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張家口•情牽冬奧會》110cmx280cm.作者:楊留義
近日,一幅以迎接北京冬奧會為主題的大型城市山水畫《壯美張家口 情牽冬奧會》正式創作完成。作者是北京城市山水畫研究會會長、中國城市山水畫藝術體系開創者楊留義。據了解,楊留義為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創作《嶗山攬勝圖》,為2019北京世園會創作《燕山攬勝圖》,為奧運會創作《奧運之光》,為迎接澳門回歸20周年創作《澳門吉祥》,為慶祝建國70周年創作《祖國首都 北京》,為武漢解封一周年創作《武漢江山永固》,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創作《百年大黨 雄起東方 》《南湖的船》等一大批歌頌祖國強大和城市日新月異發展的作品。此次《壯美張家口 情牽冬奧會》也是楊留義創作出反映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系列藝術作品的一個代表作。畫面大氣磅礴,頗具新時代氣象。作品表達了迎接北京冬奧會在中國舉辦的自豪與驕傲,展現了張家口城市生態文明發展的優美畫卷。
楊留義藝術簡歷:
楊留義城市山水畫藝術理念
讓創造弘揚傳統 讓山水融通城市 讓生態更文明 讓城市更山水
楊留義開創了中國城市山水畫先河。
他創作出中國第一幅山水畫長卷(250米)《西南萬里江山圖卷》。
他多次參加國家文化藝術活動并在聯合國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總部、法國盧浮宮、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俄羅斯美術館、普希金博物館、中國文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聯展。
他的作品先后在中國文聯研討廳、中國美術館研討廳、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釣魚臺國賓館、以及楊留義城市山水畫藝術館等多地舉辦學術研討會。
作品《宋人詞意圖》、《雅典·衛城》、《山不爭高自極天》分別搭載“神舟六號”“神舟七號”和“天宮一號”遨游太空。
應邀于2018年為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創作巨幅國畫《嶗山攬勝圖》、2019年為北京世園會創作巨幅國畫《燕山攬勝圖》等。
他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多家單位收藏。
在北京、廣州、河南等地建立“楊留義城市山水畫藝術館”、“楊留義城市山水畫工作室”。
楊留義第一次提出中國城市山水畫理論體系,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創立城市山水畫研究機構,首次推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藝術解讀,打造中國城市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藝術符號。
從筆墨當隨時代到藝術引領時代
楊留義城市山水畫藝術影響力和標桿意義
習瑞
城市山水畫藝術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一個屬藝術范疇,一個是國家戰略。探討兩者之間的關聯,即藝術的時代性和時代的藝術性,是一個富于挑戰性的大話題。我認為藝術可以豐滿、影響甚至引領時代,反過來時代又能夠賦予藝術以更加鮮活與澎湃的生命。
不久前的10月12日,在中國文聯研討廳和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家之家展覽館,舉辦了一場楊留義城市山水畫研討會和楊留義城市山水畫師生作品展。通過這次中國最高規格最具有學術性價值的藝術論證,從根本上確立了楊留義開創的城市山水畫的地位。首都和全國文化藝術界權威人士,進行了深入和熱烈的研討。他們提到了清初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的觀點。時代主題的經常性轉換,要求藝術必須調整自身的姿態與方向,成為創作者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魅力北京世園會》 尺寸:180cm×96cm
因為從事新聞工作多年,我更喜歡從時代角度而非藝術角度,來打量、思考和總結。我的觀點是:楊留義城市山水畫藝術體系,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一個藝術注釋,有著標桿的意義。
如果藝術止步于藝術,那只能算是一個藝術家的本份工作,最多名頭前冠上一個“著名”。藝術家如果心甘情愿地享受附庸風雅者和跟隨者的便利與榮耀,他們在吃完了藝術財富所帶來的紅利之后,他們為之終生奮斗的藝術,就會漸顯腐朽沒落之象。藝術的影響力不僅在于跟隨時代,配合時代,響應時代,豐富時代,為時代添磚加瓦從而成為時代大潮中的同行者。更重要的是,時代也在呼喚另一類大藝術家,盡管這類大藝術家極度稀少——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以其獨特的藝術思想與藝術理念,啟發和感染時代;以超前的觀念性創新,推動和影響時代的思潮,甚至在某一個階段與某一領域引領時代!
