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中國網獨家報道:幾場雪過后,鋼城臘月已現凜冽的寒意,出行的人們裹上了厚厚的棉衣。由于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國內某些地區也有所回彈,新年伊始就在人們心頭又罩上了一層焦慮的陰影。然而,這一切阻擋不住春天的腳步,在位于鋼城千山路的小白宮里,卻仍然洋溢著溫馨祥和的新春氣息。落戶這里的和合文化研究院(北京)鞍山分支機構千山會,以其對大千山、大文化核心內涵的深層解讀,精心策劃的一場千山畫派書畫展,以獨辟蹊徑的編排格局,面貌一新的創意構想,別開生面的圖式語境,彰顯特色的筆墨功力,在小白宮展廳一拉開帷幕,一種千山文化特有的品質標高,立刻驚艷了鋼城眾多書畫受眾者的眼球。人們眼前一亮原來千山文化還可以這么搞,看來只有千山文化的魂魄之源,才能孕育出如此精彩的書畫佳作。
王魁良書法作品
讓我們走進千山書畫文化,分享千山文化根脈帶給人們的精神滋養。
面對琳瑯滿目的書畫作品,腦海中油然冒出一個詞語——滿壁生輝!那才叫怎一個精彩了得!
這春歸怎占得先?鋼城春的腳步畢竟走來了,千山會書畫展恰逢其時,她不正是鋼城報春的使者么?這就是千山文化奏響的第一聲春雷!
我不敢說千山會搞的這次書畫展是一項多么浩瀚的文化工程,但我敢說這的確是以王世哲等千山文化研究的有心人,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和高度的層面上,對千山文化魂給出的一次心靈解讀。
是啊,有鐘靈毓秀千山之脈的龍頭寶地,有人杰地靈的40里鋼城資源,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千山文化寶藏,也自然會沐浴著新時代的霞光異彩紛呈!
千山松、千山石、千山水、千山云,一句話千山魂,就是鋼城文化之魂,就是鋼鐵城市之魂,就是鋼城人砥礪前行,奮進不已的精神圖騰。
王魁良書法作品
千山會的發起人就是看好了千山的魂魄之根,文脈之本,才找到了千山的文化之源,于是他們義無反顧,把準了攀援千山文化之峰的路徑,堅韌執著,踏石留痕,把千山文化玩了個風生水起,開了千山文化研究前無古人的先河。
匠心獨運的展覽模式,以王魁良書法邀請展,朱和平書法藝術展,千山畫派作品展3個既互相獨立又互相關聯的樂章,共同譜寫了大美千山,國學文明的恢宏交響。
書法文化的光輝來源于書法家心靈大海壯闊波濤的閃光,書法創作不是以歌唱生活取勝,而是以書寫心智見長?!对?middot;大序》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關于詩歌寫作動因的表達:“詩者,心之所知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詩歌如此,書法亦然。
欣賞王魁良先生的字,會生發一種心靈感應,呈現在觀眾眼前的這些字,開張大氣,縱橫捭闔,筆力遒勁,線條老成。鐵畫銀鉤是夢與美的穿梭,筆走龍蛇是神與韻的飛揚。令人產生不盡的遐想。
2006年,魁良先生卸任公職以后,經過幾年的醞釀和籌備,在鞍山師范學院里仁館“王魁良書法邀請展”橫空出世亮相鋼城。10多個年頭以后,王魁良的書法情結有增無減,于是小白宮又迎來了王魁良第二次書法邀請展。兩次邀請展,把一位從警40余年的公務員的心路歷程和解甲歸田賦閑后,熱心社會公益活動,志于心,游于藝,染指翰墨,躬耕硯田的人生選擇,以王魁良特有的方式向鋼城書苑,向鋼城的父老鄉親,做了一次有溫度、有筋骨、有情感的公開展示。
王魁良書法作品
王魁良的字經得起咂磨,耐得住品味。熟悉王魁良經歷的人不難感覺到,他的每幅字幾乎都是浸淫了文化感情元素的記憶符號,都是一段留住時光的心海波瀾。如果看王魁良的字,一定要去厘清他到底是取法什么貼,崇尚什么碑,一定要言必及“二王”話不離“蘇黃米蔡”,那會顯得多么牽強附會。字就是字,是表情達意的筆墨外化,是契合心境的抒情手段。王先生的字和某些所謂書法家的區別在于他不是為了寫字而寫字,沒有“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尷尬和困窘,他沒有苦心積慮,非要戴上書法家桂冠的包袱,沒有逞強好勝,爭風吃醋舊文人的迂腐酸氣。他是要在寫字的過程中一吐胸中塊壘,情感沖動是催生王魁良書法問世的酵母,他是一位忠實于自己生活體驗的書法家,他的心靈中跳動著那么多使他靈魂顫動的樂章,使他很容易就能找到噴張血脈的突破口。40年從警生涯,起伏跌宕的人生歷練,使他的筆墨收獲了得天獨厚的修為,他不是把自己囿于間架結構,橫豎撇捺,用筆方圓,法貼出處等藩籬中,他的字不是用毛筆寫出來的,而是從心泉中迸濺出來的。
