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挖掘長期工作在臨床一線及基層中醫藥服務建設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廣泛傳播中醫人救死扶傷、服務百姓健康的先進事跡,激勵中醫藥人奉獻事業的信心和決心,塑造中醫藥行業形象,使百姓更加愛中醫、信中醫、受惠于中醫。千家網站發起主辦“中醫行業領路人”人物推介報道,旨為選出妙手仁心的名醫,為百姓就醫精準“導航”。
中醫是華夏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光芒四射的瑰寶。中醫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金鑰匙。《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中的作用”。2019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又一次強調“建立健全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歷史上中醫藥曾經戰勝了321次大型瘟疫,使中華民族的血脈得以繁衍生息,昌盛發達。在這次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狙擊戰中,中醫藥又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在早期介入后,顯著降低了輕癥病人發展為重癥病人的幾率,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重癥病人的死亡率。成為抗疫“中國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逐漸形成“識中醫、信中醫、用中醫”的新潮流。《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韓世圣,男,1952 年生,江西分宜人,漢族,九代中醫世家傳承醫師、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國家執業醫師、主任中醫師、高級康復治療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臨床醫學家。
16 歲開始中醫臨床工作,至今從事本專業 50 多年,能用中醫藥診療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對某些頑疾、疑難雜癥有一定經驗。
主要擅長各種慢性疼痛、腫瘤、癱瘓。內科“各類雜病”、婦科“經帶孕產”、兒科“痘麻驚疳”、外科“癰疽瘡瘍”,在辮證論治,選方用藥,證因脈法,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辯證思維模式及診療辯治體系。如辯證抓“證中證”,論治施“法中法”,選方擇“方中方”,診脈定“脈中脈”等。


2011年4月經國家相關部委等國家醫療機構審核,獲得“中國中醫名醫”稱號。
2013 年經相關部委審核取得國醫授徒資格。批準為國醫傳承人開展授徒工作,聯合須發“國家名醫授徒證”,2014 年經三審評議審核評上“國醫大師”二部一局發證,官方媒體公布。榮獲國家級授予大獎多項,獲得亞太國際傳統醫學五星級杰出“名醫”稱號,世界華人諾貝爾醫學獻獎,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教育“時代楷模”,全國名中醫“中醫藥突出貢獻獎”、“中國傳統醫藥傳承千禧杯金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模范”榮譽和中華國醫“五一特級勞動英模”勛章。評上“中國十大國醫楷模”,“中國國醫之星”稱號。當選為香港國際中醫人才研究會“國際中醫大師”,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健康中國夢——健康大使,獲得國家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周年“醫療領域突出貢獻專家”,2017 中國第十二屆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榮獲“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1 年成為中華醫學國際發展聯合會主任委員,同年任命為“中華醫學國際發展聯合會特色療法推廣工作站”主任,2012 年 2 月應邀擔任中華醫學國際發展聯合會中華名醫理事會副會長。2015 年評為中華國醫導師。2012 至 2015 年特邀參加“全國第三、四、五屆共和國經濟建設人物暨科技創新峰會”并榮獲科技建設“創新專家”稱號,頒發證書和紀念金鼎。