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注冊用戶日均增長143%,峰值期間更高達306%。自2月22日上線,貝貝網(wǎng)全新推出的“團長機制”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流量紅利減退導致獲客成本激增,新用戶增速放緩已經(jīng)成為困擾眾多電商平臺的頭號難題。“團長機制”獲得如此成效,很大程度上需要歸功于貝貝圍繞“家庭消費+社交”所作出的探索嘗試。
從母嬰市場切入電商領域,到布局大母嬰生態(tài),再到如今聚焦家庭消費,貝貝手中握著的究竟是一本怎樣的生意經(jīng)?我們不妨梳理一下其中脈絡。
2014年,母嬰電商成為行業(yè)風口,通過主打母嬰非標產(chǎn)品的另類玩法,貝貝突破行業(yè)同質化競爭,迅速成為母嬰電商這一垂直領域的頭部平臺。
但其實母嬰市場從來都不是貝貝的終極目標,通過母嬰品類觸及“寶媽”這一特定人群并形成粘性,進而圍繞“寶媽”展開一系列布局才是貝貝的訴求。
2016年,貝貝開始布局大母嬰生態(tài),并在現(xiàn)有母嬰核心品類基礎上繼續(xù)拓展居家百貨、服飾等相關品類。同年的“中國母嬰峰會”上,貝貝集團董事長張良倫首次提出“媽媽經(jīng)濟”概念。
2016年是一個頗為關鍵的節(jié)點。一方面,2015年底二胎政策的開放給母嬰市場帶來重大利好;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正迎來消費升級,消費者開始更愿意為優(yōu)質的、對自身有用的東西付出溢價。在這一背景下,“寶媽”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母嬰產(chǎn)品買買買,知識、情感等各方面需求都在日漸提升。
2018年,貝貝提出“家庭消費”概念,進一步豐富商品品類。如果說從母嬰電商到大母嬰生態(tài),貝貝抓住的是趨勢,發(fā)力“家庭消費”則是貝貝開始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寶媽”這一群體。
隨著女性經(jīng)濟、社會地位的提升,在家庭生活方面,女性擁有越來越多的主導權。由于承擔了多種家庭角色,她們不僅對自己所需的消費品有購買決策權,也是絕大多數(shù)家庭成員生活用品的購買者。
綜合來看,以母嬰電商來定位貝貝恐怕早已不合時宜,將其稱之為主打服務女性用戶的家庭消費平臺或許更為精準。
“家庭消費”是核心,“社交”則是為其賦能的創(chuàng)新玩法。據(jù)貝貝方面透露,推出“團長機制”,一方面是考量去中心化的社交零售趨勢;另一方面是希望將更多的權益從平臺轉移到消費者的身上,更好的平衡商家、平臺和消費者,實現(xiàn)互利共贏。
貝貝網(wǎng)資深用戶朱女士表示,“我加入團長,主要還是因為自己買東西可以省錢,還可以推薦給身邊的朋友購買,幫他們一起省錢。”
不難發(fā)現(xiàn),更多類似朱女士這樣的用戶不斷自發(fā)將商品推薦給朋友形成傳播裂變是“團長機制”帶動貝貝新注用戶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無社交,不電商。通過“社交”撬動“家庭消費”這本生意經(jīng),在傳統(tǒng)電商陷入紅海的當下顯然是一種不錯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