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林,我國幅員遼闊,地貌變化多端,有數不清的山巒,供人們逃避世事的地方有很多,陜西西安終南山成為了隱居的聚集地。
終南山之所以能成為“隱居”的代名詞,大概跟三個方面原因有關系:
1、 終南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終南山的道教追溯,可以追溯到老子入關傳經設教之時。道教屬于多神信仰的宗教,終南山在道教的傳播中,成為一個“仙山”,這里高道云集,仙人出沒。
道教的修行普遍喜歡在名山大川,少有人煙的地方,終南山的自然條件符合,加上終南山神秘的道教文化色彩,所以諸多信仰道教修行的人,會選擇來終南山。
2、 終南山有隱修的傳統終南山的隱修起源,就如同第一條講的,它有良好的人文環境。這里從隋朝開始,就有人修建了隱居的七十二茅蓬,千百年來,這里的隱居修道之風從未間斷。這里的山民也對隱居者報以寬容的態度,而且會得到山民的物質資助,當地的林業部門也不會過度干涉,這里可以隨意搭建茅棚,這種無人干涉的現象,大概只有終南山可以做到了。
3、 終南山離城市并不遠,物資補給較為方便和充分。對于很多有隱居訴求的人來說,很多時候并不是想住在荒山野嶺,而是圖個清凈,又能不跟現代文明脫節。那么終南山就是可以去的地方,偶爾下個山進城,也算方便。再說,終南山如今隱居的人那么多了,互相照應,也不至于太孤單。
據說如今終南山的隱居人數,已經突破了5萬,你說熱不熱鬧?
湖南知名隱士、民間學者無量子雖然多次到終南山參訪交流學習,最終卻選擇在湖南做農民,而不去終南山做隱士,放棄那么多的道友,放棄這樣的修仙福地,這是為何呢?據無量子本人介紹:區區一農民耳,當以耕為樂,倚農而生,以學為好,何謂隱士?道家術語,專注研學者,隱者避世也,士者既學士。欲為隱士,當先士后隱,若無士則非隱士也。無量子介紹說:毛主席有詩云: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所以當人心中有信仰時,無論身處何地、何境,肉體中皆有靈魂,反之則行尸走肉也。余世隸耕而承于農,以農為樂,于民深處而居,閑時而讀書,無爭于世人,清靜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