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底,某電視臺記者接到一位老漢的求助。
他的伯母雷玉蓮已是90歲高齡,雙目失明,一直由他和妻子照顧,如今臨近春節,老人卻突然鬧起絕食。
記者匆匆趕往老漢所在的村莊,在一處簡陋的房子里,見到雷玉蓮。
雷玉蓮一生結過三次婚,20年前第三任丈夫去世后,她便獨自生活在這座矮房里。
房子破舊簡陋卻打掃得很干凈,桌上放著已經涼掉的飯菜。
老人矮小瘦弱,因為年邁,有嚴重的聽力障礙,記者不得不大聲說話,才能與她進行簡單的交流。
一年前,她雙目失明,生活無法自理,一直是夫家的侄子照顧。
侄子說,伯母膝下只有一個女兒,卻從來沒有看望過她。
老人絕食的背后,是否和女兒有關呢,還是另有隱情?
一,侄媳婦大倒苦水
臨近中午,侄媳婦端著一碗飯上門,再三勸說下,老人終于動起筷子,只吃了兩三口就停下了。
侄媳婦無奈地告訴記者,老人從昨天就開始鬧脾氣不肯吃飯,問她原因也不說。
說起照顧老人,侄媳婦倒了一肚子苦水。
一年來,她盡心盡力照顧老人。
一日三餐端到老人手上,還要幫老人倒尿桶,打掃衛生,洗衣服。
“我都50多歲了,還有個2歲的小孫子要照顧,實在心力交瘁?!?/p>
如今老人莫名其妙絕食,讓他們一家背負很大的壓力。
“讓外人看到,還以為是我們虐待老人呢!”
雷玉蓮老人連忙解釋道:“我對侄媳婦很滿意,她每天照顧我,我怎么可能生她的氣呢?”
為什么老人的親生女兒不來照顧老母親呢?
侄子嘆了口氣:“我們送了三次,她都不接收,每次不過夜就把老人送回來了?!?/p>
老人孤苦無依,凄涼無比,就連外人看了,都忍不住動惻隱之心,為什么親生女兒如此絕情?
二,女兒躲避記者
當天下午,記者驅車來到女兒熊慧香的家。
剛一下車就看到一塊獎牌貼在外墻上,很是奪目:“星級文明家庭”。
熊慧香正和丈夫在屋內烤火,看到記者到來,她借口說去拿東西,起身走出房間外,再也不見蹤影。
耄耋母親在家絕食,親生女兒為何躲避呢?
熊慧香的丈夫告訴記者,妻子只有三個月大的時候,岳母就改嫁了,沒有撫養過她。
原來,熊慧香是雷玉蓮和第一任丈夫所生,70年前老人改嫁后,再沒有管過她。
熊慧香是由叔叔嬸嬸帶大的。
了解到這里,我們也能明白熊慧香為何持躲避態度了。
可是記者絲毫不顧當年往事,反而勸說熊慧香的丈夫:“可她畢竟是親生母親啊?!?/p>
“她已經嫁出去了。”
“沒有媽媽哪來女兒?她們血脈相連,流著同樣的血?!?/p>
“可是她沒照顧我妻子啊,從來沒帶過?!?/p>
“我不管帶沒帶,你妻子就是有法定義務去贍養母親!”三言兩語間,記者的態度強勢起來。
不管記者如何說,丈夫都不愿意讓熊慧香出面。
記者不死心,在村子里四處尋找打聽,依舊沒有發現熊慧香的身影。
她只能無功而返,再次回到雷玉蓮老人的家中。
三,娘家侄子上門
回到雷玉蓮老人家里,當地村支書拿出一份保存近70年的休書,說起一段往事。
解放前,雷玉蓮和第一任丈夫結婚不久,丈夫就外出當兵,生死不明。
在生下女兒雷玉蓮后,婆家做主寫了休書,同意她帶著出生3個月的女兒改嫁。
休書上:“雷玉蓮需照顧女兒3年,以后只管病痛,不管生死?!?/p>
時至今日,我們不明白這條規定有何用意,但是20歲的雷玉蓮改嫁后不久,第二任丈夫就病逝了。
她再度改嫁,此生卻再也沒有生育一兒半女,女兒熊慧香成了她唯一的血脈。
70年之后,她成了孤寡老人,村里為她申請了五保戶,每月有300元的補貼。
失明之前,雷玉蓮靠村里人幫襯著,日子也能過得下去。
失明之后,身邊離不開人,村支書曾出面找女兒熊慧香協商了三次。
熊慧香的態度卻一次比一次惡劣。
第一次協商過后,她還肯來村里看望老母親;
第二次開始找借口,稱等房子裝修好,就把母親接過去。
可是等了半年卻不見熊慧香前來接人,村里只能第三次出面協商。
這一次竟然引來熊慧香破口大罵:“就算她死了我也不管!”
一年的“拉鋸戰”以失敗告終,如今雷玉蓮老人心中又是怎么想的呢?
記者:“您想去女兒那里嗎?”
倔強的老人擺擺手:“我不想,太遠了?!?/p>
或許是想到坎坷的一生,老人低下頭默默流淚。
“和女兒團聚多好呀,一家人熱熱鬧鬧過春節。”
老人始終低著頭,過了許久才執拗地說道:“我不需要人陪,活著也沒什么意思……”
倔強歸倔強,現實的困境擺在眼前。
侄媳婦年后就要去城里帶孫子,到時候誰照顧她呢?
