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電視劇《埃博拉前線》熱播,該劇以2014年中國援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病毒的真實事跡為核心原型,講述了病毒學家鄭書鵬和他所在的中國援非醫療隊與埃博拉病毒展開戰斗,成功遏制病毒蔓延,圓滿完成援非醫療任務的故事,其中援非醫療隊隊長“馮剛”這一角色的部分故事就取材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
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2014年,他逆行而上,帶領團隊遠赴西非幾內亞,日夜奮戰在防治埃博拉疫情的第一線,帶領團隊成為中國援非歷史上第一支得到由幾內亞總統頒發共和國勛章的醫療隊;同時,他還深耕影像學領域,創新研發了耳科專用綠色CT,大幅提升了耳科影像診斷效能和耳科影像學在疾病診療中的應用價值。
由北京市委組織部指導并策劃,北京廣播電視臺承制的全國首檔聚焦人才的紀實節目《為你喝彩》,本期將帶您認識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

逆行帶隊抗擊埃博拉 于西非一線彰顯大國風采
2014年初,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海岸的幾內亞、利比里亞及塞拉利昂等國家蔓延。作為當今世界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它是最高級別四級病毒,比我們正在經歷的新型冠狀病毒還高一級,且可防不可治,死亡率高達50%—90%,號稱“生命黑板擦”。
截止至當年8月,埃博拉病毒累計病例數已達1779例,其中961例死亡,且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還在不斷上升,正是疫情中最為嚴峻的時刻。此時,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影像醫學專業專家王振常逆行而上,作為隊長帶領中國援助幾內亞第24 批醫療隊遠赴重洋,深入西非一線抗擊埃博拉病毒。

原始的環境、老舊的街道,在經濟并不發達的幾內亞,醫療資源也非常匱乏。王振常與團隊到達后,秉承團結一心、共同抗疫、不怕犧牲的精神,有條不紊地進行疫情分析工作,同時采取措施、日夜防護、避免感染。

在王振常鎮定有序的管理指揮下,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工作在防治埃博拉疫情第一線。他們用兩年時間,幫助中幾友好醫院恢復正常工作秩序,并以醫療隊小院為據點,給留守在幾內亞的中資機構、華人華僑看病,宣傳埃博拉知識。還多次舉辦培訓課程,累計培訓1700余人,成為了中國援非歷史上第一支得到由幾內亞總統頒發共和國勛章的醫療隊。同時,王振常還將自己多年來從事影像學研究的寶貴經驗傳授給當地醫療人員,從整體上提高了當地醫院的醫療水平。
創新研發耳科專用綠色CT 在臨床領域造福耳病患者
影像學,是醫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不僅能擴大人體的檢查范圍,還可以提高診斷水平,是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從分配到放射科開始,王振常堅定學醫初心,以其一如既往的積極與沉穩,查看膠片、梳理資料、整理學術,沉浸在影像學的世界之中。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引領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指針,在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中,作為黨員的王振常經常思考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能讓影像學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讓王振常將目光投向了耳科疾病。耳鳴、耳聾、眩暈是耳科疾病的主要癥狀,每年我國有數億人口受到耳科疾病的困擾,但由于耳部結構細微復雜,耳科疾病的病變解剖位置深、隱匿微小,在傳統耳科影像學檢查中存在著看不清、看不準、看不懂,以及“視而不見”和“顯示不出”等一系列問題,這使得精確及時的診治耳科疾病成為極大的難題。

為了幫助耳科臨床醫生作出精準的診斷,讓患者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深耕于影像學的王振常帶領團隊向耳部影像發起挑戰。五年時間,經過各種努力、付出無數心血,王振常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耳科專用綠色ct。這臺設備是世界首臺微米級臨床耳科專用ct,大幅提升了耳科影像診斷效能和耳科影像學在疾病診療中的應用價值,填補了國際空白。
憑借不斷創新、不斷開拓的科研精神,王振常在影像學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11年和2020年王振常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科學技術人才”、“北京市勞模”等榮譽稱號,并入選北京學者、“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忙碌是他的工作常態,但無論工作如何繁忙,王振常對科研和教學始終不敢有一絲松懈。在他看來,人才的培養是學科進步的關鍵。王振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每天都會利用上班前的一個小時了解學生們的科研進度,為他們答疑解惑。
既見生死眾生,又見天地寬廣。未來,王振常也將帶著他的那份從容和身為醫者的初心,在科研領域一路逐光,不斷前行。
今晚(04月13日)21:52,北京衛視《為你喝彩》帶你走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