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北京同仁堂、南京同仁堂、達仁堂、樂仁堂、顯揚堂……提起這些醫藥行業的老字號,你是否覺得有些傻傻分不清楚?他們源自何方?現在又身處何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這些知名老字號藥店的前世和今生。
故事源自明朝永樂年間一位叫樂良才的浙江寧波府人來在北京謀生。最初這位“樂家一世”在北京以搖串鈴走街串巷行醫和代賣小藥維持生活,后來他的重孫樂顯揚(樂家四世)進了淸太醫院創辦了同仁堂藥室,樂顯揚唯一關門弟子,大清御醫祁嘉釗為感師恩,創辦了顯揚堂藥鋪。祁嘉釗去世后,藥鋪幾經易手,幾經異地,也曾一度被樂家后人收購,因此名聲遠不如同仁堂。而同仁堂其實在樂顯揚去世后,曾一度關門,直到康熙四十年,樂顯揚的三子樂鳳鳴(樂家五世)在北京大柵欄路南重開藥鋪。

到了樂家第十世傳人樂平泉。他有四個兒子:孟繁、仲繁、叔繁、季繁,后稱“四大房”,他們一直恪守樂家祖訓“同仁堂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家族人口的日繁,樂家人不再墨守陳。
從宣統年間樂家第十二世傳人樂達聰(《大宅門》白景琦的原型)第一個在濟南開設宏濟堂藥店開始,其他人逐步效仿。樂家十二世男性成年11人,其中10人先后開設了或收購了本人或本房的藥鋪,顯揚堂期間就曾一度被大房收購,連同此后十三世開設的藥鋪,“樂家老鋪”大概擁有了三四十家藥鋪。
各房堂號簡況如下:
1、大房:樂仁堂、宏仁堂、顯揚堂、南京同仁堂、臺灣同仁堂;
2、二房:頤齡堂、永仁堂、恒仁堂、懷仁堂、居仁堂、沛仁堂;
3、三房:宏濟堂、樂舜記、宏達(德)堂、繼(濟)仁堂;
4、四房:達仁堂、樹仁堂、尊育堂。

當時樂家規定:“樂家老鋪”匾額要掛在藥鋪門外,門店內懸掛各自的堂號,均不得用“同仁堂”這仨字,以示對祖訓的尊重。
筆者把這些主要店鋪的歷史傳承進行了簡單羅列對比,如下:

當時同為樂氏族人開設的“樂家老鋪”必遵兩條規定:一是使用同仁堂祖傳丸散膏丹配本,二是店鋪須懸掛十二字草書:上聯“靈蘭秘授”、下聯“瓊藻新栽”、橫批“樂家老鋪”。
故各家店鋪其實都是四大房開的或者收購的“樂家新鋪”,是同仁堂的“后生晚輩”。文章開頭羅列的店鋪名稱均在其列。(特別說明南京同仁堂是樂家十三世傳人樂篤周為配合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的南移,在南京創辦的同仁堂分號。)筆者云:
緣來一家“樂”,延綿多間鋪。
有意濟蒼生,百年“同仁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