《旭日東升 大美青島》 尺寸:386cm×840cm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畢加索打破了傳統繪畫對藝術家的束縛,創造了立體主義,被譽為透視法發明以來藝術界最大的革命。對現實世界進行分割后,畢加索又在畫中重構世界。從近代世界藝術史上看,畢加索無疑起到了一個重要的標桿作用。其藝術體系和他本人寫滿了“自由”,成為世界人民心中的一個時代偶像和超級網紅。他的藝術影響力與時代貢獻,不亞于任何一位世界級大人物。
藝術的社會影響力和標桿意義是藝術引領時代,這也是大藝術家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最大的歷史貢獻與藝術殊榮。
古往今來,中國的藝術家能夠站立于時代最前沿并擔當起時代號角重任的并不多見。比如戲曲界梅蘭芳,比如相聲界侯寶林,都是開創先河的領軍者,通過自己的藝術表演或作品,推動了時代發展,成為國家的一種軟實力和文化名片。作為傳統文化最重要組成的中國水墨書畫,星光閃爍。但因為書畫特性決定的,再大牌的書畫家也只是在圈內有影響,往往也是因為拍賣的價格等世俗的新聞,才受到社會關注。真正能與時代發生關聯的人少之又少。畢加索的傳奇,在中國很難復制。
《奧運之光》 尺寸:180cm×97cm 2019
在我看來,楊留義的出現有些意味深長。特別是他多年前創立“城市山水畫”,獲得國家知識產權認證,在北京文聯直接指導下成立了北京城市山水畫研究會,完成了中國第一個開宗明義打造城市山水畫藝術體系的史詩級創新。這一切或許緣于出生于中原大地的他,不一般的人生經歷:從小飽受生活的磨難,三歲會爬,四歲會走,六歲學會說話,12歲才上學。當兵后到南京藝術學院學習,激發起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山川的無限鐘情,對許多城市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憂慮……
楊留義為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創作 《嶗山攬勝圖》
尺寸:386cm×840cm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天將降大任于斯也,最終楊留義沒有辜負藝術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藝術敏感性。萬物皆有縫隙,那是光進來的地方。楊留義看到了這一束光,完美地利用了時代的窗口期。作為一個時代型的大藝術家,而不僅僅是一個“筆墨當隨時代”的小眾藝術家,楊留義城市山水畫藝術體系,正在成長為一個時代標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生態文明建設最著名的科學論斷之一。同時也成了楊留義城市山水畫的一個創作源動力。正像中國文聯的座談會上,一位藝術評論家提到的,城市滋養人的身體,而大自然滋養人的靈魂。那么,如何將綠水青山描繪成金山銀山,如何在山水畫間植入城市的元素,如何對城市風貌進行創新性設計,如何集中反映當代社會人與城市、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之間的新關系和新平衡,解決了這些理論問題和創作創新,也就完成了城市山水畫藝術體系建設——在當下的中國,或許成了最能與國家戰略發生關聯的藝術體系。
《祖國首都北京》 尺寸:237cm×600cm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藝術家要勇于承擔時代的重任,要具備時常從象牙塔仰望星辰大海的格局與清醒的認知。大藝術家就是人民之子,要歌頌江山,歌頌生態文明,與時代同行以及引領時代。
有一條重要的新聞值得在此一書: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楊留義創作的巨幅城市山水畫《嶗山攬勝圖》,成為峰會舞臺上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亮點之一。當晚央視新聞聯播,出現了這幅《嶗山攬勝圖》作為背景的畫面。楊留義另一個新聞是:2019年4月,為北京世園會創作的城市山水畫《燕山攬勝圖》。
《武漢江山永固》 尺寸:144cm×550cm
今年兩會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楊留義在中國文聯的座談會上也表示:正在組織動員廣大書畫家積極參與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當中,也為碳中和和碳達峰做出藝術家自己獨特的貢獻。他要求北京城市山水畫研究會的畫家們,以自己的畫筆為自己所在的城市創作以城市山水為主的文化名片,抒寫富于城市生態美的人文情懷,讓城市更山水!
