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蒙羽怕噴。
所以,先來分析其合理性。
張若昀主演的《霍去病》播不了,跟他爸爸有什么關系?
因為他爸爸是導演啊。
海報上都寫著呢:張健作品。
張健作品,就一定跟張健有關嗎?
那是自然,《霍去病》可以說是張健一手打造的。
張健在其中,不僅身為導演,還是制片人、出品人、編劇。
可是,這跟播不了又有什么關系?
《霍去病》自2018年拍完之后,年年說要播,年年播不了。
不奇怪嗎?
至于是不是爛劇,先別著急反駁。
01
2016年8月22日,《霍去病》劇組官宣開機。
包括主演張若昀在內的一眾大咖出席,熱鬧非凡。
然而,當天就遭遇了大范圍抵制。
嚴格來說,是在此之前,以及在此之后。
這其中包括歷史粉,也包括非歷史粉,還包括很多張若昀粉。
由此可見,歷史粉不滿其魔改,非歷史粉不滿其營銷方式,張若昀粉不滿其連累愛豆。
哪哪都不得好,一地雞毛。
幾天后,官微發道歉信,并簡要闡述了創作主旨。
既然如此,我們就從作品本身分析。
歷史劇,首先要尊重歷史,這是前提,也是每個導演必備的基本功。
歷史劇的創作,有一個原則,即:
七分真實,三分虛構;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我們看歷史劇,也應本著這樣的原則。
讓歷史粉們無法接受的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劇情太水,另一個是劇情太扯。
從公開資料來看,其劇集版本有多個。
30集、70集、92集、96集。
歷史上的霍去病,戰功卓著,但英年早逝。
無論《史記》還是《漢書》,都沒有為他單獨列傳,都是與衛青一起。
霍去病輝煌之時,僅有六七年,戰績四五次,其余基本沒有史料記載。
這就給電視劇的創作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戰場不夠,情場來湊。
主角談戀愛,配角談戀愛,路人甲乙丙丁都來上一段說談就談的戀愛。
于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劇情一抻再抻,終于抻到了將近100集。
按每集45分鐘算,毫無間斷地播放,還能放上三天三夜。
劇集長就真的是原罪嗎?
并不見得,那要看劇情需要。
央視版四大名著基本都在三四十集,最長的《三國演義》81集。
《走向共和》59集,《雍正王朝》44集,與《霍去病》展現同時期內容的《漢武大帝》58集。
但那是描寫劉徹的一生,其中前16集是漢景帝執政,后5集是漢武帝晚年荒唐之事。
當然,也有人說,《甄嬛傳》《羋月傳》也七八十集,為什么就沒人追究注水呢?
其一,這兩部劇本身講的就是兒女情長。
其二,就框架結構來看,這兩部劇確實要比《霍去病》更大。
當然,這兩部劇也沒有好多少,而且還是超長劇集的始作俑者。
02
回歸《霍去病》本身。
張健經過多年謀劃構思,然后找到著名編劇溫豪杰,歷時三年創作劇本。
溫豪杰編過很多熱劇,水平不用懷疑。
注水如此嚴重,有沒有溫編劇的責任,咱不管,但肯定有張健的責任。
因為他是可以拍板的人。
說實話,在當今的情況下,編劇只是一個普通打工人,誰的話都得聽。
生存條件很惡劣,即使是一線編劇。
蒙羽也做編劇工作,竊以為《霍去病》這個主題,最初的30集就比較合適。
再添油加醋整點佐料,輕微注水,抻到50集頂天了。
那么,為什么非要弄90多集不行呢?
還不是向資本妥協么。
投資方、出品方、播出方,方方面面需要精準照顧。
這就是利益裹挾之下的影視劇行業。
當然,這賴他們也沒用,你是導演,你有選擇權,你可以不拍。
既然要拍,還是妥協了,還是認可了。
注水的方式,無非是拉長戰線和挖寬戰壕。
于是,霍去病就從背石頭、當小兵開始做起。
或許,里邊還有少年霍去病、幼年霍去病,甚至嬰兒霍去病也說不準呢。
當然,這樣也不是不可以,關鍵,你得合理。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說:
是歲(公元前123年)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
《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中說:
霍去病,大將軍青姊少兒子也。其父霍仲孺先與少兒通,生去病。
及衛皇后尊,少兒更為詹事陳掌妻。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為侍中。
霍去病是私生子,與他舅舅衛青一樣。
漢朝之時,沒有那么多清規戒律,私生子也并不丟人。
只是窮而已。
霍去病少年之時,可能吃了很多苦。
但等到成年時,他的小舅衛青已經官拜大將軍,小姨衛子夫已經貴為皇后。
他媽媽也當上了三品夫人。
另外還有大姨衛君孺、大舅衛長君,所謂外戚集團也。
霍去病18歲受到漢武帝寵愛,封職侍中。
侍中是什么呢?就是皇帝的近臣,可以呈奏折,也可以端尿盆。
《齊職儀》載:漢侍中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
所以說,霍去病早年很可能是一夜暴富型的。先伴皇帝,然后跟隨舅舅練兵習武。
若要注水,還不如多寫寫他給皇帝倒尿盆呢。
這好歹也有新意。
其實,任何注水形式,最終都能講得通,關鍵在高明不高明。
