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松大,出生于廣東省臺山市,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江門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副教授,廣東省江門市高層次人才,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論陳松大的山水油畫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出了山水與人之間的交融聯系,“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我們永不停息的追求,畫家寄托心靈于山水萬象,這體現的是山水精神。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為什么寄情于山水間?因為山水有情,充滿情思與靈魂,是我們寄托情懷的載體。因此,山水畫應該是最能體現我們民族特色繪畫題材之一,它是建立在我們幾千年傳統繪畫基礎上,最能表達我們文化內涵。
中國繪畫是“寫意”性的繪畫,這與我們對藝術的審美觀念息息相關,在山水畫中表現尤為明顯。油畫的山水題材表達亦應該源于此!作品《山語》系列的表達上參考中國歷代山水畫構圖法,不受空間和視線限制的“散點透視法”為主,這種獨特的構圖的形式,畫面上可不受空間和視線限制,畫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觀察景物,視點取用可根據意境需求,上下、左右、前后變化。為何?因為畫家要把眼前的景象必須通過去粗取精的取舍,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再用筆墨語言轉換到紙上,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傳承中國山水畫家的眼睛看法,因為我們不能以西方“照像機”方式看物體,而令情感表達因視覺透視受限制,而是“意象機”!“意象機”?就是用夢幻的眼睛看山看水,用詩的眼睛去尋覓自然之美,中國歷代繪畫上表現性,以表現畫家的感情和心境,這是中國“寫意”山水畫特征。《山語》系列山水油畫既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同時也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領悟幾千年中國繪畫的氣質精髓,傳承中國傳統文人山水畫的文化體現。體現在畫家心中“意象”的組合,我們可這樣理解——沒有“意象”就沒有繪畫。因此,《山語》系列山水油畫不是在形象上模仿對象,而是在用意上摸擬造化的生物機制,以“意”為上創作理念!或喜或哀?或動或靜?畫面布局上以拉近、推遠形式讓人從視覺上形成了一種不同的意境感受。
“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這個“玄”就是母色,就是黑顏色。讓色彩原理回歸物質本原——“玄(母)”,即“墨”色!用墨色千變萬化,用墨分出萬千的顏色,以墨色彩來寫心中之“意”。借鑒中國繪畫之“意”,色彩上高度提煉:以“玄(母)”,即“墨”色表達我們向往山山水水本來面貌;以“墨”色與藍色的結合,加上分割式構圖,表達現代人類規劃、心目中所謂“改良”的環境;以“墨”色與紅色表達人為破壞的山水。同時!《山語》作品中大量留白,是繪畫中的刻意安排語言,這種語言就是讓人遐想的生境。“白”即“無”,是中國美學的精粹,繪畫創作中為使作品更加協調、有意境而留下相應的空白,也留下無盡的奇思遐想。仿佛天地間之靈氣自由往來其中,充溢著畫家無盡的空靈的風神氣韻。而產生所謂的“韻外之致”“、境外之情”,使觀者生出無盡的遐思妙想。正如老子主張“有無相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有無相互映襯,虛實相互結合,才能真正產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山語》系列作品中山山水水根據我們傳統文化,運用這種適當留白,來產生畫外之意,是一種空而妙的境界!虛空產生了寂靜,從這份寂靜中衍生出所有其他事物,也產生了韻之美。惲南田曾說:“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畫中的空白是實之所藏,虛而萬景入。中國傳統繪畫所說“空靈”,空而有靈。靈在氣中,氣中有物,氣中有精與神,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就是留白之妙。畫中的空靈不在簡與繁,而在意境。黃賓虹先生也說過:“自然之妙,在于斷續連綿,處處有情,節節回顧,若隱若現,不即不離”。《山語》作品中正是中國畫意境中留白在構圖布局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空間意識體現,有太極陰陽之氣,可計白當黑。也可說順應自然本原韻之美!讓我們來感受山的語言。
當然!在我們傳承傳統文化,傳承著我們民族風同時,意識到民族大融合,秉承世界共同發展,取人之長處。同中國畫相比,傳統西畫要求的是寫實,是具象繪畫。其發展靠的是“科學”,如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光學,甚至于物質材料。傳統的西方繪畫根植于“模仿自然“與”和諧的形式”的藝術觀念,可結合借助他們質感、光影、立體感表現。而《山語》系列作品中也體現在歷史上山水畫精神中的元素基本上,進行油畫技法改良,使用材料來制作畫面肌理來形成某種效果!作為一種新的觀念帶入自己的作品。《山語》創作中同時借鑒西方繪畫語言肌理效果,模仿凹陷與凸起,巧妙的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傳承我們中國歷史上山水畫繪畫中的“披麻皴”、“斧劈皴”、“折帶皴”等技法,利用布磨、擦……一方面容易在布質畫面上產生類似于水墨的偶然墨色千變萬化的效果;同時也與肌理碰撞而產生了一種自然山石紋理。進一步豐富山水油畫中表達大自然山山水水原來質感、山中的青石裂紋效果。也結合了西方繪畫上光、影表達,畫面上強調陰影與光亮、堅硬與柔軟的質感,以加強立體感表達。
山水畫在歷代畫家的不斷實踐和探索中,其發展已達到了巔峰狀態。“意象”之靈魂是人的“情思”,它不受物象本身實體的質量、形態、結構、時間、空間的約束。我們在油畫表達上,同樣存在共通道理。繪畫表達都是我們畫家們用心靈、人生去感悟認識對象、把握客觀實體的,是畫家在感悟對象中產生的情感與形象……畫貴達意,而不是僅關注自然的形態。中國山水畫提倡創作者應注重“象外之意”,給人以一種畫外想象、畫外聯想“意象”!山水畫妙悟之處在于不會介意其中的形和影、真和假的區別,而能夠隨心意轉換,以形寫神,“寫意”為上的中國特色文化。
可以說《山語》系列作品是借鑒了歷代畫家對山水畫要求上,已不是客觀自然景觀的再現,而是畫家情感和理智跟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借助物象的形來營造“幻化之境”,從而感受其中道的意味。也是《山語》系列作品中一直想探索讓中、西繪畫的融合、實現“油畫中國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