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李洋潔水墨的探索
文/盧禹舜(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
中國書畫史,在歷朝歷代當時飽受爭議也受到批評的人,后來也成了傳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最后都會成為傳統的同盟軍,這是時間的遲早問題。
一幅好的中國畫作品應該有三遠:離別人繪畫方法遠;離真實生活遠;離科學道理遠。越花俏,藝術含金量越低,樸素是一個好藝術品的重要元素。
新水墨畫不單是材料與語言技法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水墨觀念、藝術觀念的改變。中國畫的困境正是畫家自身的困惑,對傳統而言不是否定而是超越。新水墨畫隨時間的失衡也將變為傳統的一部分,現代中國畫或水墨畫的繼承性要以它全新的形象加以創造性的闡釋。時代的召喚,你的前行別無選擇。
李洋潔先生早年入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系(古書畫修復與保護),傳統功力深邃,年輕有為就在中國最具權威的天安門廣場舉辦過個人畫展,當今還有誰能與之爭鋒。先生極具個性,有獨特強烈的藝術風格。他的繪畫章法奇妙,善于留白造境,作品內含豐富,匠心獨具,高古而神秘、抽象又清雅。這是一種新的視角、新的格局、新的視野,它能夠帶來人們所不熟悉的景象,而這個景象包含很多,自然的、人文的、歷史的,通過這種繪畫形式反映新的審美,新的一個圖式,它給人們帶來一個新的視覺上的沖擊力,視覺上帶來嶄新的感受。
我們不能依據傳統的審美經驗嘗試在他的作品中找尋確定的指涉,因為圖像的文學性和敘事性不再作為表達的重點;同理,尋覓普遍的定式型美感也只是徒勞。藝術家想要挑戰的,是非具象圖形傳遞感覺和思想的可能以及最大程度上開放作品釋讀的可能。藝術家在此的“反叛”,是為了去除了一切提示性的線索,消解作品之外、圖像之外的“解讀鑰匙”。從而將釋讀的主動權,最大程度地交給觀者。
總而言之,……無論是外在世界的呈現,還是內在精神的表達,都對應了創作者的情緒、情感與哲學觀。訴諸于視覺,又接引著觀者遐想,讓宣紙上的水墨擺脫程式的窠臼,萌發新的生命力。
木心先生說:
“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
現在很多人窮,
窮的不是物質,
也不是文化,
而是審美。
沒有恰當的審美,
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
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后,
生活越來越無趣、越來越枯萎。
豐子愷先生亦曾說:
“人欲有五:
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
可見,
審美的欲求是人的天性,
也是生命品質的一部分。
何須以繁冗的外表為夸飾,
簡單洗煉,天然沖夷,
才更顯出動人神韻,
這便是極簡。
恰到好處的凈,
妙到分毫的境,
極簡近乎禪,
可感受,不可語。
《道德經》中說: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極簡也是這樣,
以簡單到極致為追求,
感官上簡約整潔,
品味和思想上更為優雅。
雖簡約,卻不簡單。
生活中,
我們總是兜兜轉轉,
從多彩到無色,
由繁復至簡單,
于喧囂歸寂靜
待真正靜下心來,
才發現其實極簡才是極美。
就像八大山人的畫,
“墨點無多淚點多,
山河仍是舊山河”。
一魚,一鳥,一樹,
一花,一果,
甚至一筆也無,
只蓋一方印章,
便成一幅畫。
干凈簡練,
似是而非,
極具禪意。
就像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不到兩百字的文章,
寫盡了湖山雪景的迷蒙混茫,
西子湖畔的風姿神韻,
呈現出一幅素凈的水墨丹青,
空靈晶映,
藏冰雪之氣,
含無窮意味。最高級的審美,
一定是極簡。
素到極致、簡到極致、凈到極致,
都讓人心底安詳、心生禪意,
內心深處復歸于最本真的、永恒的寧靜。
極簡花道
花道,
將色彩沉淀,
將禪的“化繁為簡”蘊含其中。
一玄一素,
一白一黑。
造化以一玄一素
變化出異彩繽紛的大自然
掌握了玄化
就掌握了創造力
就是直指本體
只插一朵花,
背景里不能有絲毫雜物,
求的是天地之間,廣闊寂寥,
唯留花與你,一期一會。
極簡茶道
茶與器皆出于自然,
又復歸于自然,
美茶、美器、美境、美心,
天人合一,
方為茶之道。
極簡香道
香道文化,傳承千年。
中國氤氳千年的傳統香學文化,
是美學極致體現。
對于極簡,
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大概是回歸本真,
剔除沒必要的,
留下內心所需,
便是極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