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一直都是文學或影視作品重要的主題,是不分年齡、性別、膚色的每個人都必經的歷程,其訴諸的情感足以跨越文化藩籬而讓人感動或感傷。本文將介紹過去 6 部半自傳的導演電影,風格迥異、不同語言也不同年代,但都是歷經成長痛苦后,道出對內心的深思切情。
1.《貝爾法斯特》2021年 編劇 & 導演:肯尼思·布拉納
一般觀眾應該認為肯尼思·布拉納就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畢竟身為莎翁王子又受封爵士,但其實,他的出生地是北愛爾蘭。編導演全能且早就參與過多種類型電影的他,《貝爾法斯特》回歸內心回蕩已久的想法,用簡單而雋永動人的成長經歷,讓自己多年來的身份認同掙扎有一個圓滿的段落。真摯的初心再加上自身能寫能導的功力,讓《貝爾法斯特》被視為他從影以來最好的作品,獲得7項奧斯卡提名,而他也成為史上入圍累積 7 個不同獎項的第一人。
當時因為北愛爾蘭問題,別無選擇的布拉納家族在 1969 年離開貝爾法斯特,而他本人直到 2011 年才第一次真正回到這個小時候長大的城市。返鄉后發現童年的街道已不復存在,造成他心里極大的感觸:“當我在 2011 年回去的時候,我仍然感受到有一種未解的身份認同危機。愛爾蘭與身為愛爾蘭人的定義,一直關乎到我自己與家的關系,而這件事需要用某種方式處理與照顧。我覺得拍攝這部電影,是讓我用一種更誠實的方式回家。”
他甚至表示:“拍攝《貝爾法斯特》就是讓我自己回到家鄉的機會。”
2.《米納里》2020年 編劇 & 導演:李·以薩克·鄭
劇中有著可愛的孩子、辛勤照顧家庭的父母、令人暖心的祖父母,《米納里》說著韓裔移民的美國夢故事。導演李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列出他的童年回憶,即使只是一些瑣碎的小事,他發現這些散落的記憶有著故事弧形:例如他家有一天就這樣搬到阿肯色州、母親為了照顧他們而帶到小雞工廠、有時還會拯救小雞、以及從韓國奶奶帶來的不知名草藥等。因此他決定就把他的家庭回憶拍成電影。
“說故事的時候常常有些關鍵點被忽略,那就是有些爭吵來自于愛,因為彼此想為愛的人互相犧牲。”李說。
《米納里》呈現的日常生活情景,其實都來自于主角父母或奶奶的付出與犧牲,只為了帶給家庭更好的生活。主演群史蒂芬·元、韓藝璃、艾倫·S·金、尹汝貞等不落俗套又充滿情感的演出,即使是非移民的觀眾也為之感動。《米納里》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6 項奧斯卡提名,包括史蒂芬·元和尹汝貞成為首位入圍的韓籍演員,后者更是在在橫掃獎季后順利拿下最佳女配角,并以幽默可愛的形象擄獲全球的心。
3.《別告訴她》2019年 編劇 & 導演:王子逸
在《寄生蟲》震撼好萊塢的同一年,完全沒有明星也沒有名導加持的《別告訴她》也在獨立制片圈創下奇跡:在影展首映后便大獲好評,更出乎意料地拿下當年單場票房的冠軍,勝過了《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夾帶評價與票房雙收的聲勢,除了持續獲得正面回響之外,奧卡菲娜也從喜劇演員轉型成功,因此奪下金球獎音樂與喜劇類影后。
《別告訴她》僅是王子逸的第二部長片,在中國長春出生、6 歲移民至美國邁阿密的她,從小在傳統的華人家庭與開放的美式文化中掙扎長大:“我與家人的關系一直都有隔閡,甚至是與同學、同事的關系,還有我所居住的世界也是。”
一場全家在餐桌上爭論的戲便是她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而電影除了道出無數亞裔美國人的心聲外,故事演出長期與家人壓抑已久的不解與矛盾,直到生離死別之際才明白血濃于水無法割舍,想必是觸動每一位觀眾,甚至讓人想家落淚的關鍵。
4.《羅馬》2018年 編劇 & 導演:阿方索·卡隆
身為墨西哥三杰之一,阿方索·卡隆執導過票房大作《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也曾以《地心引力》橫掃最佳導演;而《羅馬》除了執導外更包辦編劇、攝影、剪輯和監制,以“外語”片之姿征服威尼斯影展與奧斯卡,毫無疑問地是他在電影美學上的最高展現,也是我們從來沒見過的,阿方索最私密也最動人的一面。
改編于童年經驗但不以自己為主角,電影把滿滿的篇幅都獻給照顧自己長大的女傭及母親,以日常切片拼湊出兩位女性在孓然一身且社會動蕩不安之下,互相扶持與一同拉拔四位孩子的堅毅情景。《羅馬》 90 %的情節來自兒時記憶,實際到故事地點拍攝,片尾出現“獻給 Libo”向女傭致敬,都讓觀眾感受到滿滿的情意,除此之外,阿方索在奧斯卡獲得最佳導演時的致詞也提及全球7千萬的家庭幫傭,最后用西語說出:“謝謝 Libo,謝謝我的家人,謝謝墨西哥,我由衷的感謝這一切。”
5.《伯德小姐》2017年 編劇 & 導演:格蕾塔·葛韋格
編劇與表演才華早已備受肯定的格蕾塔·葛韋格,終于在醞釀多時后推出執導處女作《伯德小姐》。《伯德小姐》的故事場景在加州薩克拉門托,是《弗蘭西絲·哈》弗朗西斯在失意時回去的家,也是格蕾塔本人的家鄉;她跟伯德小姐一樣就讀天主教女子高中,一樣懷抱著前往東岸成為藝術家的夢想,當然也一樣在畢業后毅然決然前往紐約,然后時間快轉到 2018 年第91 屆奧斯卡,格蕾塔·葛韋格成為史上第 5 位入圍最佳導演的女性。
首次執導就獲得絕佳成績的她,還想要繼續以家鄉薩克拉門托拍片:“我想要拍一個薩克拉門托四部曲。主要是受到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影響,她總共寫的四本書都發生在那不勒斯,而這些故事都棒極了。我就覺得我也想這么做”
她在受訪時表示,“因為《伯德小姐》就像是薩克拉門托的一部分,我的家庭從來沒有遷移過,家人和朋友們都仍在這里,我覺得我可以真正寫出這個地方的故事。”
6.《月光男孩》2016年 編劇 & 導演:巴里·杰金斯
《月光男孩》是巴里的第二部長片,當年在奧斯卡除了獲得最佳編劇以外,在最佳影片的烏龍中逆勢成為得主,讓更多人認識這部難得可貴的真誠作品。電影以夏隆為主軸,在生命中的 3 個階段面臨了自我認同、性向探索、經濟階級等困難。不走傳統敘事,運用大量手持鏡頭與特寫讓角色帶動劇情,將滿滿的意象與隱喻置入文本,有人說比起電影,影像詩似乎更適合形容它。
巴里出生在邁阿密,父親自兒時便立卡,母親則有毒癮,因此他的童年飽受社區販毒與暴力的陰影,且必須靠著一己之力長大。對于這段影響他人生的往事,巴里承認,在執導娜奧米·哈里斯的片段時非常痛苦。
即使《月光男孩》包含了單親、毒品、霸凌、同性戀等值得大書特書的元素,詹金斯選擇用如夢似幻的鏡頭語言,除了證明了非裔族群不一定總是要苦情,也是想透過創作來療愈自己,某種層面來說是個很美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