楊留義城市山水畫藝術體系,已經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做了最好的藝術詮釋。
《百年大黨 雄起東方》 尺寸:110cm×263cm
人世間的大藝術都是形而上的東西,具有神性的氣質與精神內涵。大藝術家也總是處在高處不勝寒的維度,但激情澎湃的使命感,使其必須要擔當起時代首席藝術師的歷史責任——以藝術的力量引領時代發展!城市山水畫藝術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這一次有意義的相遇,帶給了楊留義巨大的機會和更高的期望值。我有理由相信楊留義的未來,注定星辰大海。中國城市山水畫的明天,也注定將呈現“金山銀山”。
《天嬌西藏》 尺寸:144cm×369cm
銳意創新 開創先河
——談楊留義和他的城市山水畫
文/于志學
楊留義是一個不甘因循守舊的畫家,他喜歡大膽創新。每個時期,他都會創作一批與眾不同的藝術作品。比如從積墨山水到黑山藝術,從傳統的青綠山水又到新青綠山水,通過對各異的自然山水和不同風格的城市文化建設的研究,綜合歷代名家技法給予提煉,創造出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藝術符號——“城市山水畫”。和他交流,感覺到他身上有一種青春活力,有一種用不完的勁頭。他喜歡思考,喜歡不斷開辟新路子,喜歡與眾不同。他創作的新青綠山水,靈動厚實,生活氣息濃厚,很受美術界和收藏界喜愛。他創作的黑山藝術,具有抽象性,又貼近生活,學術價值很高。在這兩種藝術成就的基礎上,他又推出了不同凡響的城市山水藝術作品,更是引人注目,美術界給予很高的評價。以前,美術界就山水和城市問題進行過探討,但僅是理論層面,沒有人敢輕易下筆。因為切入點不好找。從此,這種創作便無人問津了。事在人為,被人視為不能做的事情,卻被楊留義做成了。楊留義的城市山水之所以成功,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楊留義有見識。他知道山水畫的靈魂是統帥一切筆墨的關鍵。他的筆墨緊緊抓住山水畫的靈魂不放。什么是山水畫的靈魂呢?就是山水畫的意境。不管怎么創作,山水畫的意境不丟,山水畫的靈魂就在,就能抓住人心,引人入勝。楊留義是一個明白山水畫創作規律的人,他把握了山水畫的本體特征,在本體的基礎上進行生發,雖然表現了城市的宏偉氣魄,但沒有失去山水的氣象,他把城市的表現融合在山水的氣象之中,使二者交融互襯,使二者成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成為一個藝術的綜合體,這就是他的成功的關鍵所在。
第二,楊留義有膽略。李可染先生說過:藝術創作,可貴者在膽。無膽則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一事無成。楊留義為人十分謹慎低調,樸實謙虛。但是畫起畫來,卻是大刀闊斧,勇往直前。他敢于想人不敢想、為人不敢為,他敢于打破常規、畫別人不敢畫的城市形象,開辟自己的新天地,彌補了歷史缺憾,填補了藝術空白。但他的大膽不是盲目和莽撞,而是一種理性的抒寫,看他的城市山水,有韻律之美又有蓬勃的生氣,有生活的情趣又有文化的內涵,就知道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第三,楊留義有扎實的筆墨功夫,成熟的筆墨經驗和感悟。楊留義經過幾十年的藝術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筆墨創作經驗,他對筆力運行、墨法鋪陳都有自己一系列的方法。在他的新青綠山水、黑山藝術之中,都顯現了他的嫻熟和高超的筆墨掌控能力。他畫的城市山水,城市和山川之間,氣象萬千,變幻無窮,主要是靠用筆用墨加上大膽設色來完成。他的筆力雄厚,墨色清韻,色彩絢麗,這是他幾十年的藝術修行。事情的成功都是給準備的人的,楊留義就是這樣一個有準備的人。他今天所展示的城市山水創作,就是幾十年的積淀所達到的必然結果,并不突然。