授予其單位為“全國醫德標兵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醫藥科技創新示范單位。特聘擔任“中促會首任醫事顧問”,北京國際中醫藥科學技術研究院“終身院長”,獲得國家批準成立“江西省分宜縣國醫堂”,同時授予為國家疑難病定點研究單位。任命為“國醫推廣大使”,“國家疑難病研究課題組江西省組長”。2016 年 3 月被國家評選為“全國誠信醫療單位”,同年 5 月【中醫診法(韓氏傳統療法)中華國醫一代宗師】,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 年 8 月被評為“綠色中國—美麗健康大使”現為全國名中醫、教授、國醫大師、首批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專家,中國十大德醫雙馨醫學家。全國名中醫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會全國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全國難治病研究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計委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中醫專業副主任委員。中科清研(北京)信息技術研究院終身客座教授,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咨詢開發部專家顧問。中華中醫藥學會健興康民醫學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家協會終身副理事長。獲得國家審核任命為“一代宗師,中醫學泰斗”稱號。

近日,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共同指定的宣傳媒體—《第一健康報道》鑒于國醫創新醫學專家韓世圣老師在中醫藥大健康領域的突出成績和創新能力,且被行業認可,經研究決定特聘為“健康中國行動·健康宣傳大使”。

作為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處)公開表彰、在宣傳衛生健康政策推動行業典型、傳播社會正能量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互聯網媒體,第一健康報道的聘書內容對國醫創新醫學專家韓世圣老師在中醫藥大健康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和能力進行了高度概括。
國醫大師
痹癥具有久痛多瘀,久痛入絡,久病多虛,久病及腎的特點。同時具有陽氣先虛,病邪遂乘虛襲據經絡,風、寒、濕、熱之邪內侵,氣血為邪所阻,壅滯經脈,留滯于內,濕滯為痰,血凝為瘀,痰瘀交阻,凝澀不通,深入骨骱,膠多不去,邪正混淆,腫痛以作。
現將痹癥的辨治八法分述如下:
祛風散寒法
癥狀:病變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動則痛 劇,畏風畏寒,或伴有頭痛、身痛等,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緊。
風邪偏勝
防風湯:防風10克,羌活10克,當歸10 克,茯苓10克,秦艽10克,白芍10克,黃蔑 2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6競。
川羌活湯:川羌活10克,秦艽10克,海 風藤10克,木瓜10克,五加皮10克,川續斷 15克,防風10克,細辛3克。.
獨活寄生湯:獨活10克,防風10競,桑 寄生15克,秦究10克,川芎10克,懷牛膝10 克,杜仲15克,當歸10克,茯苓15克,黨參 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細 辛3克,肉桂2克(沖服),甘草5克。
辨證加減:痛重者加制川烏、制草烏、乳 香、沒藥;溫邪偏重者加生米仁、漢防己、川萆薢、豨簽草等。
寒邪偏勝
烏頭湯:麻黃9克,炒白芍9克,黃民12 克,甘草9克,制川烏9克(咬咀,以蜜400毫 升,煎取200毫升)。
辨證加減:痛重者可再加制草烏、干姜; 腫著者加薏苡仁或防己;病久體虛者加黨 參;針對下肢坐骨神經痛可加懷牛膝、威靈仙、桂枝、桑寄生等。
疏理氣機法
癥狀:病變關節酸脹疼痛,或竄痛,疼痛 呈時輕時重,或部位移動,或伴有胸肋脘腹部位悶脹,食少納呆,常隨噯氣、矢氣而減輕, 疼痛多因情志變化而加重或減輕,或伴有腰背酸痛,或伴有失眠等,舌淡苔白,脈弦緊。
異功散加減:柴胡10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炒白芍15克,懷牛膝15克,元胡10克, 制川烏9克(先煎),陳皮5克,炒谷芽20克, 炒甘草5克。
