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仲
圖:徐金望
認識劉長華老師,有很多年頭。她是供銷社退休職工。也是《監利人》唱響家鄉文藝團,其中一位女性“團長”。
她是我外婆家的鄰居,與我的幾位“幺姨幺叔”是同齡人。按“輩分”來說,我應該稱呼她為“劉小姨”才算“正確”。但是,很多熱愛唱歌跳舞的友友們,或者是其他兄弟協會的師友們,一律稱呼她為“劉姐團長”,或者是“茶花團長”(她的微信名:茶花),因此,我也“隨波逐流”般,跟著大伙兒稱呼她為“團長姐姐”。為此,我們的這位“團長姐姐”,因為“輩分差別”之事,單獨對我“氣惱發火”......并稱呼我為“淘氣鬼”小妹,足足有將近一年的時光。
......
我們的“團長姐姐”,個頭、臉蛋、嘴巴都是“小巧玲瓏”型;彎彎的柳葉眉、眼睛不算特別圓、但是看上去特別清澈明亮;挺直有型的鼻梁、說話或微笑時便會露出“又白又齊又小”的牙齒。她的發型基本上分為三種:酷夏時的“揪揪頭”、齊耳直發、小波浪外卷;一年四季穿著得體、鞋面光潔無垢、用“阿姨”們的原話來說,就是“很索里”。(監利地方方言。意即:干凈、齊整、美觀等)
各協會或者文藝團,每年基本上都會安排“尊老愛幼”、“建黨建國”、“辭舊迎新”、“春節聯歡晚會”......等等符合時令節慶的文藝節目。因此,我和“我們的團長姐姐”之間的聯絡,相對而言,比較頻繁。
我記得,數年前,第一次上臺朗誦時,由于是首次脫稿朗誦,加上又沒有“舞臺”經驗,內心非常忐忑。著急得雙手直冒汗......,長華姐覺察到“我的微尬”后,于上舞臺前十分鐘,柔和但堅定地對我說:
“別著急、你都在我跟前背誦過好幾遍了,我對你非常有信心。保持口齒與思路一致清晰;自然放松心情、面帶微笑、加上恰當的肢體動作......,應該沒問題!妹妹加油!”
當時正處于寒冬天氣,當人們說話的時候,嘴巴周圍就會冒出一團“白色霧氣”。我看到長華姐身穿單薄的“舞蹈服”、顧不上披上一件御寒的大外套,而是來為我“打氣加油”...內心的感激之情,瞬間切換成“勇敢的力量”,于是,篤定而大聲回答:
“如果,我今天背誦內容不出錯的話,那我以后會一直叫您‘團長姐姐’、而不是‘劉小姨’。因為這樣稱呼顯示朝氣與活力。我們可要說話算數哦……”
“我同意!”長華姐一邊點頭、一邊用右手做了一個“OK”手勢。
那次的演出結果,獲得了觀眾們的好評。但于我個人而言:不僅僅增添了勇氣與信心;彌足珍貴的是:收獲了介乎親情與友情之間的另外一份“真誠與信任”。
有些時候,長華姐家里做了“團子”、包了“粽子”、炸了“穌餃”之類的“吃食”,會提前叫我直接去她家里吃飯,如果我比較忙的話,她就會給我“打包”預留。
長華姐的廚藝,很適合我的口味感:她煎制的“陽干魚”、腌制的“壇子菜”、烹飪的“肉丸湯”......等等,鮮香嫩滑,既爽口,又開胃。是一位居家賢惠的“巧手”女性。這是長華姐的同學、發小、街坊鄰居、舞蹈隊友們,對她的真實評價。
每次文藝匯演:打印歌單、聯系場地、擬定節目單、擬定邀請函、定制背景噴繪、安排全體演職人員就餐、因其它因素,而臨場調節節目順序、預備紀念品、新節目的排練進度與驗收情況、安排蒞臨指導的兄弟單位...等等,到處都能看到她忙碌不停的身影。有時候,其他領導與各位團長,體諒她是一位“花甲女性”、擔心太過勞累,會影響正常休息與身體健康。長華姐卻說:“大家都很辛苦、也很勞累。我們先歇幾分鐘后,大家再一鼓作氣,將事情辦妥辦好。”
《監利人》唱響家鄉文藝團,自2015年7月創辦至今,已經步入第七個年頭。正是由于以“群策群力、眾志成城”作為辦團前提;以“宣傳正能量、傳播真善美”的文藝形式作為辦團的行動指南;以“積極向上、勇往直前”作為團隊前行的動力;與許許多多和“長華團長”一樣樂于奉獻、敢于擔當的“領頭羊”與團員們。這個優秀的團隊,才能更加生機盎然、茁壯成長。
......
有時候和長華姐一起翻看以前的“照片冊”:看到90年代初期,長華姐已經在監利廣發商場,進行柜臺承包“床上用品”的銷售;與1996年至1997年,在監利花臺商場以“個體戶”經營模式,進行布匹零售時;還有前腳剛剛從“供銷社”正式退休,后腳已經步入“小博士”幼兒園,擔任了將近三年的生活老師時......所謂:影像與行者,其實概全了“永不止步、超越自己.締造精彩”,凡此種種,才是人生的重要意義。
長華姐在“文藝團隊”中,以“顧全大局、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的真誠處事方式,贏得了業內的認可與廣泛的好評。除此之外,她還是“蒲公英愛心協會”的一名志愿者。比如“沙灘排污”、“鄉村助學公益”、“疫情時期的街面廣宣”、“垃圾分類引導”等愛心活動中,無論段聲華會長、或者是其他領導干部是否在現場帶頭督導,我們都能看到長華姐那種“愛心無小事.溫暖潤心田”之感動身影。
長華姐之所以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不僅僅是對我工作與生活中:諸多鼓勵、批評與糾錯......最關鍵的是,教會我很多“為人處事”的率真與坦誠、堅毅與責任。
比方說,長華姐“照相冊”中,有一張于1991年,在“廣發商場”柜臺包時拍攝的照片,距離現在已經有整整三十年。也就是說,三十年前,長華姐便是“改革開放先行者”中的一員。按照眼下時尚說法,就是妥妥的“女強人”!
長華姐的身份,無論是“女強人”、“退休人員”、“文藝團長”、“蒲公英”愛心志愿者;等等......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稱呼”。但是,卻讓我領會到了“惟堅韌者始能遂其志”的真諦。
也許,作為塵世中的普通民眾來說,“團長”姐姐——劉長華,并未做出“驚天動地”的壯舉。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對于引領老年群體共享文藝信息、弘揚家鄉特色文化、宣傳新時代正能量、營造“尊老敬老、滿足“老有所樂”的舞臺展示愿望;為《監利人》唱響家鄉文藝團,行進在家鄉的勃勃生機、社區文明前行的動力等環節中,奉獻了“全力以赴”的心血與智慧。
......
踏實、勵進、獨立、謙和、熱心慈善公益、聯結團隊力量......這二十個文字,與其說是諸加在“團長”姐姐身上的“多個標簽”;倒不如詮釋為:這是由二十個文字凝心而聚的感佩、與一份交心的相知。
命途堅且長,花甲亦芳華。
年齡不是懈怠的借口。不論歲月的腳步通向未知的天之涯、海之角......我們都會不忘初心、多一份進取心和求知欲,走向“熱愛、樂觀、豐富、自信的美好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