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中國網獨家報道: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賴志凱“媽媽,我們捐贈的防疫物資卡在了阿拉善左旗,送不進去。”
“現在是那邊最需要的時候,你找一下北京慈善義工聯合會趙婧副會長,讓她幫忙,我也馬上找人想辦法……”
這是在額濟納旗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朱玉華讓自己的女兒負責把募集的10多萬元防疫物資運往疫區時的一個場景。后來,他們聯系了內蒙古紅十字會,又多方通過其他途徑,終于把東西送過去了。

這是朱玉華投身公益的一個剪影。
她來自河南農村,在24歲那年闖蕩北京。在自己實現經濟上的自足之后,就開始做公益,為了幫助更多的河南來京的農民工,自費創辦夜校,為他們提供法律學習、技能培訓、心理輔導和職業幫扶,并組成了一個1100多人的河南籍在京農民工志愿者團隊,先后為河南水災、武漢疫情等突發事件捐款捐物,以及為北京奧運會、園博園等多項國家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
她自己也從一個打工妹成長為全國勞模、北京市豐臺區總工會兼職副主席、河南省周口駐京農民工工會的工會主席。

她說:“因為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傘。”
正是因為朱玉華在京所作的貢獻,北京市豐臺區總工會、工商聯和婦聯等部門聯合推薦朱玉華為豐臺區第八、九、十屆政協委員,同時朱玉華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30多項各級榮譽。

朱玉華說:“但獲得這些榮譽之后,我內心很不平靜,我覺得黨和政府包括社會各界都給了我從來沒有想過的尊重,我那時就開始想,一個人,除了自己實現經濟上的自足自強之外,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外,是不是還可以搭建一些平臺帶動周圍的人去幫助更多的人,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