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和西畫的區別,除了都具有賞心悅目的共同特點和美學價值外,最主要的區別就在于中國畫所承載的精神之境和奇妙之趣,而且,隨著現代攝影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影像高效還原技術的應用,中國畫的畫外思想和畫內精神就顯得更加突出。言奇先生做為國內周易研究大師及著名畫家,他用半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國畫的創作,并將《周易》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應用和揉入了自己的國畫創作中,給自己作品賦予了更加深厚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意向精神,實現了“一畫一境界、一步一重天”的創作審美理想。近年來,他創作的《武當山全景圖》在中歐國際拍賣公司組織的拍賣會上以38.69萬歐元的價格拍出。
言奇先生和我是很多年的朋友,他在易學研究和國畫創作上終身不輟的精神,一直以來,就是我們維系友誼的橋梁和紐帶,做為著名的周易大師和藝術家2019年6月他曾跟隨國家主要領導人出訪俄羅斯…… 做為畫家,他近幾年的藝術創作也收獲頗豐,他的作品《山中人家》2008年9月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作品《花中》在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中獲得中國美術獎.創作獎優秀獎”。他的作品《琴道》2019年5月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作品《武當仙山》2020年6月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作品之外的易學
言奇先生是一位在藝術上志趣高遠又淡雅深邃的藝術家,他學習傳統、學習古人,以古人為師的作法幾十年不改初心,而他在周易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亦來自于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探索,來自于《周易》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理論根源和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結晶"大道之源"的研究和自悟。《周易》所倡導的中和,陰陽協調,剛柔并濟,雙向互補,動態平衡,生生不已持續發展的內在生機活力,已經成為言奇先生藝術創作的核心思想,同時,也成就了他今天的藝術輝煌。而且,他藝術創作普適性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思想基礎,就來自于他在易學研究的成果,激發起了他的人生潛能,并持之以恒,達到他今天易道廣大,潔靜精微的境界和智慧。


如今已年逾六旬的言奇先生為了自己的追求甚至放棄了組建家庭,守望初心至今孑然一身。用他自己的話是:“當年年少武當山上學藝,我懷揣夢想用真誠與執著尋覓著道家的‘尊道貴德、效法自然、清凈無為的’法則,遵循著“道”的教化,雖半生與婚姻無緣,但是卻找到了我一生的追求……”
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易經》為他的這種實踐提供了某種獨立的基礎或起源,并高于他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實踐,決定了他藝術作品的意義呈現和感受體驗:一方面讓他的藝術風格變幻多端,手法更新出奇。另一方面則讓他藝術創作刪繁就簡、直待羽化登仙。由此可見,《周易》這種建立在中國古典哲學基礎上的嚴肅性與創作邏輯的優雅性,讓言奇先生始終能感受到創作的喜悅與內驅力的不斷釋放,也讓觀者對他的作品從畫面的表面看了進去,再以一種看入的方式看出了作品背后更加生機勃勃的東西,并想象出其作為創作者的情感與心境,就象他創作的諸多山水畫作品一樣,都是因為靠著這種易學概念和哲學思想做背書而熠熠生輝的。


