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管院)由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和裴麗生、馬洪等200多位高級科研人員發起,于1986年9月1日經陳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關懷和支持下,1987年6月2日,經中國政府批準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這是我國第一家經國家批準的專門從事管理科學和相關交叉科學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詢機構。為國際管理學者協會聯盟(IFSAM)的理事單位。
(著名畫家江治安先生)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業模式研究所,面向高校、商會、企業、機構、等開展理論研討、咨詢、課題、高端論壇及學術會議,推動我國經濟事業發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次申報課題中:“談中國畫的傳承——兼議發展與創新”作者江治安先生 理論、結合創作實踐,為中國藝術提供重要理論依據,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卓越貢獻。著名畫家江治安先生榮獲一等獎并頒發證書以茲鼓勵。
作品賞析:
金秋銀山(190x78cm)
藝術家簡歷:
江治安,江西余干人,字江山,號臨風閣主人,1947年生。國家一級美術師,一級書法師,中國國禮藝術家;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國畫院副院長,一帶一路文化旅游促進會終身名譽主席,《大家名家》藝術顧問,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榮譽顧問,臺灣故宮書畫院終身名譽院長和教授;中國國學功勛藝術家。應邀為北京奧運會集體創作巨幅國畫和奧運會圣火傳遞圖,獲奧運會特殊貢獻獎,中國文聯全國書畫院協會第二屆走進生活徐悲鴻獎,2005年首屆名人論壇書畫金獎,文化部藝術創作院一帶一路百米長卷主創藝術家并獲金獎,中央電視臺《智慧欄目》特別貢獻獎等。中央電視臺,中央新聞紀錄片欄目,江西電視臺多次拍攝影視藝術紀錄片;出版了大紅袍《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江治安》、《江治安國畫》等幾十部專集和合集,多次應邀走進中央兩會《人民代表報》和《人民政協報》專題報道,《人民日報》、《中華兒女》、《鑒寶》及各家網絡媒體多有報道。
雄奇壯觀天門山(365x110cm)
談中國畫的傳承一一兼議發展與創新
文/江治安
中國畫歷來講究傳承(其他藝術也都有傳承),即繼承傳統。愚以為中國畫的傳承,一是工具的傳承,二是思想理論和技法的傳承,三是師門的傳承,四是民間自學草根的傳承。
中國畫講書畫同源。遠古沒有文房四寶,人們在石板、龜甲、畫像磚、鐘鼎石鼓上刻鑄書畫。那時的工具是石、骨、龜甲、刀、青銅器或墓室畫像磚等。到了春秋戰國,秦漢之時,則有了筆墨、竹簡、帛絹,西漢蔡倫總結和豐富了造紙術,而宣紙據《歷代名畫記》和《新唐書》記載,起源于唐代安徽涇縣宣城等地。唐以后則中國畫的工具就較完備了,即具備了筆墨紙(宣紙或綾絹)硯的文房四寶,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和當代。
清涼世界(190x80cm)
中國畫技法的傳承,主要是文房四寶完備后的技法傳承。中國畫和書法主要通過點線的運動組合而成,也可稱為點線的舞蹈,且工具相同,故我們歷來講書畫同源,主要是工具相同,且以點線表現為主。古代中國畫主要以線為主,點輔之,再發展到點線面的構成,慢慢有了點線的勾勒皴擦點染,有了墨韻的濃淡豐富變化,有了墨分五色。而謝赫“六法”則有: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寫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其中包括了構圖(經營位置),造型(應物寫形),寫生(傳移模寫),筆法(骨法用筆),染色(隨類賦彩),神韻(氣韻生動)。
黃鶴樓勝境(136x68cm)
在當時謝赫六法是對中國畫傳承基礎上極大的發展和創新。以后中國畫家們在不斷的繼承發展中提出了“十八描”的人物畫技法,高遠、平遠、深遠及散點透視法,提出了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之說。所以中國畫是在歷代傳代理論技法傳承中創新和發展的。技法的傳承主要經過兩個途徑,一是拜師學藝,登堂入室聽老師面授;另一個是自學成才,研讀歷代名家,臨摹古人和當代名家之作,在此基礎上寫生創作。先談拜師學藝,古代沒有美術學院,學國畫主要上門請教,或叫入室弟子,關門弟子,有權勢錢財子弟也可聘老師到家中授課,或親友相傳,父子相承。到近現代則有了專業美術院校,通過考試入學,由講師教授面授。不少藝術院校,藝術研究機構,甚至書畫家個人辦起了各種長短培訓班,這就是學院派了。還有些沒條件或機會入院校培訓的學子,但又有藝術天賦,癡迷書畫,有志氣有思想又有理想有追求的學子,則會克服重重困難,不怕挫折冷遇,堅毅不拔地學習,同時自學文學美學哲學來豐富提高自身修養,這少數民間或草根藝術家,不受門派影響,廣收并蓄,終以造化為師,經長年積累,大器晚成者有之,卓然成家者有之,古今亦不鮮見。
虎跳峽覽勝(136x68cm)
有人認為,傳承就一定要拜師學藝,要對某某大師流派忠實傳摹,就要象某大師,有其風格或品位。這種認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前朝古今中外大師們的作品,雖有其風格和品位,但亦只是藝術長河中的流水,波濤和浪花,而不是藝術的本源。藝術的源泉應該是火熱的生活,隨時發生的大小歷史事件或常人動人故事,是自然造化,是名山大川,長江大海世界萬象。如只追求象某大師,走不出其影子,只是淺薄形似而已。蘇東坡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齊白石言:“學我者生,象我者死”。故傳承的關鍵是為了發展,要創新,要超越。前朝大師是不可替代的,但可以超越,如一味地認為要象前人,臨董源,巨然,黃公望而不敢越雷池半步,那還有中國畫的今天嗎?
