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一位以哲理思想入畫的大寫意藝術家,劉蔭祥一生都在藝術道路上孜孜矻矻地探索。他深得白石老人藝術精神三昧,生前以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藝術思維不斷探究新的表現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筆墨語言風格,創作出一批精品佳作并撰寫了大量藝術創作隨筆。他的繪畫創作豐富了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藝術內涵,對繪畫藝術的見解也犀利深刻。他認為“畫出自我方是真”,為讓大家更多地了解他的藝術觀念,熟悉他的作品,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刊發一些文章和他的作品與廣大讀者見面。首期刊登的是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為劉蔭祥撰寫的藝術評論文章,以饗讀者。(《中國書畫報》編者按)
劉蔭祥先生是我國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家。我和劉老相識已久,他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傳達出的藝術觀點和創作理念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引發無盡的思考。
記得十幾年前,劉老在天津一家面積不大的書店舉行畫展,我到場祝賀。臨時增加的開幕式上,劉老請我說話。我只強調了一點:“劉先生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是從心里往外畫,而我們大都是從外往里畫。”正是這樣的不同,劉老的作品才個性鮮明、內涵深刻,加上他在意象造型上的反復打磨,在構圖、筆墨上的精雕細琢,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貌,成為當今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代表性畫家之一。我覺得,劉老在當今中國畫壇是一位有著特殊意義的畫家。意義之一:他是為數不多的思考型的畫家,他在幾十年的藝術創作過程中視野開闊,站得很高,但又保持著一種難得的理性;他從前輩身上汲取營養,又從西方繪畫中獲得啟發,再從民間繪畫和兒童繪畫中捕捉到質樸的元素,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孤寂前行,不受世俗紛擾,終于在藝術上取得成功。意義之二:他是一位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畫家。他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始終從藝術史的高度觀照別人和自己的創作。他不甘平庸,力圖有所開拓,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為當今中國畫的傳承發展留下印跡。他不僅發展了齊派大寫意,還以自己獨特的理念影響了國內眾多中青年畫家,廣收門徒,為中國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劉老的去世是中國書畫界的一大損失。值得慶幸的是,劉蔭祥臨終前,他的個人傳記《劉蔭祥大寫意》已經基本定稿。這本書是對劉老藝術人生的全面總結,也是對劉老國畫藝術精髓的集中展現,更彰顯了齊白石大寫意文脈的發展和傳承。令人欣慰的是,劉老的一眾學生們沒有懈怠,依然緊隨恩師的大寫意畫風,努力創作,續寫精彩。“劉蔭祥大寫意論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辦起來的,大家在學術的層面集思廣益,互相啟發,這對大寫意花鳥畫的傳承和發展無疑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劉蔭祥的大寫意花鳥畫,營造了新的藝術境界,樹立了一個新的高度。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產生更深更廣的影響!(附圖均為劉蔭祥畫作)
向日葵向太陽天天向上,成熟時低下頭不爭榮光
我崇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草根精神,更崇尚“成熟時,低下頭,不爭榮光”的向日葵品格。有人說我的畫和題跋都像是寫別人,又都像寫自己。的確,我一貫把我所畫的花、鳥、魚、蟲當成人來畫,當成人來寫,可不一定是我呀!我還沒修煉到那么高的境界。
——摘自劉蔭祥博客(2010年7月23日)
生不逢時靠自強,深秋時節成花王
上世紀60、70年代,一批熱血青年錯過了學習的機會,當了沒有知識的知識青年。不想,這批青年被社會和生活磨煉得成熟起來。回城后,有的考上大學,有的成了企業家,有的當上教授,有的成為政府官員……這些人成為國家的中堅力量。每當想起知青來,我就聯想到秋菊,雖然開花很晚,但深秋時候什么花能與它媲美呢!
——摘自劉蔭祥博客(2009年4月25日)
順水歸大海,逆水到源頭
目前,美術界仍是“跟大流”者多,“尋源”者少。不能停留在藝術的表面,不能沒完沒了地啃古人“嚼過的饃”,也不能跟著風走“制作”的路。應在深入研究傳統的基礎上,拜造化為師,好好挖掘自己的藝術潛質。
——摘自劉蔭祥博客(2012年12月15日)
坐井觀天圖——請君出來看井口并非天
心曠神怡圖——不出井口焉知天
歸井圖——外邊太雜亂,不如家安然
我愛吃餃子也愛吃麥當勞,可謂傳統又現代
歲月留痕,念念不忘的獎杯
鴻運當頭,好事連連
狗不理因貶而得名
三只老鼠是一家——今天它們吃西瓜,小鼠專撿小塊吃,大塊留給爸和媽
魚戲秋水,我戲墨
小鮮得味,大肉膩人
無路之路風景多
勸君莫攀比,各自有其長
清風無價,明月有情
大年
不吃破繭苦,怎能翩翩舞
老手童心
荷塘清趣
當碩果累累的時候,葉卻欣然離去
洪福大壽
消夏
時代浮躁歷史不浮躁,經過時間的篩選,必然淘汰泥沙,顯現出金子來
繪畫,歸根結底是表現思想,技法再高思想平庸也無濟于事
把字寫好了是一個層面,寫出自己來是一種境界
站在史的高度畫出自我來,接受時間的考驗和行家的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