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拍攝過多部以《日本沉沒》為名稱和主題的影視劇作品,看過的朋友都知道,劇情的起因大部分都是日本列島由于板塊運動的作用,被一塊深入地幔熔巖庫中的巨石帶入了太平洋底,導致了日本列島的沉沒,比如1973年上映的由森谷司郎執導的電影《日本沉沒》和2006年上映的由樋口真嗣執導的《日本沉沒》,以及最近上映的《日本沉沒》電視劇,劇情起因如出一轍,都是日本列島被一塊巨石拖向地幔,才淹沒在了大洋之中。

↑1973年上映的由森谷司郎執導的電影《日本沉沒》電影海報

↑2006年上映的由樋口真嗣執導的《日本沉沒》電影海報

然而現實中科學家們也研究發現,日本列島邊上還真有這樣一塊巨石,而且對日本列島有著相同的作用。

這塊巖石就是“熊野冥王巖”,又叫“熊野冥王體”,這個結構實際上早在2006年就發現了,其直徑約120公里,面積在1萬平方公里以上,屬于菲律賓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俯沖的部分,地面上屬于日本熊野市,故名。這塊巖體大如一座山脈,北端正向地幔中延伸,如果其運動趨勢如上圖中所示,那么將日本列島卷入地幔,使其消失于大洋中是可以實現的。

熊野冥王巖的發現正好印證了多部《日本沉沒》影視作品的劇情,因此也備受關注,但最關注他們的群體還是地質學家,自被發現以來,地質學家們就一直在評估這個地質結構對周邊板塊的作用和影響。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一個地質學研究團隊于今年2月3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篇文章最近被爆了出來,該團隊將二十多年的地震監測數據輸入超級計算機,并篩選了其中的一些指示性數據,進一步對“熊野冥王巖”的具體位置及規模進行了確認,認為直徑在70-126公里之間,深度在4.8-19.3公里之間,但更奇葩的是,這塊巨大巖石的存在極容易引發地震,它就像一塊磁鐵一樣,可以將周邊的地震能量吸引過來,在其側面造成大級別地震。

研究發現這塊巨石密度很高,剛性很強,可以將這一區域的構造能量轉移到巨巖兩側的幾個特征點之上,如同磁鐵吸附鐵釘,可將地質能量匯聚過來并誘發地震,而實際上在這塊巖體的兩側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多次大級別地震,比如1944年12月7日的日本東南海8.1級地震和1946年12月21日的日本南海8.1地震,震中都在這塊巨巖的東側,而據日本地質學研究機構前年公布的消息,未來10年內日本南海地區大概率會發生里氏8~9級的地震,成因或也和這塊巨巖有關,都說明它有誘發地震的特性。

那么現實中這塊巨石會將日本列島帶入地幔中嗎?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這塊巨石屬于菲律賓板塊,而且是菲律賓板塊向著亞歐板塊下方的延伸部分,實際上它對這一帶的地殼有著部分支撐作用,即便它向下融入地幔中,也不至于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上面亞歐板塊的部分,頂多會使本州島、九州島、四國島部分地區海拔小幅度降低,除非它的上面部分硬頂著本州島的地殼板塊向下卷,一起深入地幔。

但無論哪種方式,在時間上都會非常長,不可能像《日本沉沒》影視劇作品中那樣在幾百天甚至幾年的時間中,就將整個日本列島帶入洋底。


不過“熊野冥王體”這塊巨石的存在也確實增加了日本南部發生地震的概率,但有日本地質學家認為這塊巨石雖然很危險,卻有助于日本南部的地震預防工作,可以為當地下一次大地震提供非常重要的數據。

參考資料:
《環球網》3月10日文章《科學家在日本列島邊緣發現山脈大小的巨巖,在日本地震中起到引導的重要作用》
地幔中發現兩個圓球狀物,比珠峰高百倍,大如澳洲大陸,成因復雜
世界最大運輸車出動,將裝運世界最大火箭,去發射最大飛船赴月球
英國一只狗和主人外出失散,居然自己搭公交回家了,它怎么做到的
堪比20個三峽!我國要新建沙漠風電光伏基地,裝機容量4.5億千瓦
腦電波研究揭示人去世時會“回顧人生”,時長30秒,但感覺會很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