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山問水探源
厘清研究方向
甘肅省通渭縣碧玉關野外歷史考察圓滿結束
文/圖 郭曉鵬 劉云
為了對碧玉關野外地質進行踏勘,讓專家對當地地層有更加直觀的認知,6月21日,甘肅省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組織10余位專家學者,對碧玉關境地野進行了實地踏察,于6月23日全部考察結束。
碧玉關民間叫“閉門關”、“關哈”、“堡子”,是老百姓在戰亂時藏身之所。史書上第一次見到碧玉關是《秦州志》和清乾隆年間的《通渭縣志》。明代這里設閉門關,因地形如“閉門”之勢,故名。清初,西北民族斗爭蜂起,閉門關戰略地位上升,由國家出資修葺故關(增建馬面),設關令一員(從九品),派兵把守。這樣一來,碧玉關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官堡”,而擁有舊城、新城的下店子屬于民堡,只能派民丁值守。于是,通渭縣把碧玉關視為“東部門戶”,苦心經營。事實證明,清代多次匪患大都消弭在碧玉關下。
丈量山坡溝壑,明朗研究方向。歷時三日,經過10余位高層次頂尖級專家學者對通渭縣碧玉關三天的嚴謹野外科考,完成考察預備會所確定的所有踏察區域。
這次碧玉關野外科考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克復,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郎樹德,甘肅省社科院歷史所原所長、研究員郝樹聲,西北民族大學教授陳自仁,中科院蘭州分院研究員劉剛博士,甘肅省衛健委編志辦副主任(副主編)郭漢彪,甘肅省交通廳志辦副主編張國藩,甘肅省地質局主編竇賢,甘肅省地質局研究員張海峰,蘭州文理學院教授王萬鵬等專家人員組成這次考察團,在碧玉關歷史野外考察中規模之大、級別之高均數首次。
目前,考察圓滿結束,野外準備和考察環節全面結束,總結階段正在進行,今后研究方向也將趨于明朗。
這次碧玉關野外科考,也受到通渭縣和碧玉鎮兩級政府、岳岔村委、碧玉村委及廣大村民的大力支持,各項工作均取得豐碩科考成果,達到了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