第四,楊留義是一位心胸開闊具有厚愛之心的畫家。藝術創作,說到底,就是畫家吐露自己的心胸境界、人品道德,表現自己的學養和氣度。沒有博大的胸懷,難于畫出博大的畫面;沒有高尚的道德,難于畫出高雅的畫面;沒有深層次的氣度,難于畫出深層次的筆墨境界,沒有陽剛大氣的藝術審美就難于表現宇宙間的天地正氣。楊留義的城市山水畫,雄渾博大,表現內涵深刻,畫面透露出一種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與生機,這就是楊留義情懷的宣泄、人格的展示,是他對國家、民族、人民的一種深情祝福。楊留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是值得大家學習的。楊留義的城市山水藝術一定會載入史冊,引起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
他的作品應該說不但是我熟悉,我們中國的畫家特別懂山水的畫家都知道。為什么呢?因為他的畫畫的很精彩,大家喜歡、熱愛他的作品,所以大家都知道楊留義這個名字,他的名字和山水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都知道山水畫分很多門類,有白描山水、有潑墨潑彩山水、有青綠山水,積墨山水,很多的山水……而今,在我們古老的傳統山水的分類里面又有一個嶄新的名字叫“城市山水”。在過去的山水史上是沒有這個名字的,為什么這個時代產生了這種山水?因為時代的需要,是我們文化向前推進的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向前發展,有了發展就有了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就有新的名字;在美術創作上,繼承不是重復,表現不是照搬,一切在于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人類的發展,沒有創造世界將是一片空白。
所以根據時代的需要,楊留義這位畫家是因時而生的。他緊跟時代,這個時代需要新的繪畫形式、新的藝術感受畫“城市山水”。這在歷史上是一個空白,留義先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克服了種種的困難才完成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城市山水畫”。你看,這畫城市,大家都知道中國繪畫講究筆墨關系,為什么“城市山水”到現在才出現?以前就該畫,因為這線的橫直、平直,越是現代的建筑越要求直、平、板、色、結,正好是繪畫所忌諱的;繪畫不需要平、板、色、結。現在的山水“城市風光”就得畫這個,很多人都沒有、也不想解決這個。這時,楊留義先生就應運而生了徹底解決了城市畫平、直、板等的美感問題。
經過幾年的努力,楊留義完成了“城市山水”這個山水畫的新模式,楊留義的名字也和我們山水畫的歷史緊密相連起來。這個不是說誰想留在歷史上就能留下的,要有作品說話。他的作品就是解決了現代高樓大廈不入筆墨的問題,他使城市風光和山水的內容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個“完美”,就叫“楊留義城市山水畫”!
