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重養德 德高人長壽
文/郭 立
最近,一款美國新產品“NMN細胞營養素”的相關推文在網上熱炒,人類仿佛一夜之間就能突破時間的桎梏而長命百歲。與此同時,各類養生保健品和養生保健方法更如雨后春筍般,在各種媒體上大量傳播。
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心自身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更加注重日常養生保健,期望有生之年無災、無禍、無病,健康長壽。
頤養天年、長命百歲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最美好的祝愿和祈盼,亦是人類孜孜不倦的追求,養生保健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但我認為世人不應該將養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所謂的神奇藥物上,沒有包治百病的神藥,更沒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作者:郭克 作品:《玉樹瓊花滿目春》紙本設色 68×134 cm】
進入二十一世紀,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將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著為一項基本國策,通過各種政策導向,促進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并將其全面納入十四五規劃中,使大健康產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契機。
健康養生自古有之,為何在今天變得如此迫切?一是因為現代工業高速發展,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致使人類處于各類污染之下,各種重大疾病時刻威脅著人類健康,無情地剝奪人類的生命。二是因為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希望活得更長久,以享受美好的生活。

【作者:彭和民 作品:《騎驢圖》紙本設色 68×68 cm】
養生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擁有健康的生活,開心、快樂、長壽且有尊嚴地到終!有句流傳久遠的民諺:“藥醫病三分,七分靠自身。”我認為這七分包括的內容很廣泛,比如:樂觀的心態、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的膳食搭配,適度的鍛煉,樂于助人、行善積德、樂施好善的日常行為等等。
同時,我認為養生有三重境界,分別是:醫養、康養、修養;在層次上它們分別屬于:技、境、道!醫養是通過醫學介入,預防和治療疾病,它屬于“技”的范疇;康養則是通過正確的養生方法引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效避免重大疾病的發生,屬于“境”的范疇;而修養則是通過提高人類自身的修為,使其遠離疾病和災厄,這就屬于“道”的范疇了。

【作者:彭和民 作品:《松山放鶴圖》紙本設色 68×68 cm】
世人一般只停留在前兩重境界,那叫“外求”,而修養則是向內找尋生命的真諦,明白生命的意義,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那么應該修什么?修德心,養什么?養德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德”之人。古語有云:“德高人長壽!”因此,真正的養生之道,應該重在養德!
什么是“德”?翻開字典,德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德的古字從“彳”,從“直”,以示遵行正道之義。作名詞,道德,品行,仁愛,善行。本義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這些客觀規律去發展自己。《易》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作者:陳文士 作品:《地勢坤》 紙本設色 90×96 cm】
同時,“德”又與“平安”相生相伴,而平安則是更深層次的“養生”!試想,如果沒有平安,能有健康無慮的生活嗎?能夠幸福長壽,頤養天年嗎?所以擁有平安,才能無災無禍,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才有根本保障,可惜世人極少從平安角度去認識養生。
那么問題來了,對于健康,我們尚且能夠通過各種方法勉強求得,而平安何以求?!

【作者:郭克 作品:《雨荷圖》 紙本設色 70×56 cm】
讓我們一起走進古哲圣賢的智慧中,去找尋答案吧!
《老子》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一個人,一旦得到的東西已經很豐富了,就不要再貪得無厭,應該停下來。你所占有的金錢、地位多了,別人就會眼紅,終究是不能長保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往往會驕傲自大,這樣反給自己種下禍根。成功后謙讓退避,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

【作者:彭和民 作品:《老子》紙本設色 68×68 cm】
佛祖釋迦摩尼在《佛說十善業道經》說:“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里的“為”是修為的意思,修自己的德心德行,而不是“為自己”。長久以來,這句話被人肆意歪曲,并成為自私自利的借口。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來到世上,就是修為的過程,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知識文化及工作技能,成為一個有利于社會大眾的人,這是自然法則。如果不注重這些修養、就很難在天地間立足,并非真是天要誅你,地要滅你,當然大奸大惡之人,又當別論。

【作者:彭和民 作品:《威德廣大》 紙本設色 68×138 cm】
袁了凡《了凡四訓》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如果做善事,雖然并沒有立即看到福報來臨,但是災禍卻已經遠離了;人如果做壞事,雖然還沒有看到災禍到來,但是福分卻已經早已遠離了。
北齊劉晝《新論•慎獨》云:“身恒居善,側內無憂慮,外無畏懼,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意思就是,一個人持之以恒堅持行善,不做壞事,就能心底坦然,內外皆無憂懼。

【作者:陳文士 作品:《觀海悟道》紙本設色 68×68 cm】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云:“德不稱,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一個人的德行和修為與其擔負的重任不相配,即“德不配位”,必然會招致禍端;其能力與所居的重要職位不相稱,必然會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害。
明方孝孺《柱銘》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寧,為善事者子孫興。”交良友有利于培養自己的好品德;心存善良能使家庭和睦、安寧;多做善事會使子孫后代興旺發達。

