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一個具有獨立文化系統(tǒng)與古老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是滋養(yǎng)民族生存,維系民族團結(jié),維護國家和諧統(tǒng)一,推動民族進步,推動社會長治久安,積極向上發(fā)展的民族。
中華民族的文化蘊藏著許多人類深邃的智慧,尤其是易學(xué)智慧,它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能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提升人們的品味。
章羨仝以自己的悟性與修為、責任與擔當,行走紅塵,傳承文化,使古老的中華易學(xué)煥發(fā)出了新的時代風采。
章羨仝,浙江紹興嵊州人,現(xiàn)居河北石家莊,中共黨員。現(xiàn)任河北省祥圓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天資聰慧,從小就對傳統(tǒng)文學(xué)深感興趣,并學(xué)習書法、篆刻、繪畫并多次獲得獎項。21歲在江山市地方人民大會堂搞“首次個人書畫展”,當年在自己部隊搞“第二次個人書畫展”。章羨仝早年入伍在部隊共科教研室工作。
章羨仝精通姓名學(xué)、風水學(xué),還擅長中醫(yī),他認為中醫(yī)和易學(xué)是相互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相輔相成。他也精于佛學(xué),道學(xué),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勇于挑戰(zhàn),敢于發(fā)揚,淬煉百家精華,終集易之大成,將易學(xué)和中醫(yī)相結(jié)合,風水學(xué)與現(xiàn)代建筑學(xué)結(jié)合,心理學(xué)與玄學(xué)相結(jié)合服務(wù)于廣大人士。
在沒有接傳承的姓名學(xué)之前,章羨仝曾是六家公司,一所學(xué)校,一個雜志社的投資方,職務(wù)是董事長,校長,社長。他胸懷大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了千年一脈相承的姓名學(xué)后,一直從事起名,兼風水,玄學(xué),中醫(yī),佛學(xué)授課。章羨仝老師對中國的太極,古琴,茶道,香道頗感興趣。他常講到,中國的琴、棋、書、畫,茶道,香道,太極皆可悟道,并非只有佛學(xué)、道學(xué)、儒學(xué)才可悟道。
章羨仝現(xiàn)任:“國學(xué)行業(yè)專家委員會副會長”,《決策中國》智庫聯(lián)盟副理事長,“品牌強國科技智庫專家”,中國管理科學(xué)研究院“客座教授”,“科教興國編委會特邀顧問”。他再三強調(diào),學(xué)習并不是學(xué)而不用,而是要踐行于日常生活中去,去服務(wù)廣大百姓,解決廣大受苦的人們。章羨仝為了讓人開啟智慧,找到生命真諦,專門去泰國短期出家,他還時常去拜訪道士,儒士,去基督教教堂,與他們探討人生的價值與真理。不管何派何宗,對章羨仝來說,都沒有分別,他時常說,正宗宗教傳遞的都是愛心,傳遞都是至善,核心都是一樣的,都是奉獻于社會,服務(wù)于眾生,開啟生命本源,讓本我覺醒。
章羨仝老師文章賞析:
《生活道——借物煉心》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想讓自己在物質(zhì)層面得到滿足,精神層面豐富多彩,靈性層面得以回歸;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想法與現(xiàn)實總相差甚遠,難以如愿。
物質(zhì)層面可以用勤勞付出獲得,精神層面可以自我調(diào)控,讓自己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但在靈性層面,不像物質(zhì)層面靠體力付出可獲得,也不像精神生活可以自我調(diào)控,靈性層面是無形無相,難以觸摸,同時也難以表達清楚,象老子在《道德經(jīng)》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講出來的道已經(jīng)不是道了,因為道本是無形無相,不可說,不可言,如說了已經(jīng)不是真正的道。
為什么?因為說了就有一相,即文字相,道本是一相也不留。那為什么要說?
不說了更不明白,所以要引領(lǐng),也只好“落草”。也許你會問,說了是“落草”,不說才是道,那你說出來的道已經(jīng)不是道了,那不是道的東西你為什么要說?
因為如不說你就更不明白“道”為何物?
