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嶺
著名經濟學家
一、氣相凈化特別是大氣二氧化碳的減量是當今時代人類面臨的重要使命。
人類的從無到有,從原始到現代,從愚昧到文明,都是靠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滋生、哺育發展起來的。
這個自然環境,就包括了氣相環境。空氣同陽光、土壤、溫度、雨水、河流、湖泊、海洋、濕地、林木、草原一樣,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我是學生物化學專業微生物專門化的,就我所知,人類在近萬年的農耕時代,其生存的氣相環境中,本是存在大量二氧化碳的,一是人、畜、禽的新陳代謝,會有大量二氧化碳被排出,二是各種動植物尸體大量產生并被微生物腐敗降解放出二氧化碳,那個時期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大約是250個ppm以下(百萬分之250)。大氣中這個二氧化碳的含量在那個年代幾乎是一個恒數,而由于自然界存在有大量的森林、綠草,綠色植物的強大的光合作用,可以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來,合成葡萄糖,進而生成各種各樣的糧食、蔬菜和瓜果,為動物和人類的生存創造了物質基礎,保證了人類的繁衍和發展。也保證了自然系統的平衡和周而復始的循環。因此,那時的天是藍的,山是青的,水是潔凈的,氣相環境的二氧化碳沒能造成大氣溫度的提升,也較少有其它揮發性和惡臭氣體的污染。
第一屆全國氣相凈化技術研討會在江蘇徐州召開
但是進入18世紀,1781年瓦特發明蒸汽機之后,第一次工業革命拉開序幕,因工業的發展,火車、輪船、紡織機的問世,煤炭成了工業革命的動能之源。后來的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石油、電力快速發展。煤炭、天然氣與石油不僅被作為能源被大量開采,而且這些能源還被直接用于冶金、運輸和橡膠、化工等行業,由此造成了過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甲烷和氧化亞氮的生成和向空氣中的大量排放。特別是汽車、飛機、火車、航天、登月以及眾多家用電器、辦公設施、電腦、通訊、建筑、橋梁的快速發展和使用規模的逐步擴大,其能源在使用中放出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由此打破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正常循環和造成系統之外的空氣污染。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前,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已由250ppm上升到380ppm。
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發現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可見光能以高速透過二氧化碳,地球又能強烈的吸收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紅外線,由此導致地球的升溫。100多年來,因二氧化碳在大氣當中的增多,所造成的地球升溫已達1℃左右。引起了氣候的巨大變化,所產生的災難有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極地病毒釋放,疾病增多,糧食生產缺水,糧價升高以及物種減少等。今年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洪水泛濫,極度高溫,造成不少人死于自然災害和很多地方糧食減產。人們證明,1880到1980年這一百年海平面上升14cm,預計2030年將上升20—140cm,本世紀末將升高1.9米,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控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成為人類的嚴峻挑戰。推進氣相凈化大量減排二氧化碳及甲烷和氧化亞氮等的排放,既是減少災害之所需,也是提高人民健康所求,因此氣相凈化,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減排,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重要使命。
任玉嶺在第一屆全國氣相凈化技術研討會上發言
二、兩山理論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確保氣相凈化的重要保證。
兩山理論是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主席講“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論述是主席在浙江任省委書記時,在安吉縣余村講出的。那時的余村因開礦,林木被砍,山體破碎,環境嚴重污染。主席針對該村的問題談出了前面一段話,即兩山理論。此后的余村,停止了開礦,推進產業轉型,著手保護環境,恢復綠水青山,如今的余村已是山清水秀,游人如織,村民收入明顯提高,并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快速發展。我今年六月,前去安吉做了考察,在那里學習的人很多,親眼看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深刻感受到,只有堅持兩山理論,人類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歷史事實證明,綠水青山一旦被破壞,人類就要遭殃,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岸,本來是一個水草豐富、環境優美、比較富裕的地方,但因為過度開發,樹木被砍,這個地方已成為干旱少雨的沙漠,電視上看到的伊拉克景象干旱少雨、處處沙漠,就是環境被破壞的后果。近代以來,由于工業化的推進,世界上很多江河湖泊被污染,空氣霧霾,籠罩著很多城市,英國倫敦曾經被稱為霧都,實際是霧霾所造成,泰晤士河也曾經一度污染嚴重。尤其是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的大量生產與使用,給人類的發展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女作家卡爾遜寫的《寂靜的春天》和美國沃德寫的《只有一個地球》兩本書,針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提出了質疑。麻省理工學院一批學者又提出了《增長極限》理論,指出地球承載力是有限的,人類生活空間是有限的,資源供給是有限的,地球吸納污染也是有限的。這一理論雖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最后于1980年3月可持續發展被寫進入了聯合國議程。
任玉嶺在浙江安吉余村留影