辨證加減:如大便較稀,去炒白芍,加炒 白術15克;如有腎虛者,加社仲、仙茅、肉蓯蓉等;如有濕腫者加薏苡仁或防己;如有寐差者,可加酸棗仁、夜交藤。
分析:氣機痹阻證型的患者,病情相對 比較穩定,也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證型,治 療原則可以細化為疏肝健脾、通絡止痛;疏 肝益腎、通絡蠲痹;疏肝健脾、益腎溫經;疏 理氣機、通絡止痛;益腎健脾、通絡止痛;疏
肝理睥、通絡止痛;調理氣機、健脾通絡;疏 肝健脾、利濕通絡等,具體用藥可結合實際 癥狀酌情加減。
活血行瘀法
癥狀:患病肢體肌肉疼痛,關節常為刺痛,痛處不移,甚者可見患病關節變形、僵硬,肌膚色紫黯、腫脹,按之稍硬,可見有痰 核硬結或瘀斑,肢體頑麻,面色黯黧,眼瞼浮 腫,或伴有胸悶痰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 苔白膩,脈象弦澀細。
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桃仁10克,紅花 6克,川考10克,當歸10克,沒藥6克,五靈 脂6克,地龍10克,香附10克,秦艽10克,羌 活10g牛膝10g半夏9克,橘皮10克,茯苓10 克,甘草6克。
辨證加減:若痰留關節、皮下結節,可考 慮加制膽南星、白芥子以豁痰利氣;如痰瘀不散、疼痛明顯,可予以加元胡索、制川烏或 蜈蚣、土鱉蟲以加強散結化瘀止痛;如痰瘀痹阻兼見正氣受損癥,而見神疲乏力、面色不華則可加黃蔑、黨參;如肢涼畏風者則可 加桂枝、附子、細辛、烏藥、防風等以溫經通 絡宣痹;若痰瘀久病不已,見痰瘀化熱,可考慮加金銀花、連翹、黃芩、黃柏、丹皮等以 清熱解毒涼血通絡。
除濕消腫法
癥狀:患病關節腫痛重著,或腫脹,觸之 有海綿狀感或波動感,活動不便,舌質淡胖 且嫩,苔白膩,脈濡緩,或患膝紅腫灼熱,痛
不可觸,屈伸不利,遇熱則劇,遇冷則舒,舌 紅苔黃膩,脈滑數。_
生米仁湯:生米仁(薏苡仁)30克,蒼術 10克,當歸10克,川桂枝10克,川羌活10 克,川烏6克(先煎),防風10克,川樸10 克,炙麻黃10克,獨活10克,川芎10克,茯 苓皮15克,通草5克。_
辨證加減:患者腫脹甚者可穿刺抽取積 液;局部紅腫熱痛、可加水牛角、生石膏、川 黃柏、知母等。
益氣豁痰法
癥狀:病變關節酸重冷痛,神疲乏力,喜溫喜熨,面色蒼白或萎黃,懶言少語,食少納 呆,脘腹飽滿,舌淡苔白,脈濡緩。治以益氣 豁痰、通利骨節。.
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5克,炒白術15 克,茯苓15克,姜半夏10克,陳膽星10克, 防風10克,元胡索10克,枳殼10克,懷牛膝10克,清甘草5克。
辨證加減:氣虛甚者加生黃芪;肝經抑 郁者加柴胡;痰甚者加白僵蠶、蜂房、白附 子;腎虛者加仙茅、仙靈脾、巴戟天、鎖陽、鹿 角片;風勝者加羌獨活、細辛;濕勝者加防己、蒼術、五加皮等。
養血搜風法
癥狀:病變關節疼痛,痛處在關節周圍 游移不定,遇風痛劇或拘急不得屈伸,伴有 少氣懶言,乏力,自汗,失眠,舌體淡嫩,苔 白,脈浮緩。
荊芥止痛湯:大熟地20克,荊芥10克, 細辛3克,防風10克,延胡索10克,懷牛膝 15克,全蝎3克(研粉吞或沖),蜈蚣兩條(研 粉吞或沖),制川烏6克(先煎),清甘草5克。
辨證加減:兼見氣虛者,加黨參、茯苓、 生黃芪、白術健脾補中;兼血虛甚者,加當 歸、白芍、雞血藤養血斂陰;頑痰閉阻經絡 者,加白附子、制南星、白僵蠶,•露蜂房等燥 濕化歲、解痙止痛;甚者可以加烏梢蛇、蘄 蛇、金錢白花蛇捜風解痙。
滋腎壯骨法
癥狀:病變關節腫脹、疼痛,尿頻,腰膝酸軟。口干舌紅,脈沉細數面色黎黑,或蒼白,尿頻清長,陽痿,怯寒,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補腎壯骨湯:大熟地20克,山茱萸10 克,淮山藥15克,茯苓15克,懷牛膝15克, 桑寄生15克,仙茅15克,延胡索10克,制川烏6克(先煎),清甘草5克。
辨證加減:腎陰不足加炙龜板、女貞子、 旱墨蓮、桑堪子、知母、黃柏;腎陽不足加鹿 角片(膠)、巴戟天、鎖陽、狗脊、附子、肉桂。
補氣回陽法
癥狀:患病關節呈針剌或刀割樣疼痛, 痛處伴有腫脹,皮色暗滯,或見形寒畏冷,腰膝酸軟,步履時足軟欲跌,舌體淡胖,可見散在性瘀點,脈細弱帶澀。
參附回陽湯:生黃芪30克,當歸10克, 赤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0克,紅花5克, 地龍10克,黨參15克,附子10克(先煎)。
辨證加減:氣虛甚者加重黃芪劑量;疼 痛甚者加全蝎、牛膝、蘄蛇、元胡索、乳香、沒 藥;關節冷痛明顯者加桂枝、細辛、仙茅、仙 靈脾、巴戟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