書法家作書的最高境界不是拼技巧,而是比胸襟、比氣度,沒有毛澤東的胸懷氣度,看見一百次大雪飄飛,也斷然寫不出來《泌園春·雪》,沒有刻骨銘心的真感情,誰也寫不出來顏真唧那字字泣血的《祭侄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學大師陳寅恪在歸納書法創作不可或缺的幾個要素時,卻是學養、修為、閱歷、人品,而唯獨沒有提技巧。
技巧不重要么?當然不是,然而還有比技巧更重要的,這就是書外之功——指揮駕馭技巧的人格魅力。
這就是王魁良書法邀請展,帶給人們的一個啟示。
如果說王魁良的字是以“勢”奪人,那么朱和平的字就是以“韻”求美。
朱和平書法作品
朱和平的書法作品,尺幅中彌散的是蓊郁沖和的儒雅之氣。
一個書法家不管他的學問修煉有多深,如果一味模仿古人,復制他人,如此而已,功課做得再足,也成不了一流的書法家,如果用一個字來表達朱和平書法藝術的特點,我看就應該是一個“新”字。
朱先生以篆書筆意融入隸書體勢的大膽創意,令人大開眼界,耳目一新。古樸沉實又不失靈動飄逸,碑貼互補又不失清新雅致的書風,使欣賞者覺得既熟悉又陌生,非篆非隸,又篆又隸,充斥一翻別樣的情趣。站在朱先生的作品面前;會明顯感覺到,尺幅中彌散出來的溫文爾雅的書卷氣,擲地有聲的金石韻。不論是橫披、條幅,還是中堂、對聯,構圖中主體詞語的雄渾強悍與行書題跋的溫潤婉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妙手天成般造就了大與小、實與虛、密與疏、黑與白的對應關系,朱先生以匠心獨運的章法理念,在對立統一一藝術辯證法中巧妙地完成了對書法藝術境界的營造。從觀念到手段,從筆墨到章法都是珠聯璧合,無懈可擊。水到渠成般升華了朱先生書法藝術超凡脫俗的格調與品位。
朱和平書法作品
自古以來,想自立于藝壇,沒有一招鮮的絕活,是難以奏效的。朱先生正是靠他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書法樣式才能在當今姹紫嫣紅,百花齊放的書法藝術苑圃中獨領風騷,煥發異彩。朱先生的書法藝術以個性鮮明的美學取向,以與時代精神相協調,與歷史節拍相共振的堅實步履,在探索書藝的道路上虔誠前行,終于催綻了一株璀璨絢麗的書法文化奇葩。
朱先生在他須臾鐘情的書法國粹文化家園中,切磋琢磨,孜孜不倦,既敬畏傳統,又不被成法禁錮,既敢于出新,又不失傳統精髓,民族范式是他革新書風的追隨,時代風標是他把握書道的尺度,在傳承國粹,弘揚國學文化的翰墨春秋中,在幾十年堅持探求的書法創作實踐中,對習近平主席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繼往開來,不斷進取的指示精神,從藝術本源的層面上,做出了生動精彩的詮釋。
朱和平書法作品
再說說千山畫派。
這一概念的拋出,不啻于在鋼城畫壇喊出了一聲直沖云霄,振聾發聵的口號。眾所周知,沒有地域性就沒有全國性,沒有民族性就沒有國際性。古代的揚州畫派能標炳于未來,鋼城未來丹青的輝煌,也必然要仰仗一個畫派的崛起。
回過頭來看,上個世紀為什么京津畫派、海上畫派、金陵畫派、嶺南畫派、長安畫派、關東畫派能共同發力,引領一個世紀中國畫的發展態勢,其間地方畫派的導向作用不可低估。如是觀之,為了發展新時期書畫藝術,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通過提高文化競爭力來拉動城市競爭力,加強文化軟實力,打造以大美千山為契入點的千山畫派,可謂順應歷史需要的明智舉措。
最近鞍山市委書記韓玉起一再強調文化競爭力決定城市競爭力。文化興城市興,文化強城市強。一座有活力的城市必然是有文化的城市,重視文化發展的城市,就是有長遠眼光的城市。
前不久,由市委、市政府策劃運作的鞍山書畫、岫巖玉雕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廣州五地巡展,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好風憑借力,何不乘這股東風,把千山畫派打造成鋼城文藝大軍中的一支勁旅,吹響進軍春天的集結號。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抬望眼,大美千山,文化鋼城的時代畫卷已經徐徐展開。努力吧,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