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近日,由王海奇中醫診所申報的《現代中醫脾胃學說》與《中醫”治未病“臨床系統工程》課題,根據國家衛健委關于全國醫藥衛生發展規劃有關規定以及國家衛健委“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管理要求,經《醫藥衛生改革創新與研究》評審專家,對提交的課題報告材料和相關成果附件,從科學性、規范性、創新性和應用價值等方面,逐一進行了鑒定,課題達到了研究目標,同意結題并頒發結題證書。
該課題通過評審與驗收,榮獲國家衛健委“十三五”全國重點課題科研成果“一等獎”。
王海奇所長被聘請為《現代中醫脾胃學說》與《中醫”治未病“臨床系統工程》(課題批準號:YYWS2201)課題負責人。
課題負責人王海奇,男,生于1964年4月25日,寶雞市扶風縣段家鎮人,中醫脾胃病專家,國家執業醫師。1989年6月畢業于北京光明中醫學院。1989年9月參加全市個體開業醫生統考以優異成績取得開業資格。1991年拜師于原中華中醫學會陜西分會副會長麻瑞亭主任醫師,專門從事其學術思想的研究。臨床擅治胃腸本病及內科疑難雜癥、三高癥、腫瘤。先后發表《現代脾胃學說理論研究進展》、《中醫脾胃學說與現現代醫學和生命質量》、《疑難病從現代中醫脾胃學說論治新解》等10余篇醫學論文。撰寫和發表了多篇頗有建樹、具有很高醫學參考價值的學術論文,受到醫學界的普遍關注和好評。
扎實的理論學習,再加上鍥而不舍的臨床實踐,認真觀察、揣摩患者的脈象反應和氣色的變化,他創立了《現代中醫脾胃學說》理論體系及《中醫“治未病”臨床系統工程》, 為預防醫學及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起到了表率作用。
中醫藥注重整體觀、追求天人合一、重視治未病、講究辨證論治,符合當今醫學發展的方向,適應疾病譜的變化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醫的創新理論正在推進中醫現代化防病治病模式,使中醫治病更加規范和標準化,療效更加精準高效化。王海奇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氣血清淳,病無由生;氣血濁化,百病由生。他運用麻瑞亭導師的升清降濁處方思想,創立了處方必須清上暢中養下,固護胃氣,并以脈象舌象,為調配處方金標準。他提出:“異病同治”,治療各種疑難病癥從“脾胃”入手。臨床擅治胃腸本病及內科疑難雜癥,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
《現代中醫脾胃學說》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對現代中醫脾臟功能研究進展,現代中醫脾虛證治療新認識,中醫脈象科學原理等進行了闡述,為豐富脾胃病理論內涵、促進臨床診療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強有力的創新體系,充分發揮中醫學理論創新的支撐。王海奇院長還申請商標保護,并用“胃”圖片和現代脾胃學說作為商標的圖案,其意義深遠。
使命:讓《現代中醫脾胃學說》為生命掌舵。
愿景:暢享《現代中醫脾胃學說》,使人類少得病不得病。
價值觀:用佛心做人,不辱醫德。
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代表,將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不竭動力和源泉。隨著醫學的發展,中醫脾胃學說的重要性越發被醫學界重視,在21世紀對生命質量的影響不言而喻。在中醫脾胃學說處于頂尖地位的王海奇,被陜西省科技廳、衛生廳、中醫藥管理局、市政府聯合授予“西秦名醫”,先后榮獲國際新世紀臨床醫藥學學科領先獎、國家級“時代英模——中華百業杰出創新人才”、“中華脊梁—共和國杰出人物”等多個獎項。被中央電視臺、中國中文衛視、人民網、CCTV、中國新聞社等多家新聞媒體針對他的技術進行報道。
勇于探索,勤于學習,自立自強,從平凡到榜樣,王海奇的成功離不開辛勤的付出和矢志不渝的努力。隨著國家衛健委“十三五”規劃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影響力也不斷擴大,王海奇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用一個醫生的行動推動著中醫藥走向世界,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探索出獨特的中醫引領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之路,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現代中醫脾胃學說》與《中醫”治未病“臨床系統工程》納入國家衛健委“十三五”全國重點課題,為新時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供學科支持和技術保障,在國家衛健委的指導下,真正做到了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