楊留義城市山水畫的獨特藝術魅力
文/夏碩琦
城市山水畫家楊留義是中原人士,他性格豪爽,不拘小節,海量飲酒,但又不誤畫畫。早期畫風骨力雄健,氣勢蒼渾,在大開大合的空間結構中,追求表達大自然的原生氣象,造化的巨麗之美,追求宇宙感,歷史感,人生感,2005年在中國美術館,08年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的展出,都獲得好評。
楊留義是一位滿懷學術激情的畫家,在創作上他不固步自封,而是在不停步的探索、創新。近年來,在中國城市化強力猛進,生態意識大覺醒的時代背景下,他感應時代,與時代同步,開始城市山水畫的創作。
城市山水畫創作,既有山水畫的共性,又有自身的個性特征。我姑且借用司馬遷的話來概括,可說是既要能“究天人之際”,又要能“通古今之變”。城市山水畫創作要關注人和自然的關系,要有自然情懷,生態意思;還要有歷史文化情結,關注城市發展演進的歷史文脈;更要有強烈的時代激情。觀察、研究城市的建筑風格,空間格局,人文氣質,生態氣象,更是表現城市個性不可或缺的基礎準備。楊留義的城市山水可以說是自然情懷,歷史意識與時代激情的交融與筆墨表現。是歷史的輝煌余韻與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創造的交響,在畫家心靈深處的真誠回聲!
皇家御園北海 尺寸:180cm×96cm
城市山水畫創作在藝術處理與表現方面,既要有“按實肖像”的寫實功夫,又要有“憑虛構象”的藝術概括腕力。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主體與細節,虛與實,是藝術處理的關鍵。要善于“觀其大象,不為斬刻之形”。楊留義在創作中既關注宏觀氣象的把握,又不忽視特征性局部的描繪,他既注重虛實結合的布局結構,又巧于借用虛實相生的效果,總體上他采用意象表現的路子。
城市山水畫不是城市地圖,而是供人欣賞的藝術品。應具有引人觀賞的藝術魅力。中華美學的重要審美范疇是意境的創造。城市山水畫家應滿懷激情地去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詩意的棲居,歷史的輝煌與時代的高端創造。人造景觀與生態景觀在畫家人文情懷的濃情點染中所構成的富有時代特殊美感的嶄新意境,正是誘人藝術魅力的源頭。在水泥森林中待久了的現代人,由于疏離自然,而缺乏自然的陶冶,往往陷入過度物質化的泥潭,母親大自然不僅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還以大自然無言的大美來為陶冶、凈化人的靈魂。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在城市山水創作中應特別注意人文氣息,既可表現物質建設的燦爛輝煌,亦不應忘情清雅的韻致與剪不斷的鄉愁。我從楊留義一系列的城市山水畫創作中,看到了他在這些方面所作的努力和不懈的藝術追求。
作者系原《美術》常務主編、中國美術理論家
《江南福地常熟》 尺寸:122cmx244cm
談楊留義城市山水畫
文/尚 輝
楊留義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山水畫家,他早年學習北宋山水,后來又追隨明清繪畫的發展,把文人南宗筆墨和北宋筆墨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他學習現代的畫,主要是受黃賓虹先生的影響。
今天在北京舉辦他的這次小規模的個人展覽,實際上展覽了他幾個方面的山水畫的成就。第一個方面,我的身后背景中,大家看到的是他的城市山水畫。那么,楊留義先生的城市山水畫,主要是以寬廣的構圖和城市建設自然山水的有機結合。大家都知道,當今城市發展是非常迅猛的,我們生活在城市中,人和自然構成一種怎樣的關系?也是我們當今人們追問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命題。
在這個領域,楊留義通過他的城市山水畫,一個方面完美地表現了今天的城市的發展,這樣一種城市高樓林立的建筑和自然山水的一種完美的統一。這種城市山水的表達是今天整個城市社會的發展與人的自然關懷的一種關系,所以,我想楊留義先生的這個城市山水畫,并不是完全表現在城市或者是完全表現山水中的城市,而是深層表現如何在今天的社會發展中獲得一種新的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所以在他的城市山水畫里面,可以看到我們的古人一再講的“可游可居”的這樣一種境界。我覺得,今天山水畫發展到21世紀,山水畫如何發展是當代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的命題。那么,楊留義先生通過他對城市山水畫的探索,通過他對北宗和南宗山水的有機結合,回答了山水畫發展到今天的當代形態和人文思考。
