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二区_亚洲欧洲日本天天堂在线观看_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公告:魔扣目錄網為廣大站長提供免費收錄網站服務,提交前請做好本站友鏈:【 網站目錄:http://www.430618.com 】, 免友鏈快審服務(50元/站),

點擊這里在線咨詢客服
新站提交
  • 網站:51998
  • 待審:31
  • 小程序:12
  • 文章:1030137
  • 會員:747

張國藩

隨著漢天水郡治平襄縣故址兩個最重要的地理標志“天水湖”“三堆”的發現和確定,歷史上有關天水郡治的爭論遂告一段落。現在終于可以靜下來思考一下其他問題了。

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搞清楚造成漢天水郡治舛誤的原因是什么?是誰不小心給后人留下了爭論的空間?我想這個問題還得從現有史料中按時間順序分條縷析,才能得出答案。

第一,東漢班固著《漢書·地理志》原著沒有錯,“天水郡,縣十六:平襄……”平襄縣(今通渭縣)為天水郡轄縣之首,即附郭首縣。因未點明“郡治平襄”,為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間。

第二,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孝明帝紀》:永元“十七年,改天水為漢陽郡。”同書《郡國》“漢陽郡”:“漢陽郡武帝置,為天水,永元十七年更名。”范曄(398—445年)在這里犯了一個錯,即漢陽郡就是天水郡,漢陽郡的前身即天水郡,郡治(冀縣)沒變郡名變了。陳壽《三國志》就是這樣稱呼漢陽為天水的。說明南北朝時,有關漢天水郡治的問題已經成為史學界的懸案。而《后漢書》為漢天水郡治的爭論開了先例。

第三,酈道元著《水經注·渭水》“溫谷水”條記述平襄故城位置精準,并為我們留下了關鍵的地標性描述“繞三堆南”。如果不是這四個字,我們今天很難拿天水湖遺址確定平襄縣故城的具體位置。遺憾的是他和范曄一樣出了錯,在記述冀縣(今甘谷縣)天水郡和上邽(今天水市秦城區)天水郡時錯誤太半。《水經注·渭水》:

其水北徑冀縣城北……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鎮戎,縣曰冀治。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漢陽郡……

上邽……故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

很顯然酈道元在支持“漢陽郡即為天水郡”觀點的同時,又將晉上邽天水郡誤為漢天水郡,前后出現矛盾。甚至“漢武帝天水郡”是由別的什么郡改的。兩條錯誤描述遂成為后世“漢天水郡”爭論最大源頭。

出現這種地理概念錯誤的原因:一是,酈道元根本沒有到過這一地區。《魏書·酈道元傳》記載:酈道元(470—527年)太和末(499年)除安南將軍、御史中尉,素有嚴猛之稱。孝昌三年(527年)雍州刺史蕭寶夤反狀稍露,朝廷便遣他為“關右大使,遂為寶夤所害,死于陰盤驛亭。”陰盤驛亭在今陜西臨潼東北。二是,酈道元獲得的資料不是第一手資料,是由當地人采訪、整理、上報并且經過纂改的二三手資料。作為偉大的地理學家,酈道元不會看不出資料的抵牾處,更不會將破綻百出的資料留給后世。其中“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便是最大的破綻,因為《水經注》記錄傳說的唯有此處。慶幸的是為我們留下了“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的珍貴線索。

那么《水經注·渭水》有關冀縣、上邽的資料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原因無外乎有以下兩點:

經過西秦末年的戰亂,平襄縣殘破不堪,鮮卑越質部落成為新的主人。平襄人流落冀縣、上邽的不在少數,加上西漢末追隨隗囂征戰將士的后裔和明帝時隨郡官吏遷移的眷屬后裔,形成僑居的群體“襄人”,他們對平襄故地肯定有不舍的文化記憶,代代相傳。到了范曄、酈道元時,距離遷徙時間最近的也已七八十年、四五代人,有些誤會文化記憶逐漸消失,只知祖籍平襄而不知天水,對于天水的記憶只停留在東漢末或三國時間段上。有些文化片段仍代代相傳,如“郡前有湖”“五城相連,北城中有湖水”“七里甜(天)水”等,但人們往往把這些傳說當成了冀縣、上邽天水郡。此其一。 

