴的。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大魚號客戶端自媒體,僅代表個人的觀點和立場。如有侵權,聯系我刪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