從上世紀70年代起,國不論大小強弱,地不分東西南北,人們排除了冷戰的影響和民族歧視的僵局,聚到了可持續發展的旗幟下,進行磋商和討論,先后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1984年在瑞士日內瓦,1987年在日本京都,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200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2005年在芬蘭哥本哈根、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之后在法國巴黎等召開了保護環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會議,簽下了很多備忘錄、宣言和議定書,都對人類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盡管各國對待可持續發展的認識還不那么統一,但可持續發展已經成了人類發展的共同愿望,擬定把空氣升溫控制在1.5℃,最高2℃,這對人類的發展和我們子孫的生存有重要意義。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積累了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各類環境污染及資源被破壞的高發態勢,特別是氣相污染,霧霾之嚴重,至今還籠罩著京滬、京漢沿線地區。這既是民生之患、也是民生之痛。解決好環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空氣霧霾問題、居住環境問題、飲水保障問題,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回應人民群眾的所想、所盼、所急,中央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出了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和一系列治理環境、保護生態的新舉措。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之多,執法監管之嚴,前所未有。在主席關于“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指示感召下,特別是在“兩山理論”指引下,全國人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擔當意識和努力,已經使我們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的大變化。也為氣相凈化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任玉嶺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
三、搞好碳達峰和碳中和是氣相凈化工作者刻不容緩的歷史擔當。
2021年世界各國發生的洪水暴發,干旱肆虐,局部地區氣溫極度高升。在我國發生在南北各地的暴雨災情,歷史上少見。天氣的變化和災難,再一次證明了嚴控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日趨緊迫。
據有關方面測定,我國的碳排放于2019年達到98.25億噸,占世界29%,GDP占世界16.2%,能源消費占世界24%,單位GDP的耗能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7倍。我國工業生產的高耗能,一方面表明我們的能源浪費仍然很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們在節能和減排二氧化碳存在巨大潛力。為了推進可持續發展,更好落實兩山理論,建設美麗中國,也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2021年3月15日,總書記在中央財經會議上提出把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納入生態文明的總布局,這不僅意味著我們要下大力氣節能減排二氧化碳,而且也表明中國的能源開發必須革命,非礦石能源必將更大發展,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的產業結構必須調整和升級,必須與高質量發展理論相契合。這也是我們氣相工作者的刻不容緩的歷史擔當。
任玉嶺在徐州高科技開發區考察企業
我們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已達1萬美元以上,我們的工業增加值已達日本3倍,美國1.5倍,相當美日德三國總和,工業發展的投資已明顯放緩和開始下降,我們的第三產業已達54.53%,我們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因此,在今后的10年(即到2030年),隨著發展速度放緩,只要注重選擇性的投資和搞好高質量發展,碳達峰應該可以實現。
現在的問題是,2030年到2060年的碳中和任務將十分艱巨。為了保證碳中和任務的完成,一是需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更好開發水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二是需要大力植樹和保護森林、草原和濕地,中國還有大片的沙漠,需創新技術,將更多的沙漠轉化為綠洲,以大幅度提高碳匯能力。三是需要更好研發碳的捕捉、掩埋和轉化技術,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微生物研究所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突破,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四是需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提倡節約能源、簡樸生活,這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14億人口,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特點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已經利用這個優勢保證了我們在極艱難的歲月創造出了兩彈一星,而且還保證我們在新冠病毒來臨的時候能夠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在很短的時間內控制了它的漫延。在節能減排方面,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提GDP單位耗能要在2020年下降45%,之后,我們實際降48.3%。相信我們的碳達峰、碳中和這樣的氣相凈化的使命擔當,也一定能在共產黨領導下,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揮,取得偉大勝利!
第一屆全國氣相凈化技術研討會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