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變動的綜藝行業又傳出新消息:以真人秀拍攝+棚內觀察為主要模式的觀察類綜藝可能會有新的調整,或將調整明星觀察員的比例,擺脫對明星的依賴。
近幾年隨著《我家那小子》《心動的信號》《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那閨女》等節目相繼熱播,觀察類綜藝在市場上掀起一陣熱潮,直至今日依然占據大半江山,也孕育出“明星觀察員”這一角色。
明星觀察員通常坐在棚內,無需體能對抗和游戲闖關,只需要看和表達觀點,相比其它類型綜藝的嘉賓顯然是輕松了許多。但這樣的“肥差”也常常引發爭議。
例如《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一季時就有網友發帖質疑“為什么要請偶像明星當觀察員”?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一季明星嘉賓
而為本土各大觀察類綜藝提供模板的海外綜藝,其“觀察員”角色由來已久,隨處可見,但兩者呈現出的氣質和效果不盡相同。
歸根結底,綜藝里的明星觀察員究竟為何而生?行業又為何迎來如今的“減員政策”?在流量與內容之間,平臺、節目組、明星三方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韓綜《我獨自生活》的觀察嘉賓也是參與嘉賓
從尋找聯系,到平臺選人
首先看看被頻繁當作模板的韓國綜藝。
仔細對比后不難發現,韓綜里所謂的觀察員大多以“綜藝咖”(GAG MAN、主持人)為主,挑起節目綜藝效果的大梁。除此之外,主要考慮與真人秀主題、主角們關聯度強的嘉賓,整體針對性強,而非追求星光度。
例如略顯古早的假想結婚真人秀《我們結婚了》,開播于2008年,一直有“棚內觀察員”的設置。除了幾位主持人控場外,每期會邀請與假想夫婦相關的人物,比如同公司的藝人、男/女團其他成員等等,組成相對熟悉的觀察陣容。
《我們結婚了》嘉賓:尼坤、宋茜
再看職場類真人秀《Good People》,同樣聚焦律師行業,韓方邀請到的觀察員有作為主持人的姜虎東、李壽根,以及前法官、現推理小說家都珍奇,首爾大學高材生、研究生期間專攻進化心理學的演員李時媛,哈佛畢業、以“腦性女”聞名的播音員申雅英等。
雖然這些名字令國內觀眾感到陌生,但她們在節目中發揮著自己學識特長,撐起了職場類真人秀專業性的一面。
《Good People》,截圖源自水印
入行超30年的韓綜PD姜晚勛,此前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曾提及相關問題。在他看來,棚內觀察者的作用至關重要,節目需要找到可以讓觀眾們承認的、與被觀察者擁有某種情感聯系的嘉賓。這種聯系不僅僅指人物關系上的聯系,更妙的是通過觀察員的某種聯結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再來看國內的觀察類綜藝。很多節目的關鍵密鑰不再是尋找某種“聯系”,而是由平臺擺出自己的“明星資源”,或是為自家節目出道的藝人提供曝光通告。
愛奇藝《喜歡你我也是》第一季有NINE PERCENT王子異,第二季馬上換為UNINE李汶翰;騰訊視頻《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一季有R1SE周震南,另一檔《心動的信號》則有火箭少女101楊超越坐鎮多季。
《喜歡你我也是》,王子異、李汶翰
《令人心動的offer》《心動的信號》,周震南、楊超越
有平臺相關人士透露,某檔素人戀愛真人秀此前邀請到一位女藝人作為觀察員,對方功課準備充分,每期都有金句和戀愛觀輸出,但在籌備下一季時團隊首先Pass了她,擬邀人選換成了從平臺選秀節目剛剛出道的一位新人。“盡管我們都知道她真的很適合,但新人代表著粉絲流量啊!”
