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了文化藝術創作活動的呈現形式,拓寬了文藝空間。但技術的革新只是更新了藝術表達和渲染的方式,只有生活,才是藝術豐盈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要立足中國大地,俯下身子、邁開步子,才能創作出有深度、接地氣、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優秀作品。
林文亮,1951年生,自幼受家父林伯恒(五六十年代廣州市著名書法家)的影響,酷愛書法,臨習顏、柳及二王,承襲其父書風形成自我風格,篆、隸、楷、行、草均可,尤以行書見長,并能篆刻治印。一級書法師,高級書畫家,《羲之書畫報》簽約藝術家,孔子美術館簽約藝術家,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書畫藝術專業委員會理事,《民族藝術》雜志會刊全國理事會理事,香港特別行政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書法家協會會員,廣州市書法協會會員,廣東廣播電視臺《南粵好少年》書法顧問。
其書法作品被津巴布韋總統、波蘭、斯里蘭卡領事和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荷蘭、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機構和個人收藏。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詩書畫大賽金獎。其作品入編《中華英才》雜志。被《中國書畫家報》《人民美術》雜志刊登。印制《中國當代書畫藝術領軍人物大型文獻類珍藏郵冊》《一帶一路首屆中歐藝術郵票鑒藏年郵冊》,入選日本國際書展。為2018年中國印花稅票冊《紅色稅收記憶》,郵票珍藏紀念冊《嶺南記憶》題字,為《嶺南文化百張名片》題字并創作35枚印章。被中央電視總臺采訪并邀為粵港澳大灣區書寫“灣區花正開”牌匾及長聯,在中文國際頻道播出和新聞頻道播出。在廣州電視臺合作制作的《情滿夕陽》欄目介紹其書法人生,在廣東電臺直播“招牌書法與城市文化”。作品被廣東省扶貧基金會接收。在廣東省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等多個活動中進行慈善拍賣。被世界民俗文化交流聯合會授予“文化匠心公益使者”稱號。
林文亮能文能武,在1959年曾獲得廣州市武術比賽兒童組單項刀術第二名,1963年獲得廣州市武術比賽兒童組刀、槍、劍、棍、拳全能總分第一名。
林文亮書法從藝之路感悟
說起我的書法從藝之路,首先要從我的父親說起。我父親是1903年出生于廣東順的務農之家, 在村里上了五年私塾,小時候每當教學回家或下田后,爺爺都要他練字,當時紙墨都買不起,爺爺硬是要他在地面紅磚寫字,把一盆清水寫干才有飯吃,十三歲時每當春節寫春聯都已經名聞幾條村。到1946年日本投降后,出來廣州揾食《工作》,當時是拉黃包車,拉了幾年,其 拉車工友知道我父親寫得一手好字,就叫他不要拉車了,改行去寫字吧,他也就沒有拉車了。當年廣州惠福路,很多招牌鋪,我父親就專門幫他們寫招牌字,那時我還很小,沒有跟他學寫字,而是習武。1959年我獲得了廣州市武術錦標賽兒童組單項刀術第二名,1963年獲得了廣州市武術錦標賽兒童組全能總分第一名,《刀 、槍、劍、棍、拳 》。那時我的父親開始讓我練字。在家寫字給一角零用錢,那時五分錢我們吃個早餐了,我都沒有賺他的,我很喜歡看他寫字。因為我父親幫人家寫招牌字,多是拿回家寫,寫好了再送到招牌鋪,我就在旁邊倒水、遞紙、磨墨,慢慢的自己也有所愛好,但還是沒有系統著練習,比如臨摹字帖。真正的認真寫字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了。2013年我參加了廣州市的群眾書法比賽,一投稿就獲獎了,隨后參加了北京舉辦的詩書畫比賽,又獲獎了。加入了一些書法協會,由于寫字獲得了一點成績,就逐步對書法產生了興趣追求,所以退休了 寫字的時間多了交流也多了,對日后書寫的要求也是逐步有所提到,在這個時間,使我對如何寫好字多了一個理解,凡是搞藝術、體育等,都是有天賦的,加以平時的刻苦努力也是很重要的,要打的好基礎,必須重視臨帖,特別是從楷書入手,因為楷書一點一畫,一撇一捺整個字的造型結構不論各家字體,都有較為嚴謹的規范,進而寫好行、草、隸、篆、都有幫助,就是寫美術字都能寫好的,就是掌握了字形的結構。還有一點,寫書法的過程就是學習國學,提高精氣神的過程,因為寫書法的內容都是寫了一些,詩詞、勵句、警語,都是一些正能量的東西,一邊寫,一邊學,受益匪淺。
總結這些年來在書法方面不斷努力,我們要做好書法藝術傳承,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把書法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