所以必須說,手指月,不一定到月,但能指明方向;路要靠自己走,方向可以引領(lǐng),道要自己證;如不引領(lǐng),方向錯了,最大的努力也是白費。
又如是,佛教釋迦如來說法49年,最后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為什么把最后一相否了,因為不把自己一相否了,那就成不了佛,因為佛是不留一相;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說是自己說法,那就留文字相,文字相是為眾生說法,那就留眾生相,留眾生相就成不了佛。為什么菩薩要留一相?
因為要普度眾生,這一相是眾生相,所以菩薩也是有情眾生,但是是“覺有情”,可凡夫是有情眾生。
所以,如按佛教層面講,自覺是羅漢;自覺覺他是菩薩;覺性圓滿是佛;這樣講大家能否聽明白?
所以,靈性層面的覺醒回歸與物質(zhì)、精神層面相差甚遠,也是歷代有識之士追求,奮發(fā)圖強的終極目標。
佛教有句話:“今生不將此身度,待將何日度此身。”出離輪回,喚醒本我,回歸大我,是每一道眾生的終極目標。
有些人,為了讓本我覺醒,讓自我完成,讓生命回歸,專門離開紅塵,到深山寺廟出家修行,目的只有一個,出離輪回;為什么不在紅塵中修?
因為還沒找到一套好的功法可以讓自己在紅塵中修。
在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要想修行成就,是相當難的事,高不可攀,要想這輩子在生活工作中修行都不誤,更加難上加難。
為符合時代需求,與時俱進,本人從1998年百日閉關(guān)出來,經(jīng)過22年實修實證,踐行于日常生活、工作中,可在紅塵中踐行并可快速成就法門,生活道——借物煉心。
此生活道不分宗派,不管你何種職業(yè),有時間還是沒有時間,有場地還是沒有場地,有文化還是沒有文化;不管你年紀大還是年齡小,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曾接觸過何種宗派還是沒有接觸過宗派,皆可成就的法門。
也許你不信,或者難以置信,不管你有何種懷疑,何種不理解,何種眼光看,今天你先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心態(tài)放空歸零,先吸收,然后品味;你用你自己敏銳的眼光判斷一下,這功法是不是以上說的一樣?
如說的是符合以上說的,有道理,那么,你給你自己有一個選擇的理由,如覺得沒有道理,就笑而了之;如覺得不但有道理,而且正是你在苦苦尋求的功法,那么請你分享出去,去幫助更多的人,給自己累積福德資糧,自度度他,到生活道一起踐行實修實證,今世共修共證共成就。
下面講一下生活道——借物煉心。
生活道——借物煉心有二部分組成:
一是日善;二是借物煉心。
講到日善,可能好多同修不一定完全了解其中之內(nèi)涵,今在此與各位同修一起共同探討,共同學(xué)習,共同進步。
日善是一種布施,將自己的善心善行布施于眾生,讓眾生得以安樂,同時也讓自己的福慧得以增長,正所謂“自利利他”;日善要緣于無心,要真誠,不要為了貪圖功德而求功德;不求功德功德無量,反求功德功德甚少;所以,要無相布施。
那么為何要提倡每日一善呢?
原因有二:一是讓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能發(fā)起慈悲心——在修“德”;二是讓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天天堅持不間斷,在修恒,恒即是功夫——在修“功”。
下面與各位進一步探究生活道日善與借物煉心的作用與好處。
生活道借物煉心每日一善,是經(jīng)過本人多年實踐與積累而得出的經(jīng)驗與總結(jié),也是本人在紅塵中所見所聞所歷煉得出的功法,與當今時代與時俱進。
為什么要這樣說?
因為現(xiàn)在是信息經(jīng)濟大爆炸時代,對于在紅塵中實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在紅塵中成就更是難上加難。
原因如下:一是知識信息量太大;二是各種干擾太大,難以靜下心來專修;三是古經(jīng)典難以進入大腦深層次,讓人難接受或聽不懂,更難以落實內(nèi)在的觀修之苦。
為適合時代的需求,又根據(jù)當今人工作繁忙特點,在此特創(chuàng)的一套簡單、易學(xué)、易行,易實修的功法,今面世于大家。
生活道——借物煉心日善看起來很不起眼,也很容易做,也不覺得有什么過人之處,平平常常,天天日善并沒有多少損失,如按一天一元錢,一年才365元,相信多數(shù)人都能做到。
但我今天要講的是,一元錢只是表相,但在一元錢后面蘊藏著常人難以理解,難以置信的秘密,這秘密如一解開,可能會讓所有人目瞪口呆,恍然大悟,原來生活道日善有如此大的功德,但又有如此簡單,如此方便,又有如此殊勝,相信你會用“不可思議”四個字來贊嘆!