大漠騰龍(136x68cm)
姚治華教授認為書畫家“首先要把握住到大自然中去尋找靈感,尋找藝術本源,從大自然中領會藝術真諦,在生活中吸取營養。中國畫講究天人合一,就是畫家和自然融為一體”。一個力求改革創新的畫家,一定是在傳承了先進藝術思想和中外優秀技法的基礎上,熟練地掌握了書畫藝術規律,能融百家之法為我法,得無法之法為至法。走千山涉萬水,拜大自然為師,胸有古今中外,腹藏萬水千山,則創作下筆如有神,新作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斷,氣韻如云海翻騰,氣象萬千;或如駕雨乘風,挾雷裹電之神龍難見首尾,豈閑門造車抄襲古人名師之輩能與之同日而語也。
壺口金濤(190x90cm)
當然,藝術的創新要歷盡坎坷甚至是痛苦的磨煉,往往是幾十年或一輩子的熔火爐煉。像黃秋園硯田耕耘一輩子,至死畫稿飄零,窮愁潦倒,連入個省美協會員都被拒之門外。杜荀鶴言:“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篷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故藝術大家,藝術院校可出,民間草根也可出。正如吳冠中陳丹青們言,真正的藝術家在民間,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凡高、齊白石、黃永玉、黃秋園…莫不如是,且他們都是在傳承基礎上有發展創新的藝術家。
桂林象鼻山(136x68cm)
中國畫的發展創新,離不開思想觀念的發展和創新,即畫外功的修養,不然你只是個懂點技法的畫匠。中國畫是中國的國粹,必須要有中國歷史文化的底蘊,離不開中國古典文化的滋潤,哲學的,美學的,文學詩詞等畫外功的修養。一幅好畫,哪怕是小品,題上高雅的款式一或一首小詩,則錦上添花,詩書畫合一。鄭板橋所以能成為楊州八怪首屈一指者而卓然成為大家,就因其離經叛道,自成一格發展創新。其獨具一格的書法神采飛揚,高風亮節愛民濟世的題畫詩,讓其作品傳揚千秋:“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云處亦虛心”,“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沒有這些傳詠千秋的詩句,光憑其竹石蘭花,就沒有這久負盛名的鄭板橋。
黃河頌(90x190cm)
齊白石只跟外祖父讀了一年私塾,來自民間的一位雕花木匠,但他燃松明讀詩,勤學不輟,其題畫詩讓其作品平淡中見高遠,使內涵外延大大拓展,這種詩書畫印合一,使其成為一位來自民間卻震古爍今的一代大師,其題不倒翁:“能供兒戲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來。頭上齊眉紗帽黑,雖無肝膽有官階”。題畫梅:“興來磨就三升墨,寫得梅花頃刻開。骨骼縱然清瘦甚,品高終不染塵埃”。齊白石自評:詩第一,印第二,書第三,畫第四。這也說明文化修養對書畫家有多重要。
陶魂(108x218cm)
中國畫的發展和創新,應在古為今用基礎上發展,洋為中用的交流中創新。任何繪畫藝術門類都會因工具材質不同,表現技法的差異而產生各自不同的藝術效果。中國畫豐富的水墨表現力,墨色同輝的效果,是油畫、水粉、水彩等西畫門類無法比擬的,但也有因材質工具表現的局限性。因此在繪畫理論和實踐上,也可借鑒西畫的經驗,如素描透視光色變化等,值得中國畫參考借鑒的,豐富的油畫水粉,丙烯畫的表情方法是可以豐富國畫表現方法的。張大千、劉海粟、黃永玉潑墨潑彩,甚至用排筆涂刷,只要能出藝術效果,能夠創新出彩就可大膽吸收利用。
但有些人搞的一些丑書丑畫,不繼承傳統,不深入生活,不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內核,而一味地張揚丑陋的個性,胡亂的鬼畫道符并不知羞恥地謂之所為的創新,只會污染藝術環境,誤導學子。這種所謂的創新,其實是藝術園地中的糟粕和垃圾,我們必須進行批判并且堅決反對,給予清除。
孔子臨川圖(90x158cm)
今天我們國家很重視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讓我們國畫藝術家深入到生活中去,回到人民群眾中去,回到大自然中去和祖國大好河山對話,吸取營養,胸有懷火熱生活,腹藏萬水千山,才能創作出感動自己也感動大家的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有感于此,得小詩兩人首:
其一
傳承藝途之本分,
發展實應大事情。
道子擇端千載頌,
袁江公望萬家臨。
披麻荷葉童生本,
造化自然大師經。
發展創新今有誰,
低頭地下有精英。
其二
繪事般常有承傳,
志高悟遠似狂顛。
從來形似小兒戲,
叛道意深象萬千。
大匠門前守雷池,
虛名蓋頂過眼煙。
講臺咫尺終有限,
萬水千山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