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畫家李耘的藝術風格
作者:劉驍純(中國著名藝術理論家)
2017年9月19日于深圳
論及李耘的藝術風格,自然會記起“風格即人”的那句名言。這里所謂的“人”,顯然是指作者本人。黑格爾這樣解釋道:“風格在這里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式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見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點。”他的意思是指一種畫風和畫家的氣質、性情、志趣等個性相關。
李耘性格含蓄平和不失機智靈巧,待人誠厚友善卻不張揚激厲,這些便或隱或顯地反映到畫面上來。她的畫看上去質樸、溫和、真誠而親切,如春風吹拂,無一點霸悍之氣。當然,畫風也和作者后天的才學、修養有關。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深淺,習有雅鄭。”“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注:節選自“體性之二十七”)這一理論,一直為后人所贊同。不可否認,李耘是一位具有天賦的藝術家,但是她的風格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學識的不斷積累和升華,在于她的勤奮,她的思考,在于她宵衣旰食孜孜不倦地追求。幾年工夫,她創作了上百件的工筆人物畫作品就是最好的說明。
當李耘邁進了繪畫之門,從“無法”到“有法”,必然經過模擬、仿學的階段。由于個人氣質、習尚、趣味以及技巧傾向相近的緣故,她喜歡并選擇自己中意的風格而不是別樣風格的作品去臨習。這個階段雖然遠不是目的,但常常是一個必經不可少的過程。李耘沒有在此卻步,而是很快地從模仿向風格的過度,開始擺脫機械地仿效而走上探索自己風格的道路,逐步地突破“成法”而走向新的“無法”。
這一過渡階段的作品,偶爾也會出現自己的特色,但還不穩定,甚至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她須得更加頑強、更加謹慎地逼近自己畫風的確立。只有再經過一次飛躍,才真正進入到風格的成熟階段。這真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它的成功與否,只憑作者本人的先天秉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還是在后天的努力中找到一種充分表達自己主觀感受、情緒和深刻表現客觀特征相統一的獨特方式。
李耘一直在不間斷地創立、發展這一方式,以一種比較完美而和諧的形式表現出來,并為觀眾所理解所欣賞;既不是那種對他人風格的生硬模仿和照搬,也不是那種對既定程式千篇一律的重復,應該是唯有她一個人所獨具的畫風。她的藝術歷程實際上是對她自己繪畫風格探索、發掘和培養而促使其形成的過程。
【李耘藝術簡歷】
李耘,字耕,女,現居北京。1985年生于山東煙臺,2007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2011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人物畫研究生班。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一級書法師、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院士兼工筆畫創作委員主任、中國工筆畫研究會理事 、中國藝術品鑒定與評審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山東美術藝術家協會理事、山東工筆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山東耘軒文化藝術培訓學校校長、耕軒書畫院院長、耘軒書畫院院長。
李耘曾多次在中國、美國、法國、俄羅斯、新加坡、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舉辦個展或聯展。其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中國紅色文化紀念館、日中友好協會、日本大阪美術館、法國巴黎美術館、朝鮮國家藝術館等機構收藏。
李耘曾榮獲“紀念澳門回歸十周年全國書畫展”金獎;“現代中國青年書畫展”工筆畫組一等獎;“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佳作獎;“建國七十周年”全國書畫展一等獎;“中日建交六十五周年名家書畫交流展”創新獎;“第八屆大連藝術博覽會”優秀作品獎;“全國第九屆工筆畫大展”優秀獎;“全國首屆現代工筆畫大展”新人獎;“全國第五屆工筆山水畫展”優秀作品獎;并分別于2016年、2019年兩次入選全國美展。
李耘為中國工筆人物畫向當代性的轉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她創造性地借鑒了中國工筆畫的傳統和西畫中嚴謹扎實的造型技法,結合當代人的審美觀點,創作出了一大批洋溢著時代氣息的作品。讀她的畫,會從中找到一種真誠細膩的激情和夢幻般的理想色彩。
李耘在工筆畫領域能取得重大成就,自然與她獨特的創作理念分不開。在她眼里,繼承傳統和時代創新其實是“一事兩步”,哪一個都不能丟,丟了一個也就丟了另一個,真有傳統者總想為創新開路,真求創新者不會拿傳統祭刀。她的這一思路既是對當下中國畫領域的時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對自己創作的要求。她力求在東西方不同的傳統中探求相同的規律、彼此的契合點。
李耘除了對傳統有著獨到的認識外,對中國畫吸收西畫營養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見解。她反對那種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要借鑒具體方法解決現實創作問題。她的探索找到了一種藝術與市場的最佳結合點,從而給人們以啟迪。著名畫家何家英曾評價她:努力開拓,不斷創新,兼融百家,自備一格。
【特別提示】
近年來,李耘女士的仿品贗品充斥市場,給書畫愛好者、收藏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保障收藏者的權益,李耘女士的作品指定鑒定機構為:中國藝術品鑒定與評審委員會。截止到2020年9月,李耘作品指定銷售代理機構為:濟南翰軒書畫社、耘軒書畫院抖音直播間、耕軒書畫院、北京弘文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