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鳴鐘開市,首批上市的81家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經濟轉型的方向。其中,來自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戰略新興產業的企業占比達到87%,平均研發支出2,536萬元。16家屬于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占比19.75%;此外,還有不少企業屬于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認定企業。81家企業中的10家是來自創新層的新股,上市首日,新股漲幅全部超過100%,與科創板和創業板開市時的表現相比,整體走勢更加平穩。
首批北交所基金熱銷也反映了市場對北交所未來發展形勢的信心。11月19日,華夏、廣發、匯添富、易方達、南方、嘉實、大成、萬家基金等首批8家公募旗下的北交所主題基金開售,總發行規模40億元。截至中午,即已全部售罄,總認購規模超過80億元。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不斷顛覆傳統經濟、產業模式,數字化轉型不斷加速。正當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疫情又給全球經濟帶來進一步的沖擊。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新冠疫情的長期影響,面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挑戰,創新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也是“十四五”的首要任務。北交所的設立,正是順應了當下國家戰略和經濟轉型的要求,其定位是為更多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一個更好的融資環境,同時降低融資成本。
據金融業內人士分析,中小企業融資一直以來都比大型企業要難很多,想在國內主板、創業板或科創板上市都很難。而“專精特新”領域的中小企業,以其資產規模較小、研發投入較大、盈利能力較差等特征,融資尤為困難。北交所的設立,旨在加速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快速、穩定的融資路徑,并且從制度設計的源頭出發,讓真正的“專精特新”企業持續獲得資金支持,將不可持續發展的企業自然淘汰,從而形成創新創業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
北交所將與新三板現有的創新層、基礎層統籌協調,實現制度聯動并發揮好轉板上市的功能,與滬深交易所、區域性股權市場有機聯通且相互補充,維護市場結構平衡,促進科技與資本相融合,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技術,減少對西方的依賴。
而當國家在政策、人才、融資渠道等方面提供扶持的同時,諸多科創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也意識到,在當今世界,唯有不斷學習才能緊跟時代發展,帶領企業攀登新高峰,為中國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貢獻力量。他們往往在完成MBA、EMBA項目的學習之后,再度回到校園,攻讀工商管理博士(DBA)學位。
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DBA項目,由兩所享譽全球的頂尖院校聯合創立于2010年,以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的國際化DBA課程作為藍本,兼顧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對中國本土市場的研究優勢,緊扣時代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為承擔企業戰略決策的高層管理人員,度身定制專業課程和企業發展問題研究方案。在項目的課程計劃中,不僅有企業戰略、營銷、消費者行為學等經典理論和案例的學習,更有關于元宇宙、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概念在企業營銷、研發、物流、銷售、內部運營等方面的變革性影響的分析,對于希望帶領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路線,實現科創轉型的管理者來說,這些內容正切中肯綮。
北交所從誕生之初,就注定成為“專精特新”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的前沿陣地。據統計,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DBA的學員中,31%來自IT或科技行業,23%來自制造行業,15%有金融背景,8%來自供應鏈領域。這些企業家中,不乏積極探索,響應國家和時代的號召,從傳統行業走上科創道路的開拓者。可以預見,由經過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DBA項目歷練的企業家們打造的創新型企業,不久就將出現在北交所掛牌上市的企業陣列之中,引領中國產業的轉型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