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金融出版社公布了其主辦的“第四屆(2021)中國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賽”結果,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和農信)報送的案例從本屆大賽參選的230家金融機構、423個案例中脫穎而出,經過大賽專家評委會的初評、復評以及終評,最終斬獲“中融普惠”年度案例特別獎。

中和農信小額信貸業務源自于國務院扶貧辦于1996年實施的“世界銀行貸款秦巴山區扶貧項目”,項目的服務群體是那些不能充分享受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縣域內中低收入農戶,在二十余年發展過程中,服務人群及服務理念從未發生偏移。信貸產品的設計上,中和農信更側重于考察他們的未來現金流量及還款意愿,而非完全依賴擔保人資質和是否有合適抵押物,讓有意愿發展的農戶可以更方便快捷獲取資金。
截至2021年11月,中和農信小額信貸項目累計放款542萬筆,共963億元,當年貸款余額146億元,戶均貸款余額3.5萬元,這些錢對于富裕人家來說可能不值一提,但對于在困境中謀求發展的鄉村“守望者”來說,這就是改變命運的鑰匙。
福建霞浦的“連家船民”歐新壽就是小額信貸的“受益者”。90年代,他響應國家號召,從船里搬到岸上生活,可習慣了過去打漁、“討小海”為生,搬到岸上后生機一時沒了著落。他想搞養殖,想發展,可苦于沒有資金,像他這樣沒有固定資產,也沒有正經工作的征信“白戶”,借錢之路處處碰壁。一籌莫展之際,中和農信為他提供了2000元的小額貸款,這筆錢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歐新壽從投入低的龍須菜開始養起,每年賺了錢還清貸款,再繼續貸款發展,幾年間就奮斗出15海畝海水養殖場,資產也突破百萬。
在中和農信發展歷程中,歐新壽這樣的客戶案例比比皆是。
二十余載深耕農村市場,履及全國20省420余縣,北至中國“冷極”,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大興安嶺北麓雪原;南達島上少數民族聚集的海南萬寧無垠碧波;東臨東海之濱福建霞浦落日灘涂;西抵中蒙邊境,內蒙古阿拉善的連天沙海。這些地方是詩人眼中浪漫之所,但在身處其中的百姓眼里,這些“美好”都意味著交通不便、出行困難、制約發展。
中和農信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奉行著“一個電話上門服務”的理念,只要有農戶存在發展需要,雪原里我們可以坐3小時火車行駛147公里“送錢上門”;高山上,我們可以驅車盤山4個小時,爬升700多米,無視車邊萬丈懸崖;海島上,我們可以坐船2個小時每天往返,既送貸款也送物資;沙漠里,我們可以往返奔襲1000公里,只為當初一句“上門服務”的承諾。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堅持看起來有些“笨拙”,但科技浪潮來臨,總有一些“掉隊”的人需要有人來拉一把,中和農信就愿意做這樣的“人”。

“笨拙”堅守的背后,是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在時代浪潮中掉隊的人都應該被“拉一把”。
普惠金融,不是一個冰冷的詞語,是一雙溫暖的手,拉住每一個為了過上好日子不斷努力的人。
扎根鄉土二十余載,如今,中和農信除了普惠金融,也在助農服務的其他領域發力,力求成為一座“架設”在山水之間的橋,幫助大家穿破城市與鄉村的壁壘,填平性別的偏見,逾越數字鴻溝,跨過貧窮和富裕的天塹。
服務農村最后一百米,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