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15210265089 微信:tst0985
特發性震顫是單一癥狀性疾病,姿勢性震顫是本病的唯一臨床表現。所謂姿勢性震顫,是指肢體維持一定姿勢時引發的震顫,在肢體完全放松時震顫自然消失。本病的震顫常見于手,多數病人發病后即為雙手震顫,也有單手震顫,手部震顫,輕度震顫主要影響精細動作、書寫,中度及嚴重震顫會餐飲,有可能會出現餐飲難以自理。
本病的震顫,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饑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后暫時消失,次日加重,這也是特發性震顫的特征。部分病人由于長期精神緊張,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可伴有心慌的癥狀。
患者案例
【患者信息】張某,女,31歲。
【癥 狀】雙手顫抖七年多,寫字,用力,情緒激動時抖動明顯,心慌,雙手麻木,入睡困難,神疲乏力,盜汗,母親有手抖的情況但是沒那么嚴重,且年紀大了才開始出現,苔薄,舌質紅,脈沉細數。
【既 往 史】無
【中醫辨證】氣虛虧虛
【中醫治療】補益氣血,熄風通絡,給予“祛風百脈療法”方藥加減。
【方 藥】炙黃芪,白術,黨參,陳皮,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益智仁,枸杞子,鹿角片,炙龜板,炙甘草,肉蓯蓉,山芋肉,麥冬,天麻,制黃精,赤芍,茯神,茯苓,龍牡,炒神曲等(為部分方藥,具體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隨癥用藥)。
【中醫分析】氣血虧虛證多發于體質較虛弱的患者或在陰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氣血不足,血不養經脈,血虛風動,除肢體震頗不止為主要表現外,還可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動則氣促,心悸健忘,眩暈等氣血虧虛表現。《醫宗金鑒》 云:“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不能主持也”。采用祛風百脈療法宜益氣養血,熄風通絡為治,故獲良效。
祛風百脈療法通過中醫湯藥口服將特發性震顫的治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清熱、化痰、熄風,祛除引起肝陽異動的病理因素,改善身體體質為患者戰勝疾病樹立信心。
第二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息風止痙,治病求本,根除病因,扶正氣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根源入手,鞏固療效。
第三步調節臟腑、平衡陰陽,古語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通過對臟腑功能的健運,正氣的培固,情志的調攝。達到抵御邪氣,恢復健康、防止復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