是真的嗎?真的!
我們知道,人的一切行為,都是追求快樂,逃離痛苦,如按修行簡言之,人生最終目的是“離苦得樂”。
這個“樂”不單單是我們平時講的的快樂,平時講的“樂”是快樂,那是一時性的樂,而今天講的樂是“極樂”,極樂是在快樂的基礎(chǔ)上恒定不變永恒的快樂,才叫極樂。
極樂是天下眾生四生六道皆在追求向往的終極目標,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追求今世能離苦得樂,簡直是太難太難了,修行成就是多數(shù)人心目中高不可攀,看得到拿不到,有多少人想都不敢想,因為與現(xiàn)實太遙遠。
是的!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是這樣想的,我們往往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件事情難以達成,常常用一句話來比喻,叫“比登天還難”;講的就是修行,出離輪回苦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有多少人,多少年,多少世,甚至多少劫為一個方向努力,那就是出離輪回苦。
做到了嗎?聊聊無幾,鳳毛麟角;為什么沒有出離?因為修行成就條件太多,光有想法,沒有功法也不行;有功法,沒有時間也不行;有時間,沒有場地也不行;有場地,沒有伴侶照顧飲食起居也不行;有伴侶,沒有錢財也不行。
一般修行就會想到“法,財,侶,地”四要素,一個不能少,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做到四要素的人,了了無幾,如要做到四要素,那是要多少世多少劫修來的福報,才能做到四要素,才能讓自己可以安下心來修。
有多少人想修,均難以達到,望而卻步,舉步維艱,不是不想修,而是現(xiàn)實生活中讓你不現(xiàn)實,因為有太多牽連,太多牽掛,上有老下有小,還要生存,解決了這個缺那個,總難以讓自己安靜下來修,世俗的人情世故,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纏繞太多,阻礙太大,靜下心來修是一種奢侈,想都不敢去想,對不對?
但我今天要講的修行功法,生活道——借物煉心,非常之簡單。
此功法不需要專門的場地,也不需要專門為你送茶送飯照顧飲食起居的伴侶,也不需要很多錢財,更不需要學(xué)多少多少的法門,也不需要放棄工作,專門的時間來修;你只要按生活道簡單步驟踐行,不管你是有文化,還是沒有文化;不管你曾是哪一個宗派,還是沒有宗派;不管你修行有基礎(chǔ),還是沒有基礎(chǔ);不管你是有時間,還是沒有時間,這些都不重要。
這里不分膚色,不分種族,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職位高低,不分國籍,不分宗派,也不分四生六道眾生的哪一道,只要有心,真心想修,不脫離軌跡,想脫離輪回苦的,皆可修行成就的法門。
這也是我經(jīng)過22年實修實證得出的經(jīng)驗與總結(jié)。
下面闡述下,用的術(shù)語可能在佛教方面引用會多一些,為什么不用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儒教等的比喻多一些呢?
因為佛教相對比較符合修行內(nèi)在的觀修特點,同時講得比較透徹;道教雖然也是中國本土教,但老子講的法,相對少一些,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畢竟有限度,同時道教講的是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多一些;儒教講的人與人,人與社會多一些;佛教講的是人與自心為主,修行的最終目的是回歸本源,也就是人與自心關(guān)系,所以,以佛教多做引用。
這里先分享一下每日一善,這每日一善,看起來每天一元錢,一年才365元,這365元錢對修行,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功德?
好!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修行成就的三要素。
佛教有四句話,什么叫佛教?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為佛教。”
重點是在身、語、意處下手;如按三無漏學(xué)講是“戒、定、慧”;不管何種層面分析,最終都歸于“身、心、靈”;“身”成就靠的是什么?“心”成就靠的是什么?“靈”成就靠的是什么?
