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愛范兒
如果問你世界上數字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是哪個,你會怎么回答呢?
是美國,日本,亦或是移動支付最為普及的中國嗎?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是愛沙尼亞。
在波羅的海的東邊,有一個被海洋擁抱的國家,那就是愛沙尼亞。如果你最近有關注諾蘭的新電影你可能會知道,「信條」的主要取景地之一就是愛沙尼亞。
國土面積僅有 45000 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 130 余萬,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人口量上來說,愛沙尼亞都不是一個大國。盡管在 1991 年愛沙尼亞才宣布脫離蘇聯正式獨立,經過近 30 年的發展后,它卻成為了世界上數字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 顏色越深代表數字化程度越高
根據聯合國的 2020 年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顯示,在公民數字參與指數中,愛沙尼亞排名世界第一。
如果在此之前你對愛沙尼亞的互聯網技術一無所知,那么在這個歐洲小國誕生的聊天軟件 Skype 應該可以引起你對愛沙尼亞的興趣。在 2011 年微軟以 85 億美元的價格購入 Skype 。
微軟 Skype 部門總部位于盧森堡,不過部門中大部分開發團隊和部門內的 44% 雇員仍然在愛沙尼亞的塔林和塔爾圖工作。
短短數十年的建國歷史愛沙尼亞怎么變成了世界上政務數字化的典范優等生?
除了婚姻與房產,其他都可以在網上辦理
愛沙尼亞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內閣會議沒有書面記錄的國家。部長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或 iPad 簽署決議,甚至可以在汽車后座上使用數字簽名通過一件國家大事的審批。
公民們不需要去銀行應付各種財務問題,這可以在家里完成。事實上,很少有日常事務需要愛沙尼亞人離開家:無論是提交稅務申報,安排看醫生,檢查孩子有什么作業,簽署合同,甚至選舉國會議員,更多的事情可以在家里在幾分鐘內完成。
天氣也不會影響愛沙尼亞的選舉結果,因為愛沙尼亞支持電子投票選舉,聽起來就像為寶寶投小區之星一樣輕松。
▲ 愛沙尼亞公民一年可以節省出 240 小時的工作時間
在愛沙尼亞,公民可以在網絡上完成 99% 的政府業務,這意味著請假一天在幾個機構來回奔波,重復填數張信息表格只為了證明「我是我」的荒誕場景,在愛沙尼亞已經是過去式。在愛沙尼亞,這會被稱為電子石器時代。
不過如果公民需要辦理結婚登記或者想要離婚的話,為了避免電子化將神圣的婚姻變得兒戲,這些事務都需要公民嚴肅地去線下辦理。
這一切都離不開愛沙尼亞為為公民建立的信息整理系統 X-Road ,借助這個信息整合系統,各個政府部門都可以很方便地調用公民的個人信息,而公民們也能夠清晰的了解和控制個人信息的授權和被使用情況。從 2007 年起愛沙尼亞就將 X-Road 技術應用于身份驗證等工作。
▲ X-Road 是一個開源項目,你甚至可以在 GitHub 找到它
X-Road 是在奉行「Once Only」的理念下誕生的,公民們只需要提交一次自己的個人資料在 X-Road 系統中,任何時候需要使用到個人信息時都可以隨時調用。
事實上,愛沙尼亞在 1996 年就已經開始布局數字化公民服務,經過這些年的不斷完善,即使一個愛沙尼亞的新生寶寶,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體驗數字化生活。
當新生嬰兒出生,他 / 她的個人信息將同步地從醫院傳送到衛生處,即刻完成新公民的登記,不需要再讓父母為了各種證明忙得手忙腳亂。
X-Road 在公民信息系統上的成功運用收到了許多其他國家的關注,這其中包括芬蘭,冰島,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而愛沙尼亞也樂于將這種高效的區塊鏈整合信息模式分享給其他國家。
目前芬蘭與冰島等國家已經接入了 X-Road 系統,可以說北歐國家的數據化水平都給愛沙尼亞提高了。
世界唯一的「電子居民」
愛沙尼亞僅有 130 萬的人口一直是束約其國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想要讓國家迅速壯大起來,僅憑 130 萬人的自然繁衍是不切實際的。愛沙尼亞結合自身的數字化優勢,想出了一個破天荒的想法:既然愛沙尼亞已經逐漸轉變成一個數字國家,那居民也應該可以數字化!
