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新能源充電樁好用么?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不論是續航、智能化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提升,用戶購買熱情越來越高。但是在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后,普遍存在充電樁數量少,充電難的問題。
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置促進聯盟數據,截至目前新能源增量車樁比為3:1,相當于每3臺電動汽車只能共用一個充電樁。而充電難的問題,又與私樁充電樁安裝難有直接關系。
日前,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發布了一條微博,展示了一張威馬車主發給他的私信,并表示有2根樁送不出去。
這位威馬車主稱,車買了將近兩個月,可充電樁始終沒法在小區裝上。中途雖然協調了各方,但物業就是以車位無法安裝和用電配額等理由,始終不肯蓋章。該車主直言,自己有點后悔。
不僅有沈暉和威馬用戶的個體吐槽。近日,觀察者網就#如何看待小區充電樁安裝難# 問題開啟了一項 “安樁最大的難點是什么”的共同投票調查。截至目前已經有1349人參與了投票,許多人表示小區電網容量有限導致充電樁安裝困難。但這只是一方面,具體的安裝難的原因還要更加復雜。不禁讓人想問,車企送給你的充電樁究竟為何如此難安?
物業可不想接這個“費力不討好”的活
許多車主表示,在安裝充電樁時,最大阻礙來自于物業公司。原因在于物業公司不光要需要承擔更多管理成本,并且還可能要承擔一些隱患。
物業公司則表示,像地下車庫空間相對封閉,如果同意業主安裝充電樁,萬一充電樁漏電、短路引發火災等,撲救難度大,可能造成重大人身、財產損失。并且很多小區在修建時沒有將充電樁納入規劃,如果強行接入充電樁,可能造成用電高峰期變壓器過載,導致變壓器故障。如果安樁的人多了,還需要重新增加變壓器,而一個變壓器的成本則是幾十萬。這樣來看,整個充電樁的安裝過程中,物業甚至是要倒貼,積極性可想而知。
此外,雖然國家鼓勵車主在自有車庫、車位自建自用充電樁,但由于廠家充電樁規格不一,在安全保護裝置,施工標準、消防規范、監管流程等存在一系列問題,導致物業公司對業主安裝充電樁持消極態度。
物業不配合的問題并非沒有解決辦法。目前已經有部分地區在政策方面做了明確的規定。例如,就在本月21日,北京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對《關于加強居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和管理的意見》,要求切實解決居住區充電設施建設難題,規范運維管理,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小區充電模式,促進電動汽車推廣應用。
另一方面,則是需要車企與小區物業互相配合。從車企和物業的角度來看,讓物業與安裝充電樁形成利益掛靠,如此一來物業得到了收益,積極性自然就會提到。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充電樁安裝成本過高問題。
“高額”安裝成本勸退車主
比如,充電樁報裝通常涉及公共區域施工,如小區路面開挖或墻面打孔、橋架借用或敷設、電表箱等附屬設施安裝,因此需要向物業、業主委員會或村委會等協調出具“允許施工證明”。此外,車主還需要承擔超出部分的電力線路、通道、充電樁設備安裝等的費用。比如30米免費距離過短,布線成本高昂,直接勸退了一些車主。
新能源車主作為安裝私人充電樁的唯一受益人,需要自己打通各環節、面對“孤立無援”的復雜申請,根本就沒時間去跑程序。甚至就連供電公司也是建議居民使用物業的專電安裝充電樁。
私樁破局,多方聯動是關鍵
實際上,要解決個人私樁安裝問題,最終仍離不開車企、充電設施服務運營商等產業鏈各方及社會力量的支持。而在這一共同利益點上,原本看似沒有關聯的一些企業,也開始緊密合作。例如萬達開始進入新能源汽車和公共充電樁領域。威馬策動投資方雅居樂一塊搞小區充電樁建設。
作為新勢力造車中的頭部企業,威馬對公共充電基礎設施領域也早有布局。目前,適用于威馬的公共充電網絡已經覆蓋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361個城市,并通過自有的“即客行”APP,為用戶提供超過44萬個公共充電樁服務。
而此番威馬與雅居樂取得合作后,將進一步深化家充樁的布局,保障其新建住宅100%配建停車位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規劃新建小區的公共充電區域,并提供多樣化的慢充、快充、超級快充等多種柔性補能手段。
而在保障充電樁與電網負荷時,威馬使用V2G技術,用戶在用電波谷充電時,以低價從電網購電。而在用電波峰時,以高價向電網售電。在實施起來,V2G技術需要汽車、充電樁和電網的支撐。目前威馬汽車已經打通了V2G充電樁,V2G車載充電,并且和國網實現了車、樁實測與道路測試。
除企業間的聯動,也有企業在嘗試實現電動車主之間的聯動,將用戶已經成功安裝私樁向其他電動車主共享,實現家用私樁的最大利用率。據悉,威馬汽車正在積極探索“私樁共享化”服務模式,依托即客行APP平臺,為私樁車主開放家樁與外部車輛充電匹配能力,進而提升能源利用率。而且私樁共享沒有品牌壁壘,且離用戶更近,更便利,更經濟,是一種更有現實主義的電樁模式。
顯然,解決個人安樁難題的關鍵還是在于要平衡好各方利益,真正讓新能源車主享受到電動汽車的便利。而且可以看見,當前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可以快速、便捷滿足新能源車主的補能服務體系。相信不久的將來,基礎建設也一定會跟上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為新能源車主提供更好的用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