如我們搞明白了,往身心靈處下手修,只要方向?qū)Γ偌优嵭蓿t早能到達目的地;如方向不對,那就南轅北轍了。
現(xiàn)我們一起一一來分析。
首先是每日一善的“財布施”,也就是在累積福德資糧。
佛祖釋迦牟尼曾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國王,有五個王子,
第一位王子是智慧第一;
第二位王子是工巧第一;
第三位王子是端正第一;
第四位王子是精進第一;
第五位王子是福德第一。
這五位王子都認為自己是第一,都夸耀自己的長處。
最后誰第一呢?
佛告訴大家:當年智慧第一的王子,今世是舍利弗;當年工巧第一的王子,今世是阿那律;當年端正第一的王子,今世是阿難;當年精進第一的王子,今世是輸輪是;當年福德第一,今世是我(指佛陀本人)。
當年都以為自己的長處是第一,但你們今世都成了我的弟子,我福德第一。
在沒有聽到這故事前,往往我們認為智慧第一可解脫,今智慧第一不如福德第一,因為智慧也是從福德中轉(zhuǎn)化而來。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每日一善是不是給自己在累積福德資糧?
如按“功德圓滿”層面來講,在修“德”;如按“身、心、靈”層面來講,在修“心”;因為在施舍的財布施,顯發(fā)自己內(nèi)在本善的心,所以在修“心”。
如按“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講,在修“戒”,因為善心一發(fā),百惡自滅,所謂一善可以消百惡就是這個道理。
再者每日一善的“每日”,這個每日講的是天天堅持,天天不間斷,這個“不間斷”就是在修一個恒定不變的心,也就是說,在修三無漏學(xué)戒定慧的“定”。
如按“功德圓滿”講,在修“功”,這個功貴在堅持,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講過:“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所以這是功夫,有多少人簡單的事情不愿意重復(fù)做;又有多少人把簡單的修行搞成復(fù)雜,所以有三句話總結(jié):“復(fù)雜的事情要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復(fù)做,你就是行家;重復(fù)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大道至簡,功到自成,自然歸源;所以,在功德圓滿層面講,在修“功。”
如按“身、心、靈”層面講,在修“身”,因在修恒定的踐行。
最后我們再來看生活道借物煉心在修什么?“借物煉心”在修身心靈三層面的其中一個——“靈”,在修“靈”;如按“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層面講,在修“慧”;如按“功德圓滿”層面講,在修覺性的“圓滿”。為什么說在修“靈”、在修“慧”、在修“圓滿”?
現(xiàn)分析如下。
借物煉心是一套功法,這功法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如來所創(chuàng)的“四念住”(注:四念住也叫四念處,也叫內(nèi)觀禪,是一種觀修法門;具體是:心念住,法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基礎(chǔ)上更作升華和改進,此功法與時俱進,卻不離“四念住”功法之核心,更適合當今時代實修踐行的法門。
此法門不分宗教派別,也不分種族膚色,也不分年老年幼,也不分四生六道的哪一道,只要有心想修,掌握方法,用心去修,持之以恒,皆可出離輪回苦的法門。
這里沒有“師父”,更沒有上下級關(guān)系,只有引領(lǐng)者,善知識,只要你方法得當,都能喚醒你自己內(nèi)在的“師父”,我章老師只不過是開始的引領(lǐng)者,如果你覺得講的有道理,你尊之愛之行之,相信有一天你會功到自然成之。
下面就講一下借物煉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功法?
