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為“迪奧與藝術”展覽的開幕,陳漫在2012年為迪奧拍攝的一組廣告圖片再一次展現在大眾面前,并引發了廣泛爭議。但大家在批判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太高估了一個攝影師在商業拍攝中的作用呢?其實大家討論的這組廣告圖的問題不是原則問題,而是市場問題,陳漫作為攝影師不過是夾在品牌和拍攝對象中的執行者,很多創意傳達要求都是來自于“金主”品牌。尤其是10年前,陳漫遠不如現在有名氣,只不過是一名年輕的女攝影師,她在品牌面前的話語權更是少的可憐。作為消費者,我們在面對這樣一個商業市場問題時,大可以用消費決策投票,而不必上升這么高的高度。
還有那組陳漫為《i-D》雜志拍攝的“中國十二色”封面,也因為“閉眼”等問題而引發爭論。這組圖也同樣拍攝于2012年,之所以拍攝“閉眼”動作,與任何意識形態都無關,僅僅是因為這是《i-D》雜志的傳統——封面圖必須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只是這本時尚雜志的調性而已,無可非議。

另外,陳漫拍攝的12位中國女性也都是來自中國各大民族學院的普通人,是真實的中國面孔,陳漫希望通過這組照片中的普通人表達和傳遞美,而非明星超模。她同時希望借這個國際平臺告訴每個女性都可以做自己,自信與自豪于自己不一樣的美。美本來就沒有獨家定義,美本來就是多元的,這組圖正體現了東方視角的包容和自信。相反,那些不能接受一個人善意嘗試解讀自己文化的方式,才是不自信的表現。

事實上,陳漫之所以能構思出“中國十二色”組圖的創意,恰恰得益于她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她從小就學習國畫,并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對中國繪畫美學的色彩、線條、審美都有著深刻的認知。此外,她還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其中蘊含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也對陳漫的藝術創作有著極大的影響。陳漫作為目前國內最富盛名的攝影師,這些年來一直在中西方時尚文化中付出了超乎尋常的努力,也終于獲得了全球矚目的成績,讓西方人看見中國之美。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商業就是我們傳播中國文化最快的途徑,而陳漫對于中國商業和文化傳播的價值,絕不可忽視。

除了捕捉普通人的美,陳漫對明星的重新詮釋也常常令觀眾耳目一新,在她的鏡頭下,一位位家喻戶曉的明星都顯露出我們從未見過的模樣,令人贊嘆不已。她拍攝的鹿晗,不再只是舞臺上光芒萬丈的舞者和歌者,更是在老北京的胡同里踢球、騎車、看大爺下棋的調皮小子。拍攝孫儷時,陳漫不再聚焦于她“電視劇女王”、“娘娘”的光環,而是將鏡頭對準孫儷在片場的古靈精怪,以及因為專業和自信而散發的松弛的氣氛,讓觀眾也一同感受到她的從容。

還有海邊的井柏然、森林里的王俊凱、東方園林里的舒淇、多年密友陳坤和周迅、女神林青霞......陳漫拍攝的明星數不勝數,奇怪的是,她就是有著極強的挖掘能力和瞬間捕捉力,將每一位名人不經意間表露出的不為人知的美好定格,成為永恒的記憶。

從一名愛畫國畫的小女孩,到如今馳名中外的頂級視覺藝術家,陳漫這一路走來,一直在創造也一直在顛覆,但不變的是她創作的內核——中國之美,天下大同。正是因為對中國文化和美的深入學習給了她源源不斷的靈感,這些靈感又化作她闖世界的不竭動力,讓她有足夠的能量拿起手中的相機,將中國之美通過圖片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相信陳漫會繼續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