編纂地理類圖書需要大量的原始資料,除依據國家檔案圖書外,絕大部分由各州組織人力收集、整理后上報,編纂人員再根據上報資料去粗取精,匯總成書。一本書從編纂到成書一般要幾易其稿,酈道元在審讀過程中肯定接觸到了冀縣、上邽的資料,看到了問題所在,但由于某種原因未來得及修改就放下了,由他人代為處理;或者已經定稿,由他人代轉朝廷。就在這個時候,《水經注》最后一稿指出的問題未作處理或者遭人(秦州人)纂改。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酈道元罷官后期至起用為關右大使這段時間。《魏書·酈道元傳》載:延昌至正光年間(約515—524年)罷官家居,是有時間和精力潛心著述的。《水經注》可能成書于此時,但隨著他的起用和遇害,冀縣、上邽的問題資料就被永遠保留下來。此其二。 

第四,唐顏師古《<漢書·地理志>注》“天水郡”曰:“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鎮戎。明帝改曰漢陽。”并在句末“漢陽”之下引《秦州地記》曰:“郡前湖水冬夏無增減,因以名焉。”依顏師古的治學態度,引《秦州地記》注的就是天水郡,是毫無疑義的。但筆者認為,正是這個句末的注引給后人留下了“指鹿為馬”空間,錯誤地認為句末注引指的是漢陽郡而不是天水郡。于是后人順理成章地將漢天水郡考證到了冀縣,由于證據不足,硬是在冀縣憑空制造了一個“平襄城”,在秦州(今天水市)將《秦州地記》的“郡前有湖”起名“天水湖”。

第五,明清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提到了通渭“平襄故城”和甘谷“平襄城”。《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平襄,今鞏昌府伏羌縣西北有平襄故城。《通典》:武帝元狩初,置天水屬國,治勇士。”在《陜西方輿紀要》:冀縣“平襄城在縣西南三十里。漢置天水郡治于此……王莽改天水曰鎮戎,仍治平襄。更始初,成紀隗崔等起兵應漢,攻平襄,殺鎮戎大尹李商。又隗囂初據平襄,后據冀,是矣。后漢屬漢陽郡。”在前款承認通渭縣平襄故城的同時,又依據《后漢書》在甘谷縣制造了一個平襄新城,將隗囂割據放到了甘谷,混淆了歷史。引唐《通典》“天水屬國”更是一種誤導,后世讀者以為天水屬國有個平襄城呢!筆者以為《通典》所謂漢武帝時的五屬國是對《漢書》武帝紀、霍去病傳 “五屬國”的臆測,不符歷史。因為武帝元狩初,還沒有天水郡,既然天水郡未設立,又何來天水屬國?

同書秦州“天水湖”:在“州南七里。”來自《大明一統志·鞏昌府·山川》:“天水湖,在秦州南七里,其水冬夏無增減,天水郡以此名。”

可以說《讀史方輿紀要》將南北朝以來所有的錯誤信息集于一書。導致這種錯誤的原因和《水經注》大同小異,也不排除人為加料的成分。但從另一方面講,又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線索,佐證了碧玉上店子代代相傳的“七里甜(天)水”的真實性。

綜上,千百年來“漢天水郡治”爭論的源頭在《后漢書》《水經注》,錯誤信息集大成者乃《讀史方輿紀要》。但無論如何我們要感謝歷代史學家留下的珍貴史料。只要我們善于從這些史料中,哪怕是錯誤信息中抽絲剝繭,總會發現與地上文物相印證的史料,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天水地域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漢天水”文化更是天水文化的源頭。在華夏文明傳承、開發上我們要有所作為,以告慰先賢,啟迪后昆。

(作者簡介:甘肅省地方史志學會第四屆理事,碧玉文化研究院顧問)

分享到:
標簽:舛誤 天水 原因 分析
用戶無頭像

網友整理

注冊時間:

網站:5 個   小程序:0 個  文章:12 篇

  • 51998

    網站

  • 12

    小程序

  • 1030137

    文章

  • 747

    會員

趕快注冊賬號,推廣您的網站吧!
最新入駐小程序

數獨大挑戰2018-06-03

數獨一種數學游戲,玩家需要根據9

答題星2018-06-03

您可以通過答題星輕松地創建試卷

全階人生考試2018-06-03

各種考試題,題庫,初中,高中,大學四六

運動步數有氧達人2018-06-03

記錄運動步數,積累氧氣值。還可偷

每日養生app2018-06-03

每日養生,天天健康

體育訓練成績評定2018-06-03

通用課目體育訓練成績評定