在 2014 年 12 月 1 日,愛沙尼亞面向全世界推出了一個極具創意的計劃,電子居民計劃(E-Residency)。
電子居民計劃并非是一個鼓勵移民政策,電子居民是一種政府頒發的數字身份和地位,憑借它可以使用愛沙尼亞的包括 X-Road 等電子服務并進入其獨特的透明商業環境。
愛沙尼亞擁有一個透明和值得信賴的在線商業環境,事實上,愛沙尼亞也是世界上商業環境透明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因為在愛沙尼亞建立的公司信息都需要被相關的部門開展調查,這些信息既要經過核實,又必須向公眾公開。
通過成為愛沙尼亞的電子居民,人們可以自由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無紙化地建立和管理一間歐盟公司。
人們只需要在自己的電腦在線填寫申請,很快就能獲得愛沙尼亞電子居民的身份,并且能夠利用電子居民的身份享受愛沙尼亞電子服務。
例如你可以在愛沙尼亞成立一間立足于歐盟的公司,享受多種跨境合作的商業便利,而這僅僅需要 18 分鐘,不可思議。
▲ 愛沙尼亞還推出了 VR 旅游,不過你可能會看到奇怪的東西
迄今為止,來自 170 多個國家的 70000 多人申請了電子居留權,建立了 12000 多家愛沙尼亞公司。
而愛沙尼亞也想憑借著著獨特的「數字人口」增長成為「全球人口最大的國家」,目前電子居民計劃的年增長數已超過愛沙尼亞自然人口的出生率了。
數字化的背后,是一個小國辛酸史
愛沙尼亞在獨立前的日子從未試過太平。在歷史上愛沙尼亞曾經被沙俄割讓給德國,在一戰中與俄國為敵,后來在二戰中又被蘇聯收回。愛沙尼亞的命運就像棋盤上的棋子,被蘇聯與德國來回掌控。
終于在 1991 年,受夠了顛沛流離的愛沙尼亞與同在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與立陶宛一起,相繼宣布脫離已經分崩離析的蘇聯。而此時愛沙尼亞除了最寶貴的自由,其他一無所有。
曾經的蘇聯老大留給愛沙尼亞的遺產,除了腐朽的官僚主義制度以外只剩下一片狼藉。一貧如洗的愛沙尼亞想要重新建立起新的國家機器時,甚至面臨著紙張不夠的問題。時任愛沙尼亞的總理 Mart Laar 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是愛沙尼亞的巨大挑戰的同時,也是一個全新機會。
Mart Laar 面對自然資源匱乏的愛沙尼亞,毅然決然的做出決定,帶領平均年齡只有 35 歲的政府團隊把愛沙尼亞「搬」到互聯網上去。
他將數字化的重點放在教育和電子財務上,并在 1996 年作出了努力進入數字化的重要決定,啟動 Tiger ’ s Leap(虎躍)教育政策。
Tiger ’ s Leap 政策目的在于大力培養年輕的技術人才。幾乎動用了整個國家力量來進行計算機和網絡基礎設施以及信息技術掃盲,愛沙尼亞對于互聯網的教育是上至成年人下至學齡期兒童,讓公民們都擁抱上互聯網,給愛沙尼沙實現其宏遠目標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 世界第一是中國北京 - 上海 - 浙江 - 江蘇地區
Tiger ‘ s Leap 的教育政策并沒有隨著網絡建設的完善而停止,目前愛沙尼亞已經成為了教育大國,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8 年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中,愛沙尼亞位于歐洲第一。
該評估是針對 15 歲兒童在 79 個國家和地區(包括 36 個經合組織成員國)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成績,排名是每 3 年公布一次。
愛沙尼亞的上云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 2007 年愛沙尼亞遭遇了一次來自黑客的網絡襲擊,攻擊爆發后,在當地引起巨大震動。一些網站原本每月只有 1000 人瀏覽,但遇襲期間,每秒就有 2000 人登錄。高度依賴網絡進行日常運作的愛沙尼亞幾乎癱瘓,只能緊急關閉對外通信進行應對。
事后愛沙尼亞發表《愛沙尼亞共和國網絡安全戰略》,對其網絡缺陷進行了改善。愛沙尼亞非但沒有將這次的慘痛經歷當作是恥辱,反而將它當成了一次寶貴的教訓,將自己的經驗與世界分享。在愛沙尼亞政府的官網上,你便可以看到愛沙尼亞分享如何應對網絡安全問題的建議。
「科技其實很廉價,任何國家都可以數字化。但是很多國家對科技沒有政治意識,制定法律執行數字化。」愛沙尼亞的前總統 Toomas Hendrik Ilves 在一次分享會上提到。科技不是國家數字化的主體,數字化的推進需要法律,道德等層面齊頭并進。
愛沙尼亞的數字化讓復雜的生活變得簡單起來,但是要復制它的成功并不簡單。與以美國為代表的「個性化,信息私有化和效率競賽」數字化方向不同,愛沙尼亞認為提供一個普遍且安全的平臺,才是這個國家的數字未來。
讓這樣一個平臺能夠走進全體公民的生活需要離不開公民的信任,而這種信任需要建立在有國家背書的政策上,這顯然是追求利潤的大科技公司所不能提供的。
愛沙尼亞的國家數字顧問 Marten Kaevats 認為美國對于公民數據的保護觀念是落后的,美國人民必須要自己牢記自己各種社會賬號,這種數據架構的過于集中造成了社區信任的喪失。
愛沙尼亞的公民們對個人信息的清晰掌控讓他們對數字平臺有很強的信任感,而這種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建立起來的信任,正是很多需要推進數字化的國家所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