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作為繪畫藝術構成中的一組相反而又相成的概念,極其普通地顯現于繪畫的每一個層次,乃至于一點一畫之間,使得中國畫在更高的藝術層面上創造出特色的寫意風格,形成中國畫的特殊魅力。
“虛者空也”而“實者虛也”,畫面中必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樣才能演化出筆墨之輕重,墨色之濃淡,布景之疏密,色彩之冷暖,賓主之呼應,大小之相間……產生變幻新奇、豐富多彩的畫面虛實空間。
中國畫的虛實空間是一種對立的統一,畫作中對人對物的表現,既不受空間的局限,邊不追求形似,而是通過以形寫神的手法,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中國畫既是抽象的藝術,又是人文的精神,既有虛實的空間,又有真善美的表達,
在中國畫中,虛不等于無,而無則一定是虛。中國畫講究留白,要氣脈貫通就必須要畫面上的空白形成一種互應與節奏。留白是藝術技巧中一種虛的表現方法。黃賓虹云:“作畫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即取勝。”所謂活眼,即為畫中之留白。
此畫描繪了崇高峻嶺下的民居風光。近處屋。舍掩映在繁木雜樹之下,有二三人閑居屋中,或讀或茶或臥,一片悠然。由近及遠勾畫出起伏的山巒,遠處群山影約,沉郁秀麗。山石間綴以淺赭色的秋葉及屋宇,用筆松秀,落墨有致,畫面呈現豐富的墨色變化,遠山以濃淡結合的水墨寫出。此畫構圖繁縟不凌亂,虛實結合,疏密有致。山石與民居,有虛有實,以情定景,以情寫景,令山水煥發出生命的光彩。
再如方金爐在《秋風淡淡水悠悠》
運用大面積的留白來表現河流和草叢間的水洼。畫面中天、水不著墨,使主體形象更加突出,留白的運用使作品更有空間感,強化了筆墨意蘊,讓觀者領會到境外之情,這即是畫面中“虛”的重要作用。
我們在學習古人筆法或者臨摹范本的時候,首先是范本的圖式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以自己的審美取向選擇了某一幅自己喜歡的畫來臨摹學習。能吸引讀者眼球的是藝術的形式美。由于初學者還停留在藝術審美認知能力的初級階段,因而挑選學習的范本圖畫很重要,建議以歷代名家經典作品為好。當然,不是大師名家的東西,也不能說不好,宋畫中有些佚名的作品筆墨雖然沒有名家精到,但圖式開合或虛實大關系處理的很好,我認為可以借鑒和學習。學習中選擇好范本和好作品很重要。如果要挑選好畫來臨,那好畫的標準是什么?常有學員問你這好畫到底好在哪里?一時很難對答。然而歸納起來,不外乎有幾個重要看點。我認為好畫首先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風格要顯大氣,第二筆墨要有韻味,第三法度要有虛實,第四構成要有空間。凡符合以上條件即皆是好畫。
我們看一幅畫拿第一個標準去衡量,看它的風格是否有大氣象,氣象是否高華,畫風是否灑脫流暢,有沒有嬌柔造作之處,健壯而不粗獷,細密而不纖弱,這是標準之一。第二個標準是觀其的筆墨有沒有精神和深度,行筆線質與形式有沒有變化,墨色墨階有沒有韻味,筆筆有來歷,處處有關聯,密而不悶,松而不散,淡而不薄,濃而不板......筆墨變幻無法中有法,干濕濃淡中韻味無窮。這是標準之二。
第三個標準和第四個標準是法度既嚴謹又能見空靈,畫面空間意識和空間關系的處理別具一格,畫境虛實相生。因為虛境是通過實境來實現的,沒有實境,虛境就不能成立。以實境對比出來的“虛境”拓展出一片讓人想象的空間,這個“空間”就包含了我們通常所稱的“意境”,而中國畫意境中的空間概念是指人們在腦海中對物象的空間存在形式產生間接的、概括的、并涉及個體生活體驗中獲得的空間知覺以及物體印象等等......其實,中國畫很多理念是難以言傳的,理論家雖然做了大量的講述,但許多習畫者未必都能聽的明白透徹。
在中國畫中,虛與實是相生相成,對立統一的關系。在畫面中,虛和實是相對的,無虛即無所謂實,無實也無所謂虛,只有通過對比,虛實關系才會產生。所謂實,是指畫面中清楚的部分,可以是用筆之實,用墨之實,也可以是構圖章法上繁密之處。虛相對實而言,可以是無筆無墨處,也可是筆墨松動清淡處,也可是構圖疏朗之處。在中國畫中,如果所有物象都描繪的過于細致,畫面中沒有虛的地方,那便太過匠氣,氣韻不足。如果一幅作品全是虛景沒有實際的物象,那便過于虛幻,不能稱之為畫。
在山水畫中雖有疏體和密體之分,只不過是對虛實各有側重。所謂“實是力,虛是氣”,兩者交融一體。實有虛的映襯,更顯力量;虛有實的對比,更生意境。古人云:“密不透風,疏可走馬”,這便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法。在著手落筆之前,要周密考慮疏密、虛實的對比,把握大的關系,然后可以大潑小收、筆筆生發。