老人早就做好了計劃,過完春節她要到娘家侄子家里住。
就在這時,侄媳婦將記者拉到一旁,悄悄說道:
“老人以前到娘家侄子那住過幾個月,瞎了以后,侄子嫌麻煩又把她送回來了?!?/p>
年弱多病,雙目失明,雷玉蓮渾然不知自己成了親人眼中的“累贅”,又或許是刻意佯裝不知情。
記者聯系了她的娘家侄子,娘家侄子推脫道:
“我們堂兄弟12人,對于照顧姑姑一事,總是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所以我們認為最好是女兒親自照顧?!?/p>
娘家侄子決定帶老人去女兒家,當面詢問熊慧香的意見。
這次女兒會出面協商嗎?
三,女兒再次避而不見
臨出發前,侄媳婦特意幫老人梳洗打扮。穿戴整齊后,老人臉上也露出笑容。
半個小時后,來到女兒家門前,她卻說什么也不肯下車了。
熊慧香的丈夫看到眾人到來,立馬冷嘲熱諷道:
“漢壽縣的一個五保戶,卻送到我們桃江縣,是覺得我們這里沒有五保戶嗎?”
記者上前解釋:“老人不缺物質生活,只需要有個人端茶倒水就行了。”
熊慧香的丈夫直接打斷記者:“我現在不是講錢,而是講道理?!?/p>
就在這時,熊慧香的兒子也趕了過來。
“當年她丟掉我母親不管,現在我們憑什么養她?”
記者:“也就是添一雙筷子的事,再說你家地方這么大……”
“我家連讓她站腳的地方都沒有!”
“你就當發善心,幫幫過路人?!?/p>
熊慧香的兒子不愿多談,最后他表示父母年近古稀,都有一身病,實在無法照顧外婆。
就在記者交涉之時,雷玉蓮老人始終在車上坐著,保持沉默。
熊慧香沒有出現,丈夫和兒子態度強勢,絲毫不肯讓步。
從女兒家回來,老人坐在床邊,一言不發。
侄子苦笑道:“老人也是夠可憐的,眼下只有一個親人,卻和沒有一樣。”
如今事情陷入僵局,熊慧香始終不肯出現,老人的晚年又該何去何從呢?
四,當面協商
第二天,在熊慧香所在村的村支書的協調下,眾人如愿見到熊慧香。
她坐在小板凳上,哭得歇斯底里,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熊慧香的兒媳說:“婆婆也有難處?!?/p>
公公患病,平時也需要婆婆照顧,她實在沒有能力贍養老人,再加上往日的恩怨和如今眾人一次次地上門,婆婆這才無法接受。
可想而知,自小被母親遺棄,熊慧香的成長必定充滿了無限心酸。
當年雷玉蓮改嫁后,就把三個月大的女兒送回熊家。
熊慧香就像皮球被兩家人來回踢,每次熊家將她送到母親那里,母親總會把她再送回去。
最后是叔叔嬸嬸將她撫養成人。
這段70年前的歷史,讓熊慧香對母親充滿了怨恨。
“母親不喜歡帶我,因為我是她的累贅,會影響她改嫁?!?/p>
兒時與母親有關的記憶,也總是充斥著不愉快。
母親從未主動看望過她,幼時鬧饑荒,她去母親家里討米,母親家的米缸明明是滿的,卻一點都不肯給她。
后來母親雙目失明,她也曾坐車前去探望。
現如今,她表示可以去母親家里洗洗衣服,但無法將母親接過來同住。
熊慧香的兒媳也表了態:會尊重婆婆的決定。
如果婆婆要去照顧外婆幾個月,她和丈夫會倒班在家照顧公公。
最后在村支書的協商下,制定了老人的贍養方案:
老人的生活,由女兒、夫家4個侄子、娘家11個侄子三方輪流照顧,每一方照顧一個月。
最后,三方達成一致,沒有異議。
原本以為此事就此劃上句號,沒想到到了簽字環節,卻再起波瀾。
熊慧香說什么也不肯在協議書上簽字,她只是口頭表示,會信守承諾,贍養老母親。
得知女兒的態度后,老人再次沉默起來。
結語
正所謂“風水輪流轉”。
70年前,她將年幼的女兒往外推;
70年后,舊戲重演,只是兩位主角互換了位置。
雖說“百善孝為先”,可是這起節目曝光后,網友一邊倒地支持女兒,批判記者。
無數網友表示:“不如讓記者帶回家去養吧。”
比起記者,網友們反而更加理智清醒,明白“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的道理。
可悲的是,現在依舊有許多調解節目,打著“幫助弱者”的旗號,行“道德綁架”之實。
當電視臺為了收視率,以道德為矛,法律為盾,四處替不負責任的父母“伸張正義”時,有誰會為當年被拋棄的孩子們討一個公道呢?
天道好輪回,蒼天繞過誰。
如果父母不能好好愛護自己的子女,晚年又有什么資格要求子女反過來愛自己呢?
對于這些年輕時不負責任,晚年孤苦無依的老人來說,雖然可憐,卻不值得同情。
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引以為戒,牢記“父慈子孝”。
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我是米粥的閱讀時光,熱愛閱讀,隨時分享人生百態,歡迎關注!
歡迎點贊、評論與轉發,您的喜歡是我繼續創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