如果你往漢匈兩方的大局上面深挖,像《漢武大帝》那樣挖出內涵來。
既拔高了主題,又充實了故事。觀眾也樂意買賬。
而不是大水漫灌。
更可惡的是,雙方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狗血愛情。
這戰壕挖得,也實在太寬了。
03
狗血愛情,是很多人抵制《霍去病》的另一大原因。
霍去病本身的傳奇色彩,使得他在今天擁有大批粉絲。
這些人,希望看到一個熱血的霍去病,而不是一個狗血的霍去病。
寇可往,我亦可往。
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其實,劇方也口口聲聲喊著這樣的口號,打著這樣的幌子。
但結果給人的感覺恰恰相反。
匈奴未滅,我先跟匈奴王子搶一搶老婆。
匈奴未滅,我先跟匈奴女子談一談戀愛。
這有問題嗎,也沒問題。
還是那句話,你得高明,你得合理。
你得符合當時的歷史大局和當今的價值取向。
因為,電視劇畢竟是大眾傳播。
從前,《大漠謠》就曾犯過類似的錯誤。
如今,你還犯。
有些導演和電視臺,總認為現在的小年輕,就喜歡看狗血劇。
這句話也對也不對。是有人喜歡,但絕不是所有人。
看看《霍去病》所遭受的抵制、舉報、投訴,就知道了。
《霍去病》未播的這幾年,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那就是網友不斷吐槽,不斷謾罵,而劇方則不斷辟謠,不斷解釋。
辟謠完畢,網友很快出來翻證據,繼續打臉。
劇方說,你們說的那些都不對。
網友說,對與不對,全是你們之前自己說過的。
而且,還有衛青霍去病是叔侄關系之類的低級錯誤。
這位網友比較能說到點子上。
怪就怪劇方擺著嚴謹正劇的嘴臉,結果搞出一部亂七八糟的古裝言情。
要是一開始,就直接架空歷史,反倒還好了。
不過那樣,霍去病三個字就不能用了,你可以叫張無恙、趙有疾。
跟《甄嬛傳》學學,好好是歷史,又好像完全不是。
生氣,也拿它沒辦法。
04
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同樣,一千個人心目中,也會有一千個霍去病。
但是對于史書明確記載的人物,一定會有個共同認知。
基于這個底線,歷史劇真不是那么隨便亂拍的。
張若昀的形象符合嗎?以蒙羽的感覺,不太符合。
文氣有余,而勇武不足。尚不如《漢武大帝》里的版本。
當然,張若昀是個好演員。他演的很多劇,我也喜歡,比如《慶余年》。
但好演員和能演好,是兩回事。
葛優是個好演員,你看他演的悲劇《夜宴》,分分鐘能讓人笑場。
你要我死,可我還在暖著你的心。
至于張若昀為什么會是《霍去病》的不二之選?當然因為他爸是導演。
他們父子之間的狗血關系,咱也不細說了。
什么三歲棄養,什么又愛又恨,什么反目成仇,什么可惜你不配。
甚至還有后來的告上法庭。
但不管怎么說,他們是父子。
張若昀成名之初,所演的電視劇,比如《黑狐》《靂劍》《戀歌》《雪豹》《新雪豹》等,都是張健執導的。
這是事實。
所以上陣父子兵也沒什么大問題。
哪怕角色不符合,哪怕拍了播不了。
依蒙羽看,《霍去病》年年說要播,年年播不了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關鍵還在作品本身。
什么政策問題,什么債務問題,什么失德藝人問題,都是借口。
什么問題也沒有導演問題大。
有一個說法,也是慣例,不能播的片斷就刪掉。
從90集不行,就刪到70集,70集不行,再繼續往下刪。
集數是那個集數了,但味道還不是那個味道。
這就好比一根繩子,中間截去一段一段,再接起來,就通順嗎?
就是原本的短而流暢嗎?
所以,拍長了,并不是刪短點就能了事的。
關鍵在于完整性。
05
啰哩叭嗦說了一大堆,并非胡縐八扯。
因為這個事件,很好地反映了當今影視行業的幾大怪現象:
劇集注水、劇情狗血、劇里人情關系、劇外金錢資本。
我們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視劇序幕先出編劇的名字,現在的電視劇,有的甚至不給編劇留名字。
好的劇本,在精而不在多,更不在于長。
動輒就將大幾十集的電視劇,稱之為史詩,那是錯誤的。
也許,它只是老太太的裹腳布。
我們也常說:什么樣的導演,拍什么樣了片子。
同一個劇本,張藝謀拍出來,和陳凱歌拍出來,就不是同一個味兒。
說到底,導演才是整個過程中的關鍵和靈魂所在。
劇本由他挑,演員由他選,服化道由他定,方式由他呈現。
如果拍不出好作品再賴別人,還能賴得著嗎?
《霍去病》尚未播出,就稱其為爛劇,未免有失公允。
但是,一部90多集的注水狗血劇,一改再改,還是無法播出。
要說不爛,它也很難自證清白。
如今的影視行業,也該好好蒸一蒸,去去水分,去去雜質,也去去病。
觀眾期待好劇,猶如期待春天鮮花盛開,猶如期待冬天白雪皚皚。
觀眾是有眼光的,不是隨便什么都可以打發。
觀眾也是多樣性的,不是只愛帥哥美女。
《山海情》《覺醒年代》里的人,要么灰頭土臉,要么貧苦寒酸,可我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因為,首先里邊有內容。
明星、名人、名利場;
獵奇、八卦、說書坊。
喜歡,就請關注、點贊、轉發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