作者系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著名美術評論家
《澳門吉祥》 尺寸:108cm×275cm
讓自然擁抱城市
——讀楊留義的城市山水畫
文/周積寅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做了些功課,首先把楊留義先生的作品反反復復瀏覽了幾遍,然后又對其中一些畫進行了重點研讀,得到了幾個大致印象:一、大格局,大視野,大胸懷。試圖用畫筆承載宏大的時代感,長圖巨障,黃鐘大呂。傳統與創新結合,用傳統的底蘊書寫時代發展;二、渾厚華滋,沉穆厚重,博大樸茂;三、把古典山水畫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模式,轉換成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讓大自然擁抱城市。四、畫者有著深厚的儒家情結,畫面充盈著儒家美學的浩然之氣,“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藝術如何當代化,是現代畫家面臨的最大命題。“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的逃避思維解決不了藝術家們的困境。藝術當隨時代,是每個時代的畫家都要面臨的命題。同樣是中國畫,宋人畫不出唐人風骨,元人畫不出宋人風骨,明人畫不出元人風骨,清人畫不出明人風骨,同理,今人畫不出古人風骨。很簡單的道理,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是綜合作用力的結果,都不是個體的,時代變了,某種藝術形式賴以根植的土壤就變了,如果還用原來的藝術形式去畫也不可能畫出完全一樣的東西,因為其中的情感也變了。
現代畫家比古代畫家面臨著更大的難題,古代的改朝換代基本是同質化的改變,而近現代社會的發展卻是翻天覆地的,最猛烈的社會進化——工業化、科技化、城鎮化以無可阻擋的趨勢席卷而來,沒人能夠逃避。這就給藝術家們出了很大的難題,傳統的藝術形式一時間很難承載這些變化,于是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各種流派蜂擁而來: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波普主義……藝術家們試圖用新的藝術形式去表現這些變化。這些探索有重大意義,但是不可否認,有些探索消弭了藝術的界限,就是對藝術的損害。20、21世紀,許多藝術家忙著拋棄,拋棄傳統,拋棄歷史,拋棄積淀,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拋棄無法讓藝術家輕裝上陣。相反,如何在傳統中撿拾,撿拾那些能夠為我所用的技法、積淀,才能使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楊留義先生正是這么做的,而且做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楊留義先生把現代化的宏大命題放置在山水之間,這種放置,很多藝術家是逃避的。許多深研傳統的藝術家認為傳統技法和現代化是不能兼容的,因為傳統的文人畫追求的是抒情寫性,是個人化的表現,而現代化是社會化命題,所以二者是相悖的。這樣的論調乍看有一定道理,可是現代化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命題,那么面對現代化我們就不能抒情了嗎?人都是社會人,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面對的都是社會,古人可以抒古人的幽思之情,我們可以抒我們的慷慨之情。這方面,楊留義先生走在了前面,他敢于創新,敢于嘗試,創造了城市山水畫。
《古都西安》 尺寸:144cm×374cm
“敢”是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兩相和諧,這是一個難題。我們的傳統里面有著太多珍貴的東西,楊留義先生從中找到了最契合的。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美學精神是人與自然的統一,哲學和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在此一處,道家和儒家實現了完美統一,雖然內質有所差別,但是“天人合一”的主張是一致的。其中,楊留義先生又格外鐘情于儒家的“天人合一”,“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仁之美者在于天”,將實用、中和、秩序、天人同構,完美地彌合到一起,讓自然擁抱城市,讓山水承載現代化。將自然與現代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聯系在畫面上建立起來,融成一個有機整體。“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人順應天,天人相應,天人和諧,楊留義先生在他的畫中闡釋了儒家天地之美在于“和”與“仁”的美學理念。
