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的音樂劇有名到一個不行,但若不喜歡這部音樂劇,也很難喜歡它的電影版,如果喜歡它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即使感受不如現場,至少用這些電影演員把音樂劇也搬上大螢幕,也是讓又愛音樂劇又愛電影的人過了個癮。電影和現場的其中一個差別就是導演的運鏡會帶來一些不同的感受,不過《悲慘世界》的導演手法不會花俏,多半還是靠著演員自己去把感情給演出來、唱出來。

我不太想在這里去談《悲慘世界》這部劇的本身,因為光是音樂劇的劇評網絡上就多到看不完了,很多角色的分析、背景的分析等等,都寫得很深入、有內容,值得一看。從來沒有看過《悲慘世界》的話,倒不如可以先搜索一下相關的資料,雖然這樣子就會知道誰最后會如何了,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影響不大,因為《悲慘世界》并不是在賣梗的,誰死、誰什么時候死,就算知道了,也不會影響《悲慘世界》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看過一個版本的人也愿意繼續看其他版本的原因。

倒是想跟從來沒有看過或本來就不喜歡音樂劇的電影迷說,音樂劇和電影的形式本來就不太一樣,不要從電影的角度去看《悲慘世界》,雖然它是把音樂劇變成電影,但并不是改編成電影版本用電影方式來演,而是一樣讓演員唱現場,只是拍成電影而已。所以說,當一個人物心中有很多的話要說的時候就會一個人唱起歌來或是兩個人好好的話不講,就你一句我一句的把對白唱了起來,若你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不能接受,或是有種干嘛這樣的感覺,那《悲慘世界》可能就不是你的菜了。

《悲慘世界》很棒的,休杰克曼以前本來就是演過音樂劇的,只是不喜歡他的發型 。羅素克勞也很適合演這種偏執但又得在何謂真正的正義間掙扎的角色,他戴那種帽子也挺有型的。安海瑟威,她短暫卻出色的演出一個母親的辛酸,已經無疑是大好評的表現了。還有許多其他配角,包括一些小孩子,都演得很好。我不是很了解法國大革命那個年代的法國生活是如何的,但看了《悲慘世界》也頗能感受到小人物的心聲與渴望改變。

《悲慘世界》沒有絕對的是非,每個人的命運不光是受環境所影響,同時也受到他們的態度所影響,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難題與矛盾,當然,也有著讓人感動的精神。我相信《悲慘世界》也從許多小地方談了當下的時代背景,只是我這人不太會去從個人的角度批判體制,我只是去看每種不同的人物在這樣的體制下如何求生存或是放棄生存來求其他的,光是這樣,也有很多點讓我有鼻酸甚至掉眼淚的。不過因為我自己也不是音樂劇迷,所以我能想像會有不少看電影的觀眾無法調適過來,但若能夠調適一下去接受的話,《悲慘世界》真是部很棒的作品,值得細細品味,而不光是去看表面情節的,看完之后,可以沉淀一下,或許會產生不少的感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