借物煉心——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以自身的動作為提醒點,覺知我們自身的動作提醒每一個念頭,從而觸動我們的大腦思維,使我們的大腦思維想過去時,覺知自己;想現(xiàn)在時,覺知自己;想未來時,也覺知自己。讓念頭出來,去覺知,觀照念頭,讓念頭出來,觀照后消融,時放當下;做到“看見,不成為”;三心不得。
這個“看見”不單是眼睛看見,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覺知;“不成為”講的是不被境所轉(zhuǎn),如轉(zhuǎn)了就成凡夫。
讓念頭越多越好,做到看見念頭,而不成為念頭的主人,如成為了就是凡夫,念頭來了——知道;念頭去了——知道;好的念頭來了——知道;好的念頭去了——知道;壞的念頭來了——知道;壞的念頭去了——知道;一概不理。
做到“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個“佛”講的是好的念頭;這個“魔”講的是壞的念頭。往往好多人把好的念頭沉迷著不放,壞的念頭躲避,這些都是不如法的,讓念頭不斷涌現(xiàn),只觀照,而不成為,讓念頭從第八阿賴耶識的藏識中不斷涌顯出來;做到看見,而不成為——即“消業(yè)”;我們往往以為消業(yè)是拿著供品與金錢到寺廟是消業(yè),那不是消業(yè),那是為自己后世累積福報。
看念頭,觀照念頭,讓念頭消融才是真正的消業(yè)。也就是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個屠刀就是念頭,而不是做了壞事,從此金盤洗手不做壞事了,叫放下屠刀,那就理解錯了。
這念頭才是我們生生死死輪回的根,當有一天觀照到念頭越來越少,不斷覺知自己,時放當下,像似霧見陽光,消融、消融、消融到一天看見幾個念頭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已離我們內(nèi)在的“師父”很近了,這個師父就是自己內(nèi)在的本源,內(nèi)在自然而然會升起法喜,安樂,自然涌在心頭。
為什么會法喜?
因為人的本源本是法喜充滿的法樂,越靠得近,自然越法喜,越安樂。
但這個法喜不代表“能”與“所”已經(jīng)脫落,還沒得到恒定,只是達到見悟而已,這個樂是有波動性的。
當“能與“所”脫落才可恒定,當?shù)侥骋粋€契機點,棒或呵還是自己某一契機,讓“能”與“所”脫落,也就是識心死,真心顯,在禪宗常講的一句話:“若想人不死,先死一個人”,這個先死一個人,講的是識心,講的是“所”,識心不死,真心不顯。
當“能”與“所”脫落,像似一根拉緊的繩子中間一刀,不再連接,瞬間心光頓發(fā),所見之物處處法王身,你即是我,我即是你——即“開悟”,而在從中解脫出來的法門。
(注:此法門建議面授,把理搞明白,同時當面指導(dǎo),這樣踐行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更如法。
面授最好幾次,相當于調(diào)琴,要把新的琴音調(diào)正確,要三、五次,彈彈調(diào)調(diào),彈彈調(diào)調(diào),正確了,踐行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方向?qū)Γ删褪沁t早的事。)
借物煉心分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看見念頭,看見一切事物,心觸及到的一切事物的變化無常。
第二階段:能看見內(nèi)在的貪、嗔、癡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第三階段:看見煩惱,渴愛,執(zhí)取,業(yè)。當我們看見這些現(xiàn)象時,內(nèi)心的壓力越來越少。
今先講前三個階段,以后實修有緣的同修可面對面進一步探討與學(xué)習。
這借物煉心就是解決“三無漏學(xué)”的“慧”;在“身心靈”層面講,解決“靈”;在“功德圓滿”層面講,解決“圓滿”。
所以今天講的生活道借物煉心與日善,我們重新回顧一下。
日善的財布施,解決功德圓滿層面的“德”;身心靈層面的“心”;三無漏學(xué)戒定慧層面的“戒”。
日善的堅持不間斷,解決三無漏學(xué)戒定慧的“定”;身心靈層面的“身”;功德圓滿層面的“功”。
借物煉心解決三無漏學(xué)戒定慧的“慧”;身心靈層面的“靈”;功德圓滿層面的“圓滿”。
所以,生活道借物煉心日善,不分種族,不分宗派,不分膚色,不分國籍,不分職務(wù),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忙與閑,不分四生六道眾生,只要你有心,人人皆可修,人人皆可學(xué),人人皆可易操作,真正做到簡單易學(xué)易行易教易復(fù)制的功法,真正做到“大道至簡”。
望各界有緣人見此內(nèi)容先從每日一善做起,累積福德資糧與定功,然后借物煉心踐行,相信你定能功到自成,福慧雙修,功德圓滿。
最后用一偈與大家共勉:
有緣來下種,
有地果自生;
無緣也無種,
無種也無生。
——元歸——
優(yōu)選連接:
《人生五層面 知位方前進》
https://mp.weixin.qq.com/s/7UXTOtr3qeviQd9m4KAxdA
中國專才網(wǎng)-章羨仝
http://www.zyrc.vip/h-pd-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