由此可見,相比素人嘉賓需要經歷多重篩選、層層考驗,坐在棚內觀察一切的明星似乎缺乏客觀的選擇標準,遵循平臺自己明晰的原因,也因此造就了如今參差不齊的節目效果。
人在棚內,無法開麥
盡管自知不合適,由于投入成本過低,許多明星對類似的節目邀約樂此不疲。
此前自媒體“娛樂硬糖”曾指出戀綜觀察員門檻之低。其統計了2020年至2021年10月優愛騰芒四大平臺12檔戀愛綜藝,發現共出現包括明星、KOL及專家在內58位名人觀察員,其中已婚人士不足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有半數沒有公開過戀愛情況,甚至有人出道后從未談過戀愛。
可以理解婚戀綜藝反復邀請未婚、單身明星的原因,特別是那些人氣愛豆們。因為在絕大部分場合里,戀愛對他們而言是略顯禁忌的話題,長時間的避而不談反而促使粉絲和觀眾產生更多獵奇心理,會愈發好奇他們的戀愛觀、初戀、情史。許多節目的熱搜話題也與此相關。
四季《心動的信號》嘉賓陣容
只是很多明星觀察員可分享、或者說允許被分享出來的戀愛故事比屏幕前的觀眾還要少,于是他們又漸漸變得和觀眾無差,成為近距離的吃瓜看客,只會定期說一些“好可愛”、“嗑死我了”、“我不理解”等片兒湯話,無人在意。
這樣的尷尬在職場題材里更為突顯。
例如正在播出的《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節目首期邀請到周雨彤、翟瀟聞、齊思鈞、成毅作為“考核助力團”,雖然換了一個稱謂但實質與觀察員并無太大區別。只不過法醫這一行業專業性極高,且相對冷門,明星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到足夠了解,也沒有相關經驗可以分享,難以給到有價值的輸出。
職場題材設置明星觀察員的初衷,或許是希望他們能夠代表如觀眾一樣的普通人發聲,提供一種行業之外的“門外漢”視角。如今的矛盾在于,就《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彈幕來看,觀眾渴求的是導師們的正確答案,是專業性更強的干貨,不再滿足于有人替我疑惑、替我發問。
一個轉變是,在最新一期“女租客浴室死亡案”中,節目組讓郭俊辰、周雨彤、翟瀟聞、齊思鈞不再只是坐著觀察,而是進入案件模擬現場每人飾演一個角色,幫助實習生還原案發經過,并用自己已知的信息接受實習生的拷問。
雖然網友們對這一環節依舊褒貶不一,但至少它的出現為明星觀察員的責任范疇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特別是在強調專業度的職場題材中。
既然大家都覺得難以開麥,何不回歸本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劉良
難點在哪?
其實平臺和節目組都清楚應該邀請怎樣的觀察員。幾乎每檔節目都為相關專家留出了位子。
明星之外,《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邀請到“法醫雙雄”劉良、周亦武,都是出現在教科書上的大神級人物。他們在節目中既擔任實習生們的導師,也會來到觀察室幫明星和觀眾答疑解惑,科普專業知識。
《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法醫雙雄”劉良、周亦武
再往前看,《再見愛人》邀請到對溝通頗有研究的黃執中和專攻性別研究、家庭研究的學者沈奕斐,兩人在節目中一針見血的點評為節目添色許多。如今沈奕斐也陸續出現在《90婚介所》《披荊斬棘的哥哥》《沒談過戀愛的我》等節目中,成為炙手可熱的“綜藝新人”。
但正如網友提到的,雖然明星觀察員不夠專業,但因為有他們的加入才有了節目被更多人知道的可能。如果一檔節目全是由學界專家組成,其是否具備綜藝的可看性還要被打上一個問號。
只不過耗時耗力做出的節目,只為了覆蓋明星嘉賓的粉絲群體嗎?在眼下爆款難求的綜藝行業里,每檔節目都把“破圈”掛在嘴邊,終極目標無疑是做好核心受眾的同時盡可能吸引圈外受眾。綜藝終歸是大眾娛樂產品,不是粉絲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