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值此新春天地人和、萬象欣欣之際,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冬奧會的舉辦,將是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的國家綜合國力日益強大、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重要標志。同時,北京冬奧會也是中國元素的文化盛宴,作為舉辦城市北京特別注重傳統文化藝術的宣傳,這其中冬奧會會徽、吉祥物、大型場館建設中的中國風元素等等,都是北京作為舉辦城市為宣傳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
國畫是中國的國粹藝術,是東方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種類,在這個全球矚目的歷史時刻,用作品講述中國故事,用藝術創作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當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基于此,時代丹青文化傳媒擬邀請30位具有鮮明藝術風格和代表性的中國畫名家,以網絡展覽的方式,通過國內外100余家新聞媒體,將中國文化藝術通過視覺的形式充分展現在全世界觀眾面前.通過冬奧主題的創作積極參與冬奧會,宣傳冬奧會,助力冬奧會,努力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學術顧問:趙成民(北京畫院畫家)
展覽時間:長期
劉繼莊
參展畫家
劉繼莊,別署:老莊,齋號:詰人堂,1949年出生,教授,書法家,美術理論家,山東畫院高級畫師,山東省政協書畫院畫師,中華當代書畫研究院名譽主席,2016年被《美術報》評為當代山水畫百家之一。
1949年生、中醫世家。祖父系齊魯名醫,曾于泉城大明湖畔開辦《濟生堂》,懸壺濟世,造福一方。父承家傳,中西醫對舉,醫道兩棲,精誠敬業,蜚聲魯南。先生自幼躭益家學,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功底。
風雨教壇四十年,為沂蒙山區培養了大量藝術人才,在自己所從事的中國畫教學專業上,他選擇了與藝術探索與人生進境同步的方式,技道合一、相得益彰。其治學領域廣褒多元,詩書畫印、古今中外、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他的山水畫,以傳承齊魯畫派文脈筑基,以開創沂蒙畫派為己任。先后請益于山東名家黑伯龍、陳維信、劉魯生、張彥青、劉寶純諸先生,,畫藝日進。后得一代大師李可染、劉海粟之點撥,乃熔鑄百家,自立門戶。
其畫,以學問求其氣,以樂感求其韻,以篆隸立其骨,以行草豐其筋,以意境全其象。其筆法深得黃賓虹之質樸、齊白石之飛揚、潘天壽之峭拔、石魯之率真;墨法則吸納傅抱石之氣象、李可染之雄渾、賴少奇之冷逸、八大山人之簡括;畫風從容淡定,濃淡自洽。或行云流水、或激越奔放,無不水到渠成,信手拈來。六十歲后,“衰年變法”,落筆即提即按、隨巧就拙、遇方成圓、枯潤相間。
劉繼莊先生的山水畫,大氣磅礴,閎闊深遠,筆墨放逸瀟灑,意韻汪洋恣肆,與古為新,與時俱進,中國氣派,躍然紙上。
誠然先生已經年過古稀,但是取決大寫意審美價值的不是專業技巧,而是人生境界。我們有理由相信,一位數十年如一日守望民族精神家園的衛士,一位百折不撓,愈挫愈勇性情中人,必定能夠在“衰年變法”的基礎上,讓筆下的精神之花開的愈加燦爛炫目。
作品欣賞
劉繼莊先生山水畫意境與藝術行思
文/張志民
古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是人與自然的生發關系;地域性的千差萬別,塑造了一方人特殊的精神氣質。也就是說,是沂蒙大地的“物華天寶”,成就了這片沃土的“人杰地靈”。作為生于斯、長于斯,成于斯的山水畫家劉繼莊先生,孩提時期就經過了沂蒙文化的沐浴、洗禮和潤澤。沂蒙精神早早地扎根于他的心源深處,伴隨著他的成長史,人生的境界隨之一天天提高,藝術視野也隨之層層擴大。
巴山秋的
先生出身中醫世家,祖、父兩代人皆為齊魯名醫;他們在救死扶傷之余,精研國學文獻,寄興詩書畫印,先生自幼深受家風熏陶,受益良多,旁及書畫,自然事半功倍。正是老一代“大醫精誠”的人格范的啟示,才使得他在而立之年便確立了自己獨立的治學理念和藝術上的自由思想。
秋去秋又來的
一幅畫就是一個生命活體,充滿了萬物之間的生發關系:有氣場,有氣息的流動,有呼吸的節拍和韻律;也是畫家心靈與意志的藝術表達;有境界,有文化的涵詠與價值的承載,它不是西方畫家所主張的對于現實的再現或表現,而是畫家基于對生命的理解所進行的以藝術語言為載體對生命意義的詮釋、表達與投射。他認為:大寫意藝術是生命本能求偶的需要,是骨子里的精神渴望,是人生休止符上的不朽樂章,是生命價值的歷史檔案。
太行悲歌的
無疑,繼莊先生對“寫意精神”的理解,是時下為數不多的解人。正因為理論上的通透,才能在心路歷程中與時俱進。
他近年來的山水畫,漸行漸遠,漸潤漸蒼。以學問求其氣,以理念求其韻,以篆隸立其骨,以行草豐其筋,以意境全其肉,畫風或淡定悠閑,或纖濃豪放,或行云流水,或激越奔放,無不信手拈來,水到渠成。六十歲后,“衰年變法”,落筆即提即按,遇方成圓,隨巧就拙,枯潤相間,這是一種文與美的奇遇,詩與畫的邂逅,靈與肉的對活,今與古的溝通。“劉家樣”在一種人生淡定從容,細嚼慢咽中,悄然而至。
太行風骨的
作為共和國同齡人,他親身經歷了偉大祖國七十周年的光輝歷程,見證了這一偉大時代的歷史滄桑、國際風云的共時性的此消彼長。他的藝術世界緊扣時代主旋律,在內歛與外拓筆墨氣象中,既把個人心路探險的心得體會嵌入大寫意精神世界,又把傳統山水精神植入現代審美原素與時俱進。幾十年來他遠離喧囂,始終保持學術的獨立性與創造性。他的山水畫歷經勾勒、水墨、淺絳、焦墨、青綠、潑墨、潑彩、點彩、與寫彩九個階段的沖刺。“寫彩山水”,強調書法用筆,層層疊加,冷暖交織,流光溢彩。既與前人拉開了距離,也與同時代畫家拉開了距離,具有鮮明個人藝術審美特征。
雨后家山的
繼莊兄積學有成、厚積薄發。在一個思想缺失的時空,先生能夠做到遺世獨立,冷眼深情,為中華美學復興筆耕不輟,心系家國人文復興。我們有理由相信,先生之愿,志在必得,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張志民
天地氤氳 萬物任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