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充滿挑戰,同樣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年,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建黨百年華誕之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節點,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從決戰脫貧攻堅到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在新的歷史交匯點。

藝術簡介:
盧陽。畫家。1970年出生于江蘇淮陰。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山水專業。中國民革黨員,現工作生活于上海
盧陽的藝術境界
國家畫院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天民
我與盧陽相識于邳縣。那是30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們都還年輕,在運師第一屆美術班上,他是一個活躍而有闖勁的學生。可以看出,他對藝術充滿了好奇,總是處于探尋和求知的沖動之中。不覺20年過去了。當我再次看到他時,是他來杭州考學。我沒想到,他仍然保持著20年前的那種對藝術的向往和激情,不過他已經成熟了許多,對藝術的理解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愈加深厚。

可以說,在中國美院的學習是盧陽藝術上真正的起步。那些日子他十分用功,每日婆娑逡巡于藝術的海洋。他在這里如魚得水、如饑似渴,似乎又回到了20年前的少年時代。中國美院深厚的學術積淀和活躍的學術氣氛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思想上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藝術的境界上已有了新的超越。這一點對任何學習藝術的人都是最重要的,沒有境界上的跨越就不可能有藝術上的進步。我們從盧陽近幾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已不再糾纏于技術或技法問題,而是開始進入藝術的表達和思想的敘述,這是一個藝術家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畫已經向著多元的路向走去,因此,每個藝術家都需要作出自己的選擇。顯然,盧陽所選擇的是一條回歸傳統的路向——當然是在今天的語境和審美狀況中的傳統。也就是說,他的回歸傳統不是去模仿某家某派,也不是僅僅在技法上的傳承,而是在境界上去“復古”。無疑,“古意”是傳統繪畫中考量一個畫家高度的重要指標。古人之所以不斷強調繪畫中的古意傳達,就在于考察一個人的境界的高低,而境界的差異正是藝術家藝術高低的分野。今人受西方藝術影響而重視形式語言,由此失去了“古意”,因而毫無境界可言,這實際上是在舍本求末。

對古意和境界的重視使盧陽并沒有孤立地看待傳統繪畫,而是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因而他在人物、山水、花鳥三個方向都傾注了心血。他的山水從石濤入手,并結合了近代大家諸如傅抱石的筆墨技法,從而展現出一種蒼茫雅致的精神風貌。《坐擁山湖》就是其中的代表。在這幅作品中,他營造了一個湖山交映、水波粼粼、煙嵐縹緲、結廬仙境的文人境界——這不僅是傳統文人所向往的可望、可居的仙霞世界,也是現代人的精神寄寓所在。

他的花鳥則水墨色彩并舉,在文人畫與“海派”之間求得平衡,這不僅使他在境界上傳達出出世的格調,也體現出一種現實主義的精神。因為對于當代人來說,無論是出世還是入世,都需要有一種平衡的能力。或許正是這樣的思考,他的人物畫就總是將人物置于山水之中,或沉思冥想,或悠悠摩挲,那是一種恬適而超然的心態。這對于生活于大都市上海的盧陽是一種態度,一種追尋著傳統的足跡而求得回歸自然并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精神寄寓。就像他的《隔岸望紅塵》一畫所表現的那樣,內心的安寧即是對道的體悟,只有在內心的安寧中才能澄懷味象,進入一個澄明的世界——盧陽正在這個過程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