言奇先生好禪學精畫道,所以,在長期的創作中他把《易經》的沉靜、虛空自己如神助的精神應用到了自己作品之中。從他山水畫的意在筆先、大物之形和“山靜日長”,到他花鳥畫的別有生動之意,看似信意落筆,卻有自然超妙之趣,再到人物畫重在傳神,千人千面的各有性情,似乎都被他賦予了《易經》精髓所營造的一片綠洲,而倡導出一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上、“亢龍,有悔”的止和“鼎,君子以正位凝命”的正。所以言奇先生認為:“世上萬物都蘊含陰陽,陰陽含風水。而陰陽這種自然界的氣場狀態在書畫藝術中的應用作用就是趨利避害、降福呈祥,一幅書畫作品只有寫的好、畫的好、掛的好、陰陽和諧,才有利于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機構運勢的發展,這不是迷信而是哲學。就象胡適先生所說‘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依我看來,都在一部《易經》’。”
言奇先生還認為:“藝術作品尤以中國傳統國畫的教化作用是讓人守得住心,只有守住心,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溫厚、寧靜,就像大地,永遠把自己置于低處,但是卻沒有人會否認他的偉大。只有守住心、收斂、含蓄,就像大海,永遠把自己放在低處,但卻沒有人能否認他的深邃。也只有守住心,才能保持淡定與寧靜,才不需要通過別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強大。中國畫之所以能為大眾所接受,就是因為它是人性指歸的‘至善’,是人性的需要,又有養心修身之效”。
所以說,我們在解讀言奇的藝術作品時,就應該看到的是他所經營的這種“至善”精神和他個人大格局的生命品格,并深刻體會到言奇先生運用易學理論和實踐,憑借從藝術結果到藝術過程的回溯和逆推來達到用概念自身的實踐來印證了藝術作品效果的。

作品體現的藝術價值
言奇先生是一位傳統力深厚的藝術家,他縱向取古,橫向取舍,擇古人之法,取今人之意,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哲思表達實現著自己的藝術追求,他藝術作品獨創性的本身就內蘊了越軌越矩、不走尋常之途的應有之義。
現在的言奇先生,畫域比較寬廣,無論在水墨、淺絳、青綠運用上都有他的獨特造詣,雖然處處講究摹古,卻并不是泥而不化,能夠擺脫束縛,自成風格。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閱歷的增加,眼界的開闊和對古人技法得失的深刻體會,他更能按己意運筆揮灑、融合變化,達到了一定水平的家法化境,另外,他還引進和利用西畫的技法,在皴、擦、點劃之中增添了透明畫法和層次畫法,更增加作品的質感和動感。因而他的山水畫作品,無論是山川樹石,還是煙云流潤、柔中帶骨、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彰顯的是空靈、含蓄、謙卑、誠懇的態度。而他的花鳥畫則是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天堂,極盡灑脫而意象萬千,他對物象傾注了近乎虔誠的崇敬與謙卑,同時四時佳興的仁者之心,如涓涓細流在畫面上流淌。在人物畫的作品中,他也善為寫意、自抒胸臆、突出人物的個性打造,以筆墨為主,或大筆大墨、或意象纖細,重在傳神,所塑造的人物各有性情,無不通達物理,營造的是一種筆精墨妙的非常境界。


另外,他還注重臨摹與寫生,但是,反映在作品中的圖式和景象卻不只是客觀的描摹,更不是把所有的東西都用最一目了然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用一種畫家自身的情懷和哲思的主觀表達,是一種思想成熟、多種文化重構的深刻與虔誠。
應該看到,言奇先生在他幾十年的追求中,一直力扛易學與中國畫的兩面大旗,且我用我法、借古開今,有選擇的取舍,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創意,陶冶性情、涵養素質,一手拿羅盤、一手拿毛筆,實現著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追求,用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醞釀著他的國畫作品。通過“技”達到“道”,在作品中留下了民族文化的痕跡、民族生命的氣息和民族精神,他的作品推崇的是水墨至上精神,是一種與中國傳統儒釋道相通的思想行為和思想反映,又是一種獨有對天地萬物的領悟和感受的面貌,并用一種“靜雅”內涵彰顯著他作品的高格追求,這也許就是我們所定義的言奇先生作品核心與真諦吧!
2021年5月19日晚
寫于國健康藝術工作室
畫家簡介
言奇(楊新亮)
1958年生于山東濰坊,結業于北京清華大學,1976年入陳壽榮工作室。
著名國禮畫家、國學大師,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國禮書畫研究院特邀名畫家、牛津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客座教授,美國東方大學教授、《中國藝術大家》編委會藝術顧問、香港文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豐臺區美術家協會理事、中華文化傳承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作協、中國國學文化傳承委員會副會長、張家口市書畫藝術家聯合會藝術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