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湯鳴皋,1946年出生于陶都宜興,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個人成就:
湯鳴皋不僅精于紫砂壺藝制作,而且在造型設計能力、書、畫、篆刻、陶刻、陶瓷工藝和紫砂文化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有紫砂研究論文20多篇發表于海內外十多種專業期刊、報紙。紫砂作品先后入選江蘇省美協舉辦的首屆雕塑展、江蘇省四新產品展評、全國陶瓷藝術展評、景德鎮國際陶瓷精品展、中外陶藝家邀請展、全國旅游工藝品、國際禮品展,第五、第七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全國陶瓷同行業質量評比,并多次獲獎。作品被入編、發表、收藏于《江蘇省志•陶瓷志》、《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陶瓷雕塑卷、《藝術世界》創刊十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等。多件作品被文化部外聯局、中央美院征集后出國巡展。有18款250多件設計作品被2008北京奧組委批準為特許生產品種,并已投入批量生產。
博采眾長拜名師
上世紀60年代末和顧景舟先生相識,常被邀至家中聆聽教誨。72年拜顧景舟胞弟顧陸洲為師。70 年代中,先后與上海書畫大師唐云、陸儼少、翁闿運諸先生相識,每次到上海就一早趕赴大石齋為唐先生磨墨伸紙學習繪畫;在南京藝術學院學習期間跟隨潘春芳教授學習紫砂藝術和陶瓷美術,并得到張祥水、陳大羽、吳山等教授的指導。
與陸先生見面時,先生納納不善言談,總是直奔主題,提筆示范,常常達二、三小時,而且總是把示范作品相贈。翁先生則將篆、隸、正、行、草多種書體一一講授,并將課徒書稿囑湯鳴皋帶回臨習, 翁先生不但經常將自己的作品和他的學生周慧珺(原上海書法協會主席) 、張森以及其他書畫家張守成(吳湖帆先生學生)、吳玉梅(唐云先生學生)、汪大文(程十發先生學生)等人的作品相贈,還將他自己收藏的古人的書法,經他重新題跋后“逼”他帶歸。
諸位前輩大師的人品藝品,為湯鳴皋的為人為藝樹立了榜樣。
紫田耕耘終不悔
湯鳴皋以其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及在造型設計、書畫篆刻、陶瓷工藝及傳統文化和紫砂文化研究方面的心得,所形成的綜合實力整體在制壺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把中國傳統的書畫、雕塑、陶刻和紫砂陶藝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也體現了現代工藝美術的理念,使壺的實用性和欣賞性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經典重訪”組壺與傳統意義上的“經典”和而不同,不僅僅是取自“秦權”、“合歡”、“傳爐”、“集玉”、“石瓢”等,作一次對紫砂經典壺式的“重訪”,而且是對古代青銅彝器、玉雕等造型藝術經典的“重訪”。如“長方合歡壺”取“合歡壺”壺體上下相輔相承之意,融入青銅器“簠”的造型,變圓潤為渾穆;“龍鳳石瓢壺”以“石瓢壺”錐體造型為基礎加以變化,揉進漢玉的龍鳳紋型,變質樸為莊重;對經典作了新的詮釋和重塑,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感受歷史體驗,得到別樣的審美愉悅。
“經典重訪”組壺對“經典”不是停留在符號化、概念化、外露化的蒼白的描述和圖解式的拼湊上,而是對文化“基因”和符號“密碼”的個性解讀和深層理解,如“長方合歡壺”是將傳統合歡壺的兩個碗形相合,改為兩個長方斗形相合,在整體形式上還受到了青銅器“簠”的影響。“渾方集玉壺”玉琮、玉璧、玉戒、玉佩的形飾提煉和組合等,均經過深思熟慮,自然派生而不是硬憋生湊,是覓得和再現紫砂經典和古代造型藝術經典之間的“通感”,形成新的文化意象。“經典重訪”組壺并不是對“陰柔”之美的決絕和拋棄,而是剛中含柔、柔中寓剛。如“陽羨風骨壺”的輪廓線條方圓交替,在不同幾何體組合的跳躍節奏中取得動態穩定,張揚外向的附件依附于飽滿內斂、圓中寓方的壺體,“收”、“放”有度、氣息相和、骨勢開張、勁力內含。流轉其外,元氣沛然,貫注其里,神采軒昂。
“我的壺注重‘大氣’兩個字。要憑造型本身的語言說話。”湯鳴皋如是說。他創作的紫砂茗壺,講究壺的主體與附件的協調,整體氣勢雄渾,呈現郁郁勃勃的“陽剛”之氣,在純正的傳統紫砂意味中透露出別具一格的審美追求,散發著獨特個性和時代氣息。
《經典重訪組壺》
上排:長方合歡提梁(左)、抽角重權(右)
下排:渾方集玉(左)、陽羨風骨(中)、龍鳳石瓢(右)
一片匠心為陶塑
湯鳴皋不僅精于紫砂壺藝制作,同時在進行陶塑創作時,湯鳴皋根據陶塑的材料特點,在整體概括中追求較高的審美情趣。
湯鳴皋創作的《雕》,不求動態,強硬的翅膀和尾巴連成一片,斜插到地,腿和爪概括成一塊長方形體積,下部顯得穩重。通過背部這一條長長的輪廓線,逐步向上縮小體積,最后集中到一點——鐵一樣尖利的嘴,頭部稍稍側轉,刻劃了雕的機警雄健的氣質,身上則有意讓出大塊體積,以釉的流動來體現那種毛茸茸的質感。
《雕》
另一件作品《紅虎》,吸收了漢代石刻的處理手法,把它的主要結構歸結成幾個層次,然后,以大小不等的幾個方形體積,作為它肌肉的交待,兩只后腿合并為一,排除了那種張牙舞爪的動勢,面部表情相對處于靜態,以強大的胸鎖乳突肌,粗壯的頸,前俯的頭,跨度很大的腿,圍繞虎的兇猛特征做足文章,再用一條起伏的弧形和富有彈性的尾巴,使整個形象像一面繃緊了弦的弓,突出了這只獸中之王的力量和氣勢,在釉彩裝飾上,摒棄了一條條畫得十分逼真的虎皮釉,讓這件陶塑像戲臺上的紅臉武將那樣,全身披掛了名貴的鐵紅釉,把作品的虎虎生氣,襯托得更加強烈。
“我的陶塑語言注重‘精煉’兩個字,精煉是本質特征最大限度的濃縮。”湯鳴皋如是說。他注重在創作過程中要利用材料的特點,形成豪放質樸,雄強敦厚的視覺形象,再和傳統的、現代的各種藝術思想結合,使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表現天地。
繪就時代新華章
回顧50多年來的學習和工作,湯鳴皋在陶瓷美術設計、紫砂藝術的設計和制作、書畫、雕塑以及紫砂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績,并能熟練運用電腦平面設計軟件photoshop,掌握了倒焰窯、梭式窯的裝開燒全過程和部分釉料配方。在藝術陶瓷領域有著較為全面和扎實的學識和修養。
湯鳴皋表示:但這些和時代對我們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我們這一代早年接受的是傳統文化教育,時代在變,人文環境在變,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理念在不斷沖撞、交融,在繼承好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新的東西這是我們的終生課題,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缺一不可,只有靜下心來,發揮好自己的綜合能力,扎扎實實走自己的路,才是真正的人間正道。
《靜心聯》
湯鳴皋部分雕塑作品圖:
《四大金剛-風》
《四大金剛-調》
《四大金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