總之,我認為只有你畫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理解一些畫理和畫法,你有一定的創作經驗后,才能體會“法”和“理”之間各種無窮的奧妙。我的觀點是在實踐中尋求真知、印證畫理。我曾聽說一堂書法講座,理論家在講述書法時,說線條可以寫出四維空間來,眾人聽得似懂非懂,我想“三維空間”還有些認識,而“四維空間”是個什么概念?有人說“四維空間”就是“四維時空”是抽象推理,是“時間加空間”,是“時空距離”,其實,有些抽象的概念是很難說明白的。后來在一篇《書論》中查到書法“線條在平面中顯示出立體意味和在靜止中顯示出時間性的運動感”有這句話,又在物理學刊物中查到譯句“運動的物質都有其時空和空間的形式存在”我才弄明白這點。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線條要有動感和節奏感。也許,專家繞個大圈子只為考證我們的思辨能力,大家也樂意去討論猜想和推理。
我贊成理論結合實踐,學習書畫是需要有悟性的,中國畫有許多畫理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有些理念需要我們反復在實踐中去領悟和印證,古人的書論或畫論都是通過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其技近乎于道,其藝通乎于神。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不懂就多問多學,而“學問”就是深層次的探索。
我是一個有30年教齡的美術老師,我講課只是講述我的藝術思想和實踐經驗,我認為,講理論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的實踐經驗告訴大家,把聽眾未搞清楚的事理盡量講得明白點,如果說讓人越聽越糊涂,還不如講幾個重點,完了讓學員自己慢慢區領悟。只要書選好的讀,畫挑好的研習就行了。而學習要懂得“棄粕取精,去偽存真”我今天講了,好畫若有以上四個標準,我看也就差不離了。
學畫不能急于求成,“去浮躁,善讀書”這是我們在畫論上讀到的要領句,中國文人書畫家崇尚虛靜。而“虛靜”二字在漢語詞匯解釋為“清虛恬靜,致虛守靜”的意思,而老子的虛靜思想則有兩層意思,一是講人生的修煉,通過排除雜念,靜心養性。二是虛懷若谷,虛心問道。老子認為虛和靜都是我們心理應保持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和心境若保持在我們的繪畫中,畫面的“靜氣”就由然而生。讀者能在一副好畫面安靜下來,細細品味,慢慢欣賞,因為好畫中的“靜氣”能感染人,能引人入勝。讀者和作者之間能產生共鳴,全憑畫面的氣韻打動人心,我以為中國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就是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其中包含了虛靜的意境。
平時除了教書,我就是喜歡搞書畫創作而非理論,但我喜歡讀畫論、書論,并樂意聽學院派專家的各種學術講座,不斷端正自己的學術思想。我曾經在清華美院選修攻讀“中國傳統美術研究與審美創新研修班專業。記得以前在清美進修時,導師開課就講“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一個人在家學習是獨樂,大家一起學習是群樂!”因此,那時候最快樂的是,就是每次聆聽導師的學術講座,最幸運的事,就是可以直接向導師提問和零距離交流。雖然說藝術理論是繪畫創作的“領航的燈塔”,而院派畫家又是多新潮,但我不跟風,不盲從,唯喜獨立思考,我在藝術創作方向定位是我的導師施云翔先生教導的的理念有三點:一取元人筆墨,二借宋人丘壑,三接唐人氣象。從學術上認定這三個支撐點可以不變,而可變的是藝術形式之美。以上所謂“四個標準”和“三個支點”就是我的一點案頭經驗和探道感悟,以及自己堅持的藝術思想和學術理念,今將課堂講座整理成文本,僅供同學們參考和方案指正。
作者簡介:蔣華富 男,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人,
現為:
國家高級美術師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藝術經歷:
1991年畢業于:江蘇鹽城師范美術班
2015年至2016年拜張大千孫女張子嘉為師,潛心學習潑彩山水。
2016年被中國國畫院聘為兼職畫家
2015年和2016年分別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個人畫展。
2017年師從施云翔導師,研修青綠彩墨山水
2017年3月應邀參加青州國際藝術小鎮全國優秀中青年畫家作品展銷會。
2018年全國兩會重點推薦書畫家。
2018年“永遠跟黨走,文藝下基層,”大型書畫藝術惠民工程重點推薦書畫家。
2018年十家傳媒專題宣傳網頁一等獎
2020年5月,國畫作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被人民大會堂收藏。
2020年6月,國畫作品《峽江帆影》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2020年12月28日,小六尺潑彩國畫《綠水青山》由北京傳世水墨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52.9萬元的價格落錘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