楊留義先生將北方城市的厚重、博大和南方城市的秀美、雅致通過迥異的筆情墨調彰顯出來。他的《天驕西藏》,以紅色為基調,描繪了恢弘壯闊的西藏,群山莽莽,近景、中景、遠景群山綿延,中景布達拉宮巍然矗立,是畫中最醒目、最著力描繪的,用絳紅色與山的烈紅相呼應,筆力扎實、厚重;近景現代化的拉薩城市反而虛虛實實,浮光掠影,免得奪去布達拉宮的氣勢;遠景山勢連綿起伏,若有若無,渺渺茫茫,如布達拉宮吟誦的安魂曲。群雁在布達拉宮頂上盤旋翻飛,為莊嚴肅穆的佛教圣地增添了一些活潑靈動。厚重、莊嚴、肅穆、巍峨,飽滿、充實、光輝、宏大,楊留義先生畫出了西藏的歷史感和現代感,把西藏的文化特質表現得非常醒目,正是亞圣孟子所謂:“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為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
《宏圖無限》是畫家對北方城市灤平的描繪,與《天驕西藏》一樣,也是用大紅調子。灤平地處河北省承德市,是京、津、遼、蒙“金三角”交匯點,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灤平于公元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正式建縣,是皇室北行的必經之地,滿清皇家文化積淀深厚,康熙、乾隆、嘉慶、咸豐等四位皇帝秋狝避暑往返此區域230次,可見景色之美。這幅作品與《天驕西藏》莊嚴神圣不同,著重表現灤平的美,“峩峩高山巔,浼浼青川流”,層綠峨峨,纖瓊皎皎,美不勝收!現代化的都市隱沒在青山綠水間,并未奪去山水之幽情雅趣,反而為山水增添了活力,在厚重又靈動的筆墨中,我們看到了范寬、王蒙、黃賓虹……廣采博取,見我之精神。與《天驕西藏》多為重澀用筆不同,《宏圖無限》重澀之中兼有靈動灑脫的筆墨,基于厚重,佐以靈動,遠山近樹皆以寫意筆法氤氳而出,力圖在渾厚慷慨之中增加一些活潑色彩。但是這種活潑,又是有限度的,情感的表達始終在理性的掌控之下,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始終把握住燕趙之地慷慨悲歌的基調,將這個“自古多豪杰”的地方表現得古樸凝重而有活力。
《廣州吉祥》 尺寸:144cm×368cm
《燕山腳下馬營子》是水墨與淺絳結合的作品,表現燕山風光。燕山自古是戰略要地,為北部軍事重鎮。楊留義先生粗服亂頭,指點江山,激揚畫筆,將鐵馬冰河的邊關古韻表現得淋漓盡致。將自然山水的樸茂與現代化結合得天衣無縫,近景平坦處林木掩映,房舍整齊,中景兩山之間一橋橫跨,火車正隆隆而過,正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將自然的宏偉與人類的智慧彌合,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畫面豪邁激越,如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除了表現北方厚重山水,楊留義先生也有表現江南山水城市的佳作,如《最憶杭州》,用小青綠借元人松秀活脫的筆意展現了江南城市杭州的清潤靈秀。江南安靜秀美的山脈如一首舒緩的抒情曲,美麗的西湖淡妝出鏡,湖上柳如煙,湖水映青天,三潭印月、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與遠處杭州的標志性建筑交相輝映,古意與現代,自然與秩序,山水與城市,圓融和諧,相得益彰。
征服自然從來都是一個偽命題,人類在與自然的一次次較量中丟盔棄甲,對環境的大規模破壞,對資源的涸澤而漁,已經讓我們得到了太深刻的教訓,大氣污染、水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全球變暖……一個個危機,讓人們猝不及防,這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破壞環境的懲罰。所以,與自然和諧共處,才是我們永恒的課題。人類與自然是一個整體,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唯有相互愛護,才能相互回饋,才能共生共長。這方面楊留義先生做出了深刻的探討,希望楊留義先生的探討能夠引起關注,能夠引起反思,能夠引導城市建設。期待楊留義先生更輝煌的佳作!
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美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