【作者:朱兵 作品:《傾葵向陽》布面麥克畫 70×140 cm】
清《曾國藩家訓》云:“禍咎之來,本難逆料,然唯不貪財、不取巧、不沽名、不驕盈四者,窮可彌縫一二。人為財死,不貪少禍。”災禍來臨,本是難以預料的,但如果能做到不一味貪圖錢財、不投機取巧、不沽名釣譽、不驕奢淫逸這四點,即使面對突然發生的災禍而無力抗拒,也能將災禍的損失降至最低。
綜上種種,我們不難在這些圣語箴言中,找尋到修身養德的方法,找尋到一生平安、消災避禍、逢兇化吉的方法,進而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養生大道!

【作者:洪志祿 作品:《青山遮不住》紙本設色 68×180 cm】
再讓我們從歷史上圣賢與帝王的壽命,看看德行與長壽彼此間的內再聯系吧。我選擇了幾位有據可查的歷史名人和帝王介紹給大家,看看他們的壽誕幾何。
“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姬宮湦(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他貪婪腐敗,不問政事,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卒年24歲。

【作者:彭和民 作品:《松下問童子》紙本設色 68×138 cm】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8)一生周游列國,推行儒家治國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尊為孔圣人,享年72歲。
莊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享年83歲。

【作者:彭和民 作品:《莊周夢蝶》紙本設色 68×68 cm】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47年,13歲即王位。公元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秦朝,并自稱“始皇帝”。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但卻是個短命的王朝。
秦始皇在一統七國的征戰中殺戮太多,尤其是大肆殘殺俘虜;王朝建立后又大興土木修建長城、阿房宮、驪山皇陵等,勞民傷財;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毀壞了大量文學典籍,古籍善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享年51歲。
秦始皇死后兒子胡亥繼位,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于望夷宮,卒年24歲,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滅亡,僅短短的15年。

【作者:彭和民 作品:《一行觀象圖》紙本設色 96×60 cm】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西漢第13位皇帝。公元前7年,劉欣即位為帝,改元建平。其在位時,禁樂府、廢除任子令和誹謗欺詆法、取消州牧恢復刺史。他喜好飲酒作樂,貪色縱欲,于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逝,猝年25歲。
隋文帝楊堅(541年~604年) ,公元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成為隋朝開國皇帝。開皇七年平后梁,九年滅陳,重新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晉以來260余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在位期間他實行五省六部制,開科舉,減輕賦稅,推行均田制,對各族采取招安與軍事防御并行策略,開創了“開皇之治”,享年64歲。

【作者:彭和民 作品:《抱葫圖》紙本設色 68×68 cm】
乾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和最長壽的皇帝。乾隆在位時期武功繁盛,四海歸順,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重視社會經濟發展,清朝由此達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享年89歲。
之所以選擇帝王,是因為他們比同時期的任何人,都具有更優越的生活條件和養生醫療保障。我例舉這些帝王,無意要評判他們的功過是非,僅僅是簡單地通過他們的壽命長短,試圖從側面揭示德行與壽誕的內在關聯,促使人們多一分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彭和民 作品:《靜悟》紙本設色 68×68 cm】
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長壽的普通人,他們一生中一定做過一些不為人知的善事,積攢了功德,故而能夠一生平安,健康長壽。
壽命短的不一定是品德低下之人,但長壽的一定是德高之士。亦如《老子》所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所以德高才能保平安,德高才能人長壽!

【作者:彭和民 作品:《仁者壽》紙本設色 138×68 cm】
在我看來,這世上有三個職業最能夠積攢福德,分別是:政府官員,治病救人的醫者,教書育人的教師。各級政府官員,如果能真心實意地執政為民,用手中的權利造福百姓,那他就是“厚德”之人,天必佑之。醫者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功德無量,福蔭后世。而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棟梁之才,德高望重。
通過本文的論述,我相信有許多與我有相同思想意識之士,能深刻地體會到“養生重養德”的養生文化內涵與精髓。如果你僅僅注重醫養和康養,而忽視道德修養,又期望健康長壽,無疑是舍本求末!希望此文對于那些注重養生的人們有所裨益。

【作者:郭克 作品:《清香》 紙本設色 34×46 cm】
2013年初,我因事去重慶西南醫院,親眼目睹了什么叫“人滿為患”,老弱婦孺皆有,年輕人居多,一問之下多為重癥,有感而作七律一首以自勉。
七律·與君行
滄海桑田天地走,情義是根利為紐。
索贈相宜堪準則,重諾守信可長久。
惡行歹財莫生意,行善積德孝為首。
寬仁海納皆胸襟,乾坤朗朗終白頭。
2021年10月于千秋閣

【作者:彭和民 